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01

由湖南衛視播出的現象級戶外真人秀節目《嚮往的生活》第三季,在這個剛剛過去的暮春時節正式迴歸。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自2017年開播以來,這檔主張讓嘉賓們在原生態的大自然中,通過自給自足的田間勞動,來收穫一種“輕心態”、“慢生活”的綜藝節目,一直受到不少觀眾的褒獎。

第一季中,擅長下廚的黃磊和高情商的何炅,再加上一個逗比屬性十足的劉憲華,三個人在一間名叫蘑菇屋的房子裡,過上了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

沒有競技環節,沒有遊戲關卡,只有麥穗、稻穀的清香,和散發著人間風味的裊裊炊煙。聽上去就很美好對不對?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嚮往的生活》第一季)

良好的口碑致使觀眾對第三季的開播抱有很大期待。節目播出後口碑依然不錯,豆瓣評分8.2,在國產綜藝中算得上是中上水平。

還是清風拂面,還是吃飯聊天,不過這一次,在熟悉的“嚮往”聲中,卻冒出了一茬不太和諧的感受——節目不如以前有看頭了

最直觀的一點,第三季的蘑菇屋變成了一幢兩層小樓,房子變得越來越精緻,可房子裡的人情味兒,卻好像越來越淡。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第三季的常駐嘉賓除了黃磊、何炅不變之外,劉憲華原先的“崽崽”位置,由彭昱暢張子楓進行了補位。

結果之前對劉憲華在節目中的表現頗有微詞的網友發現,這一季雖然稱得上是“樸實無華”,可氣氛卻似乎開始顯得尷尬了。

雖然彭昱暢的“發福熱搜”讓節目刷了一波話題度,可是新一季的嘉賓人選好像並沒有那麼妥帖。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你還認得出那個清新可愛的彭彭嗎?)

比如張子楓,儘管演戲水平一直在線,和黃磊(《小別離》)、彭昱暢(《快把我哥帶走》)也在戲中分別飾演過父女、兄妹的角色關係,乍看上去她的加入更有戲劇性。

可缺少綜藝感的張子楓,在真人秀裡並沒有什麼太過亮眼的表現,導致她的存在感稍有欠缺,其畫風目前看來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而在第一期主題為“變了 沒變”的節目裡,攝製組邀請到了四位曾經的05屆“超女”周筆暢、葉一茜、黃雅莉和紀丹迪(紀敏佳)。

從中不難看出節目組的意圖,多半是想通過“超女”再聚首的噱頭,試圖引發一場催淚大戲。

可惜不知是由於地點不對,還是因為彼此太長時間沒見面,顯然四個人的共同話題並不多,幾個人雖然說不上生分,可也早已各有各的生活,並沒那麼多的交集可言。

繼續音樂道路的周筆暢和已為人母的葉一茜、紀丹迪坐在一起,對於二人的母嬰話題也絲毫插不進嘴。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相較於前不久《王牌對王牌》還珠劇組重聚的一幕,“晴格格”王豔聲淚俱下的動情演繹,讓人一度分不清是戲裡還是戲外的真摯之情而言,這次因為節目組的安排,才強行合體一把的“超女情懷”,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畢竟,節目中除了何老師照樣異常感性,幾度淚灑蘑菇屋之外,其他人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遊離的狀態,白日裡不能閒待著就只好四下找活幹,晚上聚在一起時也沒有那種放鬆自如的親暱感。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這樣一來煽情的任務,好像又只能落在了何炅肩上。

短短兩期節目,一共來了兩組嘉賓,何老師就負責組織大夥過了兩次生日——親手為黃雅莉端上長壽麵,又讓工作人員為肖央買來生日蛋糕。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節目組想打溫情牌的痕跡,似乎有點過於明顯。

這讓不少觀眾也在質疑,製作方是否是表面上打著迴歸初心的旗號,實際上卻是轉向了商業化的操作套路呢?

02

算起來,《嚮往的生活》可以說是國內慢綜藝的鼻祖了。在此之後,許多主打慢生活的綜藝真人秀,如雨後春筍般開始扎堆在熒屏出現。

像是由趙薇領銜的《中餐廳》、有劉濤夫婦坐鎮的《親愛的·客棧》、汪涵負責帶隊的《野生廚房》,由愛奇藝推出的《小姐姐的花店》《青春的花路》,還有北京衛視的《時光的味道》,江蘇衛視的《三個院子》《最美的時光》,浙江衛視的《漂亮的房子》,以及最近芒果TV的《哈哈農夫》……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嚮往的生活》作為國產慢綜的“領頭羊”,曾經憑藉黃磊、何炅老友記般的“革命情誼”,以及兩人在圈內的一貫好人緣,使得節目效果真實自然,好評不斷。

但是若是類比更早一步的韓國同類慢綜藝,似乎就有些說不出來的滋味。

由韓國tvN電視臺出品的《三時三餐》已經播出了好幾季,而每一季的豆瓣評分都穩定在

9.2分以上。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三時三餐》)

同為羅英錫導演的《尹食堂》《花樣爺爺》《新西遊記》《咖啡之友》,以及《孝利家民宿》等其他慢綜藝,也無一例外收割了國內外觀眾的高口碑。

相較於《親愛的·客棧》裡“老闆娘”劉濤忙忙活活停不下來的身影、“員工”陳翔每天要去碼頭接送客人的不得閒。

《孝利家民宿》裡李孝利和李尚順夫婦兩人在濟州島經營民宿的生活場景,看上去日常而慵懶,給人的感覺更加舒暢自如。

作為同樣主打經營餐廳的兩檔綜藝,在《中餐廳》第一季裡,除了張亮有著多年的做飯功底,周冬雨、黃曉明等其他幾位主創人員,似乎更像是臨場上陣,就連基本的語言功課也沒做好。

而在《尹食堂》中,餐廳的老闆兼主廚尹汝貞,雖然廚藝未見得有多麼精湛,可她在節目開拍前特意接受了明星廚師們的專業指導,並堅持在家中反覆練習廚藝。更別提她已是一個70歲的老人了。

而《嚮往的生活》則一直被網友詬病抄襲了韓國的《三時三餐》。看過這檔慢綜的觀眾不難發現,《三時三餐》裡的房子基本都保持著農村屋舍的原貌,主人公們的動手能力也都是max級的。

節目主題雖然也是一日三餐,但是拍出來的效果,卻並不使人覺得無聊寡淡。

沒有人在販賣情懷,也沒有強行拔高主旨的“總結陳詞”,有的只有一點一滴的烹飪細節,滿屏的真實和親切,自然流露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況味。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三時三餐》)

不管是拍美食拍旅途還是拍人物,韓綜總能給人一種浸入式的體驗。無論是明星還是素人,都給予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

只有鏡頭裡的主角從容淡定了,沒有演戲痕跡了,屏幕外的觀眾才能感受到溫馨治癒的力量。

03

伴隨著高速運轉的信息時代的來臨,巨大的就業壓力、生活壓力,在無形之中籠罩著城市裡的青年一代,年輕人的都市焦慮症也相繼應運而生。

人們逐漸對快節奏刺激性強的明星真人秀失去了興趣,《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這些曾經帶給人們無限激情的節目,已不再是綜藝收視裡的中流砥柱。

傾向於溫情脈脈、記錄生活,主打治癒系的慢綜藝,逐漸以“輕裝上陣”的姿態登場。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正是由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深,面對鋼筋水泥的居住環境,人們更加迫切地希望尋找到一處桃花源一樣的心靈聖地。現實中難尋,於是擅長造夢的電視綜藝便有了這個契機。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嚮往的生活》第三季)

可原本符合大眾情感訴求,易於引起共鳴的佛系慢綜藝,真的帶給人們這種美好感受了嗎?

縱觀國內慢綜藝的市場,基本還是停留在“逃離”的設定上。同質化問題過於嚴重,節目缺少新意一直是大陸綜藝的頑疾。

在《哈哈農夫》裡,為了躲避城市的喧囂,賈乃亮帶著王源、楊超越等人一起躲進了鄉下大院。

《小姐姐的花店》則是跑到了意大利佛羅倫薩,選址夠文藝,開花店也是很浪漫的事,卻因為嘉賓恰恰暴露了節目組刻意營造高級感的心理。

《青春的花路》更是召集了一大幫小鮮肉,開著房車一路“逃”到了新西蘭。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青春的花路》)

而更要命的是,國產慢綜藝系列幾乎都中了空有形似而神丟的毒。

雖然節目組試圖想傳達給觀眾一種“慢生活”的理念,但多數節目的製作所呈現出的狀態,卻是急功近利的。

在《親愛的·客棧》和《中餐廳》中,因為經營的目的性太重,導致整個節目的基調從“採菊東籬下”的愜意,瞬間轉換成了搶時間拼計謀的路子。

在鏡頭下,即使嘉賓們戴著“面具”表演,還要故作輕鬆地cue一下雲捲雲舒的閒適感,他們覺得心累,觀眾也看得疲憊。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中餐廳》)

之前的快節奏綜藝抓住的是觀眾的快消情緒,只要設定好了遊戲環節和嘉賓陣容,笑點分佈得十分密集,就能獲得不錯的喜感。

相比之下,慢綜藝更考驗嘉賓的性格,用心發現的小美好才能傳遞出馥郁的人文氣息。

如果說快節奏的綜藝就像是爽脆可口的炸雞或是生猛熱辣的火鍋,那麼慢綜藝更像是一盅用老火煲出的靚湯,或是一碗晶瑩剔透的清茶。

好的慢綜藝一定是讓觀眾獲得足夠的歸屬感,而不是強行對其灌輸雞湯。嘉賓分明是忙得團團轉,還要走馬觀花似地再強調個“慢”字,流於形式的結果,自然是難以產生代入感。

04

或許是出於怕觀眾們不適應慢節奏綜藝的心理,許多節目組在製作綜藝的時候,仍然注重戲劇性而非紀實性,缺少了對生活最本真狀態的記錄。

強行對人物關係進行情感昇華、拔高故事立意,反而導致節目充實度不夠,因而顯得故作姿態。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親愛的·客棧》)

越來越多的慢綜藝被輸出,卻更多的是被打上了“溫吞”、“無趣”的標籤,它們定位不明、名不符實,追逐的是市場紅利,奉行的是淺嘗輒止的商業模式,這樣的慢綜藝更像是一道偽命題。

雖然它們大都品相不錯,喊出的口號也是找尋我們失落已久的田園理想,可是攝製組的發力點,更多都用在了對概念的包裝上。

即便是《嚮往的生活》,也由於過多的老梗翻炒,使得節目從清流開始變得油膩,顯得後勁不足;空洞直白的對現世安好的語言表達,和過度的商業植入,也使人頻頻出戏。

不夠貼近現實,帶有表演形式的歡笑與感動,換來的只能是觀眾的逐漸離場。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一種隱士文化,這使得國人對慢綜藝的接受度和需求量應該會很龐大。

從以往的國產慢綜藝中也不難看出,製作方雖然有試圖從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來體現中國味:傳統的農耕文明、中式餐飲、客棧……但這些始終是建立在別人已有的成型模板之上,缺少更精準的核心定位。

這樣的國產慢綜藝看似在逐漸進步,其實仍然未能擺脫套路化的生產模式。比起韓綜做出了一種文化輸出,我們製作方的關注點,恐怕更多的是集中在對廣告商的招標大會上。

如果不能耐得住性子,在垂直體驗、人文情感探索方面進行深耕,力求用匠人精神打造出真正的煙火氣,那麼久而久之,不僅這類慢綜藝會被淘汰,我們也會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也會越來越淡。

甭管抄沒抄襲,這檔節目都讓人「嚮往」不起來

木心先生在《從前慢》中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種發自本心的悠哉感和幸福感,不是靠預設劇本所能達到的。

慢綜藝本應讓人們起到舒緩、靜心的效果,然而現在看來,浮躁的慢綜藝也該降降火了。

本文作者 | 橘綠 @文化咖孵化工場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