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小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点50分,上课不得早于8点,初、高中学生每日电子作业总量不超过半小时。你怎么看?

似沐夕梓


我想这可能又是为了给学生减负吧,我只想说: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什么以减负形式的减负都是耍流氓。

马上又到一年的高考时,很多学校打出的口号是“十年难忘鲲鹏志,一朝梦圆鸿鹄心。”“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在这种残酷高考的形势下,还要求初、高中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不超过半个小时,是不是这些孩子不用参加高考啊。

被称为“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学生们不要说写半个小时作业,可能连上厕所都是抽空去的,我记得纪录片《高考》里面的一个镜头,毛坦厂中学的学生在早操前的几分钟还拿着书本在那读,学生都在那争分夺秒的学习,这应该是这两所高考工厂每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吧。

学校为了响应上面的号召,早上晚点开门,晚上少布置点作业,这样孩子真的就减负了吗?我想应该不是的。我们这边的小学生每周有一天是无作业日,但是很多孩子的无作业日是在辅导班度过的,不比平时轻松。

学校布置作业少了,早上上学晚了,高兴的是孩子,苦恼的是家长,开心的是辅导班,最后可能孩子是最苦恼的。


快乐儿童ing


不可能吧,我孩子学前班,放学回来,钢琴,然后吃饭,然后拼读和数学卷子,然后拼写和数学的复习,很赶,你可以说为啥让孩子这么累,我去,我也不想累啊,学校老师跟大学教授一样,念完就完了,孩子很多不会,就告诉家长说孩子不行,想办法,我给孩子分析了下,整理了题库,和错题集,孩子很快又100分了。关键学前行啊,小学我也跟着,初中也行?我就个本科学历,我觉得我搞不定初中甚至小学的题了。愁。


无人海边去看雪


为了让中小学生减轻负担拥有充足的睡眠,辽宁出台了中小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5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00,初、高中学生每日电子作业总量不超过半小时的规定。从出发的目的来讲,这一规定确实对中小学生而言是一大福音。但真的所有学校都认真执行?山村老师认为未必!


一、作息时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山村老师所在学校也收到过这样的文件——早上学生不得早于7:30起床,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15,晚上自习不得晚于21:30(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求上晚自习)。但全县没有一所学校执行,甚至变本加厉,以前6:20学生起床上操,现在换了个校长,要求6:00就起床,老师5:50必须到宿舍叫学生起床,6:00和7:30之间差着一个半小时。晚上的自习21:30和22:40之间相差着一个小时零十分。这是实际的日常时间。而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还特意做了一张虚假的作息时间表。还强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给学生交代,当有人问起作息时间,一定要按照虚假的作息时间表来回答,谁乱说了要被处理。赤裸裸的恐吓啊!


二、电子作业总量不超过半小时是不可能的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以分数来论英雄,成绩都是努力学习刷题得来的结果。平时课程紧张,仅仅依靠课堂那四十分钟时间的学习,早已经很难满足于当前的分数选拔人才制度。虽然规定作业总量不能超过半小时,但是真正按规定执行的没有多少学校。毕竟学生的成绩不仅仅关乎学校老师们的利益,还关乎家长的期望(学生成绩差了家长也不干啊)。

总结语:再好的规定或政策,只有真正落地了,才能算是好政策。否则一切都是浮云,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到位,这就要看相关部门的监督是否给力了。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见,对于这一规定,各位网友怎么看呢?欢迎各位留言吐槽!


山村老师看教育


了解了一下新闻,现将相关的新闻信息摘录如下:

5月6日,辽宁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辽宁省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各中小学校一律不得公布考生个人或集体的考试成绩、名次和中考、高考上线率等信息;严禁给小学生布置电子家庭作业,初、高中学生每日电子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一到校时间原则上不得早于7时50分,初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严禁给小学生布置电子家庭作业,初高中阶段原则上不布置电子家庭作业,确需布置电子家庭作业时,初、高中学生每日电子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教师不得通过QQ、微信、邮箱等通讯载体向家长布置批改作业任务。

辽宁省教育厅为了给学生减负,从上课时间和作业要求上面等都做了一定的规定。出发点是好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可是相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是非常清楚的。个人也认为:给孩子的减负,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制度,上课时间得推迟和作业的减少,并不能有效地减少孩子的负担。

对此,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应试教育是造成孩子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孩子面临中考和高考的时候,都有一考定终身的味道。来自中考和高考的压力,给孩子,家长,老师都增添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即使减少了孩子的家庭作业,可是面对升学压力,家长愿意吗?老师愿意吗?学校愿意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第二,孩子到校时间的限定,对于孩子,老师,家长,学校来说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让孩子按时到校,不要提前到校,可以避免很多问题,首要的就是安全问题,其次,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的稍微要好一点。最后给老师和学校都减轻了一定的负担,让学校在安保方面少了很多压力。

但是有的时候这样做并不现实。如初中的孩子早晨到校以后要打扫卫生,还有交作业。如果不提前来个10到20分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


第三,限定家庭作业的完成时间,个人觉得完全脱离实际。

在方案中还说到每日初高中电子作业补得超过半小时。初中生每天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我想作为孩子的家长,孩子本身,还有布置作业的老师,对这一规定肯定是嗤之以鼻。先不说电子作业。就说这90分钟的书面作业,初一的孩子语数外三门功课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有作业,平均下来,每门功课才花30分钟。作为一名初中教育工作者,我是坚决不相信大部分的孩子能在90分钟内完成语数外三门功课的所有作业。

就算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确实减少了,可是每个班级的孩子有好有差,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有的孩子30分钟内能完成,但有的孩子可能需要至少一个小时甚至更多。


第四,面对应试教育的庞大压力,孩子本身,家长,老师,学校不可能会让孩子写很少的家庭作业。

孩子要参加中考上好高中,重点高中。要考上好大学,上名牌大学。上985,211。如果每天晚上做一小点作业,怎么可能完成这样的愿望呢?孩子没有好的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怎么能够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呢?应试教育的大山始终压在孩子,家长,老师,学校的身上,教育部门制定的减负方案,终归将是水中月,镜中花,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最后,教育部门制定的这一方案给我本人也给了一个启发。对于孩子的教学,课堂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对孩子实行高效课堂教育的同时,可以相应的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少布置一点家庭作业,我想在有些时候是可以做到的。不过,不管怎么做,只要有应试教育存在,终归是治标不治本,锦上添花而已。


中学教之道


看到辽宁省出台中小学生到校时间规定,不仅又让一些家长肝疼了,孩子晚去学校,家长上班时间和孩子上学时间又要发生冲突了。如此硬性规定用这种一刀切的办法合理否?如果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好像是为学生减负了,但是这并不是减负的根本有效措施,为何不让校门敞开,让家长既方便了送孩子上学,又不耽误上班呢?

再说这初高中学生每日电子作业,真是紧跟时代发展,电子作业也不落后尘。用得着那些电子作业吗?把作业搞那么多花样有什么用?为什么搞那些花样和形式?事实上这些所谓的规定暴露出的是学校教育这块的问题,作业多了会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改为由学生和家长自己控制量呢?是否还会有负担?

再重点说说这电子作业吧,恐怕最令家长头疼,如果没有这电子作业,孩子光有书面作业,家长还好管理,至少不会让孩子拿到手机后,心思放在怎么玩上面。不管手机也好,还是电脑也罢,其实都颇具诱惑力,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引诱,或许更能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专注力。我不知道学校老师是否重点考虑过这些呢?不能光说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而看不到与时俱进背后所产生的问题。

很多时候,出台规定是出于好意,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但是我还是建议有些规定出台前,多收集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也需要向老师们征求意见,这样才会更务实。毕竟任何规定都要人去执行,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或学生,都是这规定的执行者或遵守者。如此说,你认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呢?


寒石冷月


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1.小学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5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00

这太合理了,为什么呢?

第一,小学生的功课不是很多,就目前情况来看,语文 数学 英语学好就行了,英语其实无所谓,因为初一会重新开始,但一些地方小升初考试会考英语,学业没那么繁重,就没必要给小学生太大的压力,在校时间缩短,可以留很多课余时间给孩子,但是也要劳逸结合,不能让孩子光看电视或者玩,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多读一些课外书,譬如地理、天文或者历史之类的,这很有必要,比一味待学校学习死知识好很多;

第二,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冬天昼短夜长,早上天亮的比较晚,这种政策一出,孩子出门上学的时候天基本亮了,避免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毕竟部分低年级的孩子上学途中的交通安全还是不能忽视的,这个政策很人性化,也让很多父母能放心了。


2.初中高中每日作业总量不得多于30分钟

提主说电子作业,我不是很理解这个“电子作业”是在手机上完成的作业吗?如果是在手机上完成的,那我认为这种作业纯粹不应该出现,中学生很容易被网络诱惑,他们可能会借着完成作业的同时玩手机,因为我家亲戚小孩就经常干这种事,美言曰在手机上查资料,实则在偷偷玩王者荣耀,父母一旦监管不到位,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如果是纸质作业,我认为这也不合理,我们国家是应试教育,高难度的考试不能光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就能够得高分的,而是通过课后的反复刷题,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付各种考试。尤其是初三或高三的同学,考试在即,但一天作业就那么一点点,不自觉的大有人在,像数学以及理科类的东西,不刷题,想要拿高分,那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政策是好政策,以减轻学生学业为原则,但应该视情况而定,合理的减压的确很重要,但不能撒花落实,毕竟中国的教育比较特殊!


你为什么学土木


先说到校和上课的时间规定:

辽宁中小学生到校时间不得已早于7:5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00,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个福音,接下来关键还是在于执行的问题,教育厅规定了,但是具体学校不执行,学生还是睡眠不足。

这不是笔者杞人忧天,因为规定上学时间和上课时间的地区并非辽宁一家,各地都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在规定下发了,早起晨练的人们仍然发现中小学匆匆赶往学校的身影,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执行。

制度建设不可少,但执行力方面必须加强,做到令行禁止才能让制度落地生根发挥作用,否则就是空文一纸,让中小学生空喜欢一场。

再说电子作业量的规定:

初高中学生每日电子作业总量不超过半小时,这个规定对于保护学生视力,遏制个别教师布置作业冲动,确实是有很大作用的。

本来,学生作业量不是问题,现在变成了问题,还分成了传统作业和电子作业。其实,电子作业,在一般情况下就不该有。对于有些学生,布置电子作业,就是为其找玩手机的借口,加大了管控的难度。

学生拿到手机后,可以用手机做作业,这些是真学习的学生,而那些假学习的学生,做作业不过是个掩护,家长总不能眼都不眨一直盯着吧。这样孩子会反感,影响亲子关系。

所以,电子作业完全可以不布置,传统的书面作业,各种资料已经够孩子忙活了。


当代师说


5月6日,辽宁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辽宁省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各中小学校一律不得公布考生个人或集体的考试成绩、名次和中考、高考上线率等信息;严禁给小学生布置电子家庭作业,初、高中学生每日电子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一到校时间原则上不得早于7时50分。


这是好事啊!学生可以多睡一会,老师可以兼顾家庭。皆大欢喜!


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

可问题是辽宁高考参加的是全国卷。跟全国学子一起竞争,辽宁能够坚持执行下去,而且是全省真正做到全部覆盖吗?如果自主出卷,自主招生,那辽宁全省学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很公平。家长也不会焦虑。


事实上,我们苏州地区也实行过延迟上学的措施。没过半个月就胎死腹中。当时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上级检查团一走,我们师生晚上班半小时,早下班半小时的幸福生活就一去不复返了!


中小学生作业时间。

这个确定的标准就更加为难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是相差一点点。一个学生10分钟能做好的作业,毫不夸张地说,有学生就需要60分钟。怎么确定?以谁为标准?

个人觉得,这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我是绿衣黄裳99,一线老师,请关注我,您的点赞是对我的肯定;同时欢迎留言探讨。

绿衣黄裳99


辽宁省九部门为中小学生的"减负"又下"猛药",中小学生到校时间不早于7:50,组织学生上课时间不早于8:00,这一规定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一刀切"的做法是否会刺激家长的神经?家长也要上班,由于作息时间的冲突,又由谁去送孩子上学呢?

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是很不错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更人性化,家长也忙于上班,会把孩子提前送到学校,由于九部门制定的这个方案,家长要等到孩子进校园后才会放心,这已是7:50了,又急急忙忙赶去上班,家长上班不会迟到吗?

孩子从起床到八点钟上课的这段时间,本应属于学习的黄金时段,由于不能进校园被白白浪费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即使学生想利用早上的时间学习,也只能在校门外读书,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现象。

在我们读书那个年代,每天早早来到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早读,也没有发生什么安全事故。这一规定的目的很明显,阻止学生过早进校园,就想规避安全责任风险,这种做法不可取。

其实,学校每周都有值周领导,为什么不可以早到校来管理学生呢?规定学生7:50到校,这是真正为学生"减负"吗?,学生的负担根本不是来自于早上到校的时间,而是课后作业的繁重,这才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的主要原因。


Lance课堂


1.七点五十还没有到校,也就意味着没有了晨读。那么我请问什么时间背诵英语,语文,政治,历史……

2.这个规定实际上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不用起来那么早了,可是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将是个灾难。比如,我家属在医院上班,一般是八点到,很多时候都是她接送孩子,如果真的按这个执行,怎么办?我不相信这样情况的就我们一家。

3.减负喊了那么多年,有什么成果?为什么不去反思原因?

4.政策一个接一个出台,却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打了谁的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