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当年修的路,为啥过了2000年都不长草?

阪东秀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无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尽管他在执政后期,因为追求长生梦想,以暴政压榨百姓,最终导致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便灭亡。但他在位期间,对后世作出的贡献,同样是不可抹杀的。

(秦始皇剧照)

除了修建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之外,秦始皇修建的两条道路,同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条道路是秦驰道。这是一条以咸阳为中心,贯通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道”。这条道路,对于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条道路是秦直道。这是一条从云阳到九原郡(包头)的超长交通干道,全长近800公里,其路面宽度普遍达到了20米。而最宽的地段,甚至有60米。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哪怕是八车道的宽度都不到30米,因此这条路也被一部分历史学家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不过说起来,秦直道最神奇的地方,是它自从被建成之后,使用了近2000年的时间,一直到清朝才逐渐荒废。现在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陕西的境内,还找到了不少遗址。目前,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秦直道遗址延安段,还有秦直道遗址庆阳段,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遗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哪怕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路依然有大部分路段寸草不生。那么,秦直道为什么这么神奇呢?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直道遗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修建秦直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要“游天下”,也就是方便出巡。

除此之外,秦朝统一全国后,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匈奴。尽管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但由于长城防御距离太长,假如没有一条与之匹配的交通路线,那么士兵的调动、粮草补给的运送,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样一来,长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因此秦始皇修秦直道,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是当时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那么既然要修,肯定就要修到最好,因此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开始进行秦直道的建设工作。

蒙恬确实是主持修路的最佳人选。由于长期镇守北方,抵御匈奴,蒙恬对秦直道一线的地形了若指掌。同时,他为人正直严谨,做事细致,因此秦始皇选择了他。

秦始皇在国家基建上,向来不遗余力。因此,他对秦直道也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一点,就是道路的质量必须要高,绝对不能长草荒废。

(蒙恬剧照)

蒙恬为了为了实现秦始皇的要求,首先将道路选在了沙漠和黄土路段修建,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长草的问题。

其次,用来修路的泥土也必须经过反复地夯实,使其硬度达到一定标准。有现代专家推测,修建秦直道所用的泥土,实际上都是“熟土”。所谓“熟土”,就是把普通泥土捣碎,再加入盐碱等物进行炒制。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泥土硬度更高,并且能有效地驱除其中的植物种子。而且由于盐碱物质的存在,哪怕是有种子随风飘到土中,也很难生根发芽。

除此之外,修路的劳力投入也十分充足。当时投入参与修建秦直道的百姓人数众多,并且全都非常卖力。百姓们卖力修路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周边百姓对于匈奴的入侵深恶痛绝,修建秦直道有助于抵御抵御匈奴;二是当时秦朝的法律严苛,一旦被发现有偷懒现象,修路百姓的下场,往往十分悲惨。

当然了,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条秦直道修出来后,一直在使用。常年人走马踏,那路上其实也没有长草的机会。

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最终,秦直道虽然修了两千年,依然鲜有荒草。

(参考资料:《史记·蒙恬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探秘秦直道》)


张生全精彩历史


秦始皇不仅修了一座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而且还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它享有世界高速公路鼻祖的美誉。



这条古道上写满历史:秦始皇的尸体从秦直道上运回,公子扶苏在秦直道上拔剑自刎,昭君从秦直道上出塞,多少千军万马本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信念,在此道上和匈奴厮杀,这里狼烟滚滚,战马萧萧,蒙恬、李广、卫青、霍去病、汉武帝、王莽、李世民……他们抗击匈奴的铁骑都在此留下痕迹,《过秦论》: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巡游天下,公元前212年,他命蒙恬和公子扶苏率领数十万民工修建秦直道。其中有大批的工匠从阿房宫和陵墓的修建中退出来,转身投入到秦直道的修建中。

它从咸阳(起点为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经过陕西、甘肃和内蒙三个省、自治区。秦直道穿越14个县,全长736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最窄的山路处约为20米,全部用黄土夯实。


它的平、直、宽,都符合现代高速公路的特征,其主干道可并排行驶15辆大马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天下第一道。

秦直道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史记》里,《史记·秦始皇本紀》载: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眼堙谷,直通之”。

当蒙恬修了2年半时,可惜秦始皇死在巡游的路上。赵高李斯发动政变,篡改遗诏骗公子扶苏自刎,他们接着害死蒙恬。太可惜!当时秦直道还未完工《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二世接着修,具体结束时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估计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历时约5年。《史记·李斯列传》:

秦二世矫诏僭立后,“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繇无已。”

根据考古证明,古时在秦直道上沿途有附属建筑:烽火台、宫殿、兵站、哨卡、夯土护坡、排水沟、驿站、……驿站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商旅中途住宿、吃饭、换马等。

秦直道为什么不长草?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2000多年的秦直道在荒芜前的确不长草,更不会长树木。

秦直道分两个地段黄土地段和沙漠地段,毋容置疑沙漠地段是不会长草的,咱主要看黄土地段。

我们现在看到的秦直道:多处坚硬的路基上有杂草衍生,还有未长大的乔木。因秦直道到现在荒废约二百年。清嘉庆年间的文献记载:

“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

从文献记载中可见秦直道到嘉庆时还在使用,在维护。那时秦直道被车马行人来回碾压,自然不会长草,更不会长树。那么这条路被废弃几百年后竟没有长成高大的树木,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会这样?专家研究发现:

1.夯土层作用大。原来,蒙恬大将军、公子扶苏指导工匠在建直道时把泥土千百层地反复夯实,这样夯过的土层就像一大块坚硬的铜铁,这是秦朝工匠的拿手绝活。例如秦始皇陵的夯土墙,箭插不进刀砍不动。秦直道自清朝末年至今,几百年来经过风吹雨淋洪水冲刷,无人护理,会有新的浮土、泥浆、层层落叶覆盖在这“铜铁”上面形成新的土质层,一些草木的种子落到新的土层上就会有一些杂草生成,而树木的根扎到坚硬的夯土上再也扎不下去,所以树就不会长高了。



2.古人智慧的脑洞大开,炒、烧土,还加料。当时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都是炒过的“熟土”,而且是加了盐的“熟土”,也就是将建筑用土全部烧制或者反复炒熟再加上盐碱,然后把它们夯实在一起。这样即使有种子落到上面也不会生根发芽,所以那整条路面就会坚如铁。在加上之前一直使用,有人护理,经常打扫路面,当然不会长草。富县张家湾乡大麦秸村的村民周德虎1958年在直道路基上取土时,挖出一个古代铁锨,残重8公斤。该村前些年曾出土一口古代大铜锅,似为秦朝时的锅。这些可能是炒土用具。



3,用人忠贤是良策。秦始皇用自己最信任的儿子扶苏和最忠实的大将蒙恬主持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会存在贪污受贿,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他们把每一个步骤都尽心尽力去用心完成,在质量上是绝对有保障的。

4,可爱的人民是根本。古代劳动人民的诚实、智慧与团结,众志成城共筑大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抵抗匈奴。匈奴骑兵经常深入中原,对内地抢掠牲畜,霸人妻女……中原老百姓苦不堪言对匈奴深恶痛绝,在修建直道上不遗余力。


战国末期,燕赵等国受到秦国打击衰弱,匈奴坐收渔翁之利,趁机侵占北部边郡的许多地方,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匈奴以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为据点,对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虎视眈眈。秦始皇三十三年初春,为消除边患,秦始皇令蒙恬率30万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把匈奴打的狼狈逃往北方,失地全部恢复。


从此蒙恬的30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蒙恬前后十余年守边,早对周边地形烂熟于心。所以他们带领的建筑队能利用天然条件,选线、改线、施工,各种附属工程都快速并高质量进行。直道与长城呈“T”型相交,使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保证了老百姓的安定生活。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被我国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两千多年的工程质量让人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秦直道的工程指挥和监理更值得现代学习!

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和转发!关注小姐姐,更多历史趣文等着您,祝大家阅读愉快!


小姐姐讲史


日本鬼子,七十年多年前,在勃利县和密山市之间修了一条军用便路(现在叫做勃密路),七十多年过去了路上一棵草也不长,很多专家动用国家科研经费,废寝忘食的研究数年没有结论,鄙人走过一次后发现,该路段不长草的原因是,车流很大尤其在七台河市路段上,每天都有超千辆车次使用这条路,不长草的原因是车辆碾压和路面上铺设了混凝土,部分路段混凝土上面还铺设了沥青。秦始皇修的路两千年不长草你去看看路上铺沥青了吗?如果没铺设抓紧铺上,设个收费站,多好!


那丹哈达岭


秦始皇当年修的路2000年都不长草?这是个谎言!

所谓秦始皇当年修的路,有秦驰道和秦直道两种,这两种路都长草,不信请看证据。

上图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两边发白的是现代修的水泥路,当然不会长草。中间发红的是当年的秦直道遗址,看看那青汪汪的一片,还有远处一小片一小片的,那不是草是什么啊。

秦直道全场七百多公里,随着地形的变化,有宽有窄,一般宽的地方有二十多米,窄的地方也有五六米,请看上图,不说这条路的两边已经被杂草占领,看看远处的路中间,那青汪汪的,不是杂草是什么啊。

再看上图,也是秦直道的遗址,路中间,到处一片片的发绿的东西,那不是杂草难道是山东大白菜吗。

再看这条羊肠小道,伸展到远处,两边被树木和灌木杂草占领,发白的不长草的也只有伸脚那么点地方,你说秦直道不长草谁信啊。

再看上边这个秦直道遗址,除了那块碑是石头砌成的没长草,其他地方那不是草吗。虽然是枯萎的草。

如果只上图有人还不信,那我拿出一段著名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实地考察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刘家店子至间水坡岭,这段直线距离将及二百里的秦直道遗址的描述给大家看看:

由于久无行人,路面都掩盖着枯草,踏到上面,感到十分松软。有的段落,灌木丛生,须拨开树枝,弯腰侧身,才能向前稍走几步。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

秦直道和秦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原有各国道路的基础上修建的军事道路,方便有战事的时候,军队可以快速出击。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堑山湮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这说的就是秦直道。

而秦驰道是以秦朝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的道路,尤其是通往原来六国的古都,这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所以秦驰道四通八达有很多条。

跟秦驰道不同的是,秦直道只有一条,原计划修筑一千八百里,但是未完成,据后来的史学家原地考察,现存的秦直道遗址全场七百多公里:

秦直道是由云阳县的甘泉山通到九原郡。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县北,距咸阳不远;九原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正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南北遥遥相对,所以称为直道。

关于秦直道的作用,《史记》说是为了秦始皇云游天下,实际跟长城的作用差不多,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请看下图

秦直道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北方边疆遭到匈奴侵扰时,快速从国都咸阳派兵增援。

也许有人会问,那如果匈奴等游牧民族从西边来了怎么办?这时候秦驰道就派上用场了。请看下图

西边有一条叫西方道的驰道,也可以迅速增兵。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没少跟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不会不考虑怎么防御的。


西堤君


秦始皇当年修过很多路,有秦直道,有秦驰道,都是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地。

秦直道也是秦驰道的一种,不过用途不一样,秦直道严格算来是军事设施,是在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从咸阳(现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直到九原郡(现内蒙古包头)的一条用于军事用途的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首先悟通了这个道理,在派大将蒙恬打击匈奴,并却匈奴七百余里后,秦始皇先是下令蒙恬修建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后来又令蒙恬将兵民30万修建秦直道。

秦始皇修路的目的,就是方便战时快速的将物资兵员从首都咸阳运到前线九原郡。



秦直道全长736公里,道路宽50米左右,横跨现在的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路基全部用黄土垒实,这条直路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才被废弃,可见修建这条道路的工艺水平可以媲美长城。

那么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秦直道近2000年不长草?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



首先这是一条道路,用于车马人员的运输,在修路的时候,肯定是要除草的,然后还要打地基,地基都是用坚硬的泥土和石块、青砖等建筑材料铺好,还要考虑防洪及排水的功能,在整个修建过程中,道路上的草基本上是被干净了,否则会影响道路的使用。

其次,已经建成的道路,是经常会使用的,也就是说经常有人或车马在路上行进,修建时已除过草,打过地基,泥土很坚硬,新草很难长出来,又经常有人使用,所以道路上是不可能长草的。



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小时候放暑假,两个月没在学校,学校里能长草的地方到处都是草还长得很高大,一旦开学后,每天都有同学在上面踩来踩去,草就很难长出来,所以在上学期间,就会看不到校园里到处长草,另外加上人工拔草,就看不到草,其实并不是草不长了,而是有人阻止它长,这个道理和秦直道不长草一样。

最后,秦直道不长草并不是绝对的,草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即使路基很硬,经常有人或车马在踩,但是这么长的路,总会有一些地方长草,总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草长出来,即使是现在的国道,也有一些角落里长着草,寸草不生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说道路不长草,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天天使用,二是有人为除草。

除了秦直道,还有秦驰道,驰道主要是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可以称之为“高速公路”或“国道”,秦时主要有九条驰道,包括上面讲到的秦直道,但驰道只能是皇帝带着随从才能通行,其他人哪怕是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在没有皇帝在场的情况下,都不能通行。



由于驰道只能供皇帝通行,因此大部分时间肯定是空闲的,那么相信驰道上的草一定长得很多,但为了维护皇帝通行的便捷性,驰道是有专人维护的,如同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是封闭的,都有专人维护,肯定有除草的工序,但光靠人工除草,也不杜绝草类的生长,零星的杂草还是有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可谓功莫大焉!

秦始皇的时代距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影响无处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修建了很多高标准的道路,其中有一条道路历经2000多年历史至今仍在,甚至具备通车条件,它便是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经考古发掘确认,秦直道起点是陕西咸阳,秦王朝的都城,终点是内蒙古九原,贯穿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穿越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全长700多公里,最宽处60多米,最窄处20多米,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堪称空前的伟大工程。

据史料记载,这条秦直道自建成以后,一直作为主干道使用,直到清朝时才逐渐废弃,但道路本身的质量是没问题的,而且在被废弃数百年后很多路段仍然寸草不深,有的路段虽然有草木生长,但树木都长不高,最高没不过膝盖,这是何原因?

1,使用炒制或火烧的“熟土”。

据专家研究,建造秦直道使用的土是经过加工的“熟土”,也就是把天然泥土碾碎后炒熟,或者用火烧焦,彻底去除泥土中的养分和草种,这样就杜绝了野草的生长。

2,大力夯实“熟土”路面。

秦直道的工程师在修筑路面时,把“熟土”和白石灰混合在一起,层层敷设,层层夯实,使得路基变得十分坚固,即便外界草种落入,也很难扎根生长。同样道理的还有慈禧墓,据说慈禧当年要求自己的坟茔上寸草不生,工匠也是用“熟土”实现了这一目标。

3,工程质量把控十分严格。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秦直道由大将蒙恬主持修建,皇长子扶苏负责监理,三十万秦军将士和民夫参与施工,工程监督十分严格,任何人不敢偷工减料,更不敢偷懒减少工序,严格的质量监督使得秦直道成为当时标准最高、质量最过硬的道路工程。

在发挥作用的近两千年时间里,秦直道上确实寸草不生,但后来被废弃的数百年间,路面上逐渐布满了一层黄土、落叶等,形成了新的土层,这一层土是可以生长草木的,所以秦直道上便逐渐有了草木生长。不过,当树木根系扎到秦直道的原始土层时,由于土层过于坚实,又是缺乏养分和水分的熟土,便不能继续往下扎根了,因此秦直道上的草木普遍矮小。

2000多年前古人建造的秦直道,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体现了古人“千年大计,质量为本”的观念。历史和事实证明,只要用心营造,就一定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良心工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秦始皇是极具前瞻性的帝皇,他当年修了一条名为秦直道的“高速公路”都成了历史遗迹。

更带有传奇色彩的是,这条道路历经两千年都依旧完好,在没有机器碾压和混凝土的情况下,却丝毫没有杂草生长的痕迹。而这条带有神秘感的秦直道更是与万里长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城的命运共同体

长城自古就被歌颂,是中国标志性的古建筑。而自秦起,由秦始皇主导修建的万里长城绵延万里,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初被批判是劳民伤财的万里长城,在历朝历代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初衷是为了抵御北方的以匈奴为首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原的保护线,在军事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也因此一直被历代沿用。

也正由于长城如此重要,历朝以来的君王都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去维护加固长城,而这雄伟的古建筑得以留存至今日。

秦始皇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从来走在别人的前面的,有了一条长城作为稳固军事要塞还是远远不够。兵贵神速,为了让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当战事来临时士兵能最快地驰援长城,秦始皇便决定在原有的长城的基础上再修建一条特别的军事通道——“秦直道”应运而生。

秦直道虽不如长城有名,但它和长城的命运却是息息相关的。秦直道长800余公里,它自咸阳为起点,经14县,直通长城下的军事重镇九原郡。

对古代落后的工具和生产力来说,修路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秦直道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量。成本不小,但收获也是成正比的,秦直道的修建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秦直道的巨大效益

1、军事效益:民谚有言“想富先修路”,军事上也是这个道理,谁能够快速的募集各地士兵,便占据了先机。而秦直道的作用也正是在此,输送秦国各地驻军、粮草等,完成快速的军事输出,直达长城。

2、政治效益:这条道路还兼有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作用,秦直道贯穿秦国腹地,有了这样一条道路,中央和地方紧密相连。而这条路也如长城一般被历代所沿用,现今留存完好,而最为奇特的是,这条历经千年的道路还不会长草。

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秦直道连内蒙古,过甘肃、陕西,有一段是沙漠地区,沙漠不长草尚理解,离奇的是其有一段却是黄土路,但黄土地中竟也不长草,实在让人费解。民间便兴起了鬼力乱神之说:秦始皇之厉害,连草都不敢露头。

但事实却不似民间说法所说,秦直道不长草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虽然没有机器和现代的材料,可古代人民的智慧从来都不容小觑,黄土路段所使用的土全都是烧熟过的,而土中还加入了含有盐碱成分的物质,而盐碱地中又如何长草?


小小嬴政


秦始皇似有大洁癖,统一了六国不说,之后还向天下颁布很多的统一措施,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度量衡的统一。说起秦始皇修过的路,知道的人极为的少,不多。甚至有人会问“秦始皇修过吗?”



统一六国之后,嬴政的的确确修过路。它的地位比肩万里长城、秦始皇皇陵(又被称为骊山陵)、阿房宫这三大著名的秦代工程。

路分两种,一种是处在特殊地位的秦直道。另外则是通往全国各地的秦驰道。接下来,我着重介绍秦直道,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条路两千多年来没有长草?或者说为什么所长出的草都是稀稀疏疏,不茂盛。



一、简略直道

对于这条直道,史记记载不是很多,到今天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一条路。务实的秦人所修的路是值得今天借鉴的。司马迁在史记里仅仅交代了这么一句话。说: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这句话出在蒙恬列传,当时的包工头也是大将军蒙恬。时间是公元前212年。司马迁说直道修建的原因是满足秦始皇出游天下之心,说白了,这是一条作为游玩的路。有点似后世昏庸的隋炀帝!

真的吗?秦人多务实,要记住。这条路没那么简单。直道从咸阳附近出发,一直到九原郡,这在今天内蒙古包头市。全长也交代了,一千八百里。放今天约为750公里。据考察,宽度有50多米。如下图。

(直道和驰道)

从图里,直道和万里长城成“丁”字相交,而且中间穿过很多大山河谷丘陵。堑山堙谷,削山填谷。可见修建难度。对于万里长城,我们有一定的误解,他不光是向我们传递一种精神。放当时是一道军事建筑工程。抵御北方游牧的南下骚扰和掠夺。

所以,咸阳出发的直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军事要路。借助这条快车道,可以迅速给足前线补给。运粮拉人,十分快捷方便。而且,直道是沿着子午岭的岭脊走向。占据高处,居高临下,控制着军事战略的制高点。不得不让匈奴胆战心惊……

另外一方面,直道也是沟通南北的要道,更是联系北方的要道。



二,为什么长出的草很少,甚至没有?或者说长不高?

第一,直道重要。秦朝生存时间短。自然没享受到好处。之后的朝代,只要政治中心在陕西这一边,就会受到北方游牧(比如匈奴、突厥等等)的困扰,直道就不可替代。对他的维护也是有所着力。

另外,汉武帝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直道也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四面商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所走的,也是直道。



即使政治中心不在陕西,商贸贸易也能让直道存活下去。宋辽金夏的那个时候,也是十分的显著。根据乾隆《正宁县志》的介绍:

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道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今则塘汛废弛,通衢化为榛莽

明清两朝也是通途。何况明朝的北方从没彻底的安宁过。

军事、经济价值方面,直道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直道存活下来,有人有车辆往来的地方,又有管理修缮,草也是少。

第二,秦国人重质量。所以,严格落实物勒工名制度,也就是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所制造出的器物上,一旦器物出问题,层层问责,逃不掉,跑不脱。由此,监督者尽职尽责监督,制造者竭力制造。



正所谓: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秦国的法律历来严格,罪行也是非常的重。

所以,秦直道的质量肯定过关,尤其还是将相出身的蒙恬为包工头。他深知秦直道的军事价值。不敢丝毫出差错。



第三,直道本身的构建。秦直道的路基采用夯筑技术。也就是人用重实的工具让建筑材料夯实。这是一层夯土层。依照秦人的脾性,夯土层是十分的坚硬,刀枪不入,一碰就是硬邦邦的响。

夯实坚硬的路基注定直道上面不允许大树的存在,因为根插不进去。没有营养矿物质水的来源,很难形成大树。

另外,直道所用的土是熟土。用一口大锅,将土像炒菜一样来回翻炒。然后再用人力夯实,这样寸草不生。北方的人每家每户有火炕,有过经验的人知道,火炕既然坍塌一个洞,拆掉它是很费劲的。一拆就是一大块,跟山上的石头一个样。



一直到今天,直道既是荒废。仍旧没生长出乔木,表层上稀稀疏疏有一些小草,以及纤细的蒿草一类的植物。


史小二记


有关秦始皇的很多事都像谜一样,例如兵马俑、万里长城,就连秦始皇当年修的路都和别的路不同,秦始皇修的“秦直道”居然千年不长草木!

古代修的道路真的能有千年寸草不生的吗?当然不可能,秦始皇修的“秦直道”虽然几乎不长草木,或者长也非常矮小,但是毕竟是会长的,只是在两千年来频繁使用时期几乎不长草木,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何“秦直道”千年几乎寸草不生!



“秦直道”修的时候用的全部是熟土!

秦始皇在修“秦直道”的时候所用的原料全部是熟土,熟土是把土加热翻炒后的土,里面不含水分,细菌也全部被杀死,没有细菌的情况下,植物是不能生长的,所以秦直道在修建后很长一段时间是真正寸草不生的。而在秦直道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秦直道在历朝历代都是作为主干道使用,所以道路每天都被大量车马碾压,草木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生长。直到清朝末期,走秦直道的人越来越少,秦直道的土壤才慢慢焕发生机,长出部分矮小的草木!



秦朝时期工匠没有偷工减料的胆量,不存在豆腐渣工程!

说到秦朝我们肯定能想得道酷史,陈胜吴广起义也说明秦朝的法制容不得马虎,虽然有坏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在修建秦直道的时候没人敢偷工减料,工匠在夯实路面的时候会出百分之二百的力!所以秦直道几乎不可能存在豆腐渣工程,这也保证了秦直道在使用之后一直不长草木,并且延续千年!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只要降水足,沙漠变绿洲!

秦始皇为了“游天下”,修筑了一条从咸阳到九原郡的秦直道。这条号称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全长1800里,最宽处48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0米。

从地图上看,秦直道直抵北部边关,而九原郡正是防御匈奴入侵的军事重镇。如此,秦直道的战略意义则不言而喻。

不过,秦始皇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秦直道竣工。现存的秦直道大部分位于延安至九原一带,这一段路程正好处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方?

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降水稀少(平均降水量 400毫米,北部还不到300毫米)常年干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秦汉之际,黄土高原并不乏森林。经过千百年战争洗礼,森林被破坏殆尽,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摧毁,高原黄土裸露,赤地千里。

近些年来,为了防风固沙,国家大力投资建设三北防护林,效果如何呢?种下的防护林由于缺水严重,很快就旱死。有人看管的树木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野生的了!

当年秦始皇为了修筑秦直道,也是煞费苦心。

秦直道的工匠在修路时,以“熟土”(被火烧过的土)混合石灰粉,铺在路面,然后一遍遍地夯实,使得路基异常坚固。

这种混合熟土和石灰的路面,比黄土高原原有的植被生长环境还要恶劣。故而,大型植被想要在这里活下来,难上加难!

更让植被难以生存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需要烧火做饭,还要放养吃草;遇上战争,战争双方甚至会引火烧山。秦直道又是行军路线,不断遭到破坏是再正常不过了。



秦直道修筑至今,究竟有没有长草呢?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在这里祗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长草了!

没有长草的路段,要么还有使用,要么由于某种原因被开发成景区,当然不可能让它有草,要不然还怎么宣传怎么挣钱?



当然了,也有人会拿出这种图片冒充秦直道,说秦直道根本没长草!仔细看清楚了,这是现代化的水泥路,在黄土高原的地方,水泥路能长草才怪呢。

黄土高原一切问题,都是因为缺水。

殊不知,慈禧太后的东陵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以避免长草。结果呢?由于清东陵所在的地方降水还算充沛,不到百年光景,硕大的封土堆上,已是绿油油一片,仿佛咸丰皇帝的发型一般。


真要把秦直道往南修,比如从咸阳到蜀地,这条战略要道又能扛几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