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曾要向盟軍投案接受審判

1945年8月30日下午2時5分,專機降落在日本厚木空軍基地,戴著墨鏡,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儘管他沒有穿軍裝,也沒有攜帶任何武器,更沒有舉行什麼入城式閱兵式,但這一刻,對於7000萬日本人來說,依然是前所未有的恐怖,每個人都在心裡念著“亡國,亡國,亡國”。


裕仁天皇曾要向盟軍投案接受審判

(裕仁天皇)

自1942年起,就是這個人,率領一支百萬大軍,從遙遠的墨爾本一直打到了東京。

但這一次,在半個月前裕仁天皇對日本全國人民進行“玉音放送”,宣佈日本已經投降之後,麥克阿瑟給日本帶來的,是一場“美國式”的改造。

這場改造,將遠遠超出摧毀日本的戰爭潛力和懲治戰犯這兩項既定目標,但如果他的實驗成功,麥克阿瑟將被證明是歷史上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最傑出佔領者。首先,天皇要從“神”迴歸成“人”。

天皇照片公開去神秘

日本在宣佈投降之前表示,願意在“維持國體”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宣言。這一要求雖然不符合波茨坦宣言中有關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的條款,但為了降低日方抵抗意願,避免重蹈沖繩戰役覆轍——持續82天的戰役,日方共有超過10萬名日軍戰死或被俘,盟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此外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也為了降低美軍在日本本土作戰可能遭遇的傷亡,美國國務卿伯恩斯做了回答,要求“天皇以及日本國政府的統治權,在盟軍最高司令官的制限下行使”。

麥克阿瑟到達日本,就要在“維持日本國體”和“建立自由政府”之間尋找平衡,處理日本天皇和日本國民的關係。

剛到達日本,麥克阿瑟就下令不得降低天皇的待遇,仍把他當成一國之君來對待。參謀人員就慫恿他把天皇叫到自己的司令部,以彰顯自己手中所握重權。麥克阿瑟沒有同意。他在自傳中解釋說:“這樣做無疑會傷害日本人民的感情。在他們眼中,天皇會因此而成為一個殉道者。我絕不允許這麼做。只要假以時日,天皇一定會心甘情願地上我這兒來的。”


裕仁天皇曾要向盟軍投案接受審判

(麥克阿瑟)

9月27日,天皇與麥克阿瑟第一次會面時,麥克阿瑟就把會面地點選在了美國大使館內的住處,並且將所有的工作人員趕出了房間。

裕仁天皇身穿常禮服和條紋西褲,頭戴高頂禮帽,顯得侷促不安。裕仁不抽菸,麥克阿瑟給他遞煙的時候,他表示感謝並接過了香菸。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提到,“開始時,天皇有些神經質,很緊張。我幫他把煙點上,這時我發現他的手在不停顫抖。”

此次會面結束以後,麥克阿瑟和裕仁天皇拍攝了一張合影:麥克阿瑟身穿卡其布襯衫,敞著領口,雙手放在臀後,雙臂略微叉腰,姿勢隨意。他的個子髙出天皇不少,天皇則身穿常禮服,僵硬地站在他的左側。加上身高和年齡的影響,照片中天皇明顯處於下風。日本報紙刊登這張照片之後,引起軒然大波,裕仁天皇的神秘的面貌出現在了平民眼前。

刀下留人控制局勢

二戰結束以後,盟國中以英蘇為首的一些國家要求把裕仁列為戰犯。最初由這些國家提出的戰犯名單之中,裕仁的名字被擺在第一位。美國政府開始時也曾偏向於採納英國的觀點,將裕仁列為戰犯。

24歲時,麥克阿瑟在日本觀察日俄戰爭中日本軍隊的實力和戰術。在日期間,麥克阿瑟見到了當時著名的日本軍官,包括大名鼎鼎的東鄉平八郎海軍上將。日本軍人對天皇表現出無比狂熱的忠誠和崇敬,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是否將日本天皇列為戰犯和廢除天皇的問題上,麥克阿瑟也不得不考慮其對日本國內的影響。

麥克阿瑟堅決抵制將裕仁列為戰犯。他擔心如果對裕仁進行審判甚至處以絞刑,整個日本就會爆發反抗佔領軍的游擊戰,佔領軍不得不在日本建立軍事管制政府,“再增派一百萬軍隊來日本才能控制住局勢”。

據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介紹,裕仁天皇在交談中,坦承要向盟國投案並接受審判。“在此次戰爭中,我的國民所做出的所有政治軍事上的決定,以及他們所採取的所有行動,其責任完全由我來承擔。”


裕仁天皇曾要向盟軍投案接受審判

(麥克阿瑟與日本裕仁天皇第一次會面)

天皇當時還不知道,經過麥克阿瑟的努力,裕仁的名字從戰犯名單上劃掉了。

此後,天皇經常拜訪麥克阿瑟,談話涉及天下各種大事。麥克阿瑟也認為,“天皇與佔領軍真誠合作併發揮其巨大的影響力,這對佔領行動取得成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麥克阿瑟主政日本7年,從不與日本人交際,每天的活動就限定於早晚的通勤路線。他和天皇見了11次面,從未回訪過天皇。據他親近的一位人士觀察,“只有16位日本人跟他說話超過兩次,而且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位職位都不低於首相、最高裁判所長官或是最大的大學的校長這一類的人物”。

脫離“神道教”破迷信

天皇本人便是神道教的“大祭司”。根據日本遠古流傳下來的迷信教條,天皇的祖先們已經封神,天皇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神權。神道教的種種教條讓日本人民相信,天皇本人就是無比神聖的,而作為子民的最高目標便是為天皇盡忠,為天皇獻身。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利用該教煽動民族主義狂熱情緒,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大東亞新秩序”,並宣稱每個臣民一生中的最高目標就是為天皇效忠至死,死後便可以成神。

麥克阿瑟認為,如果不能徹底改革日本傳統的“神道教”,“信仰自由”在日本就只是一句空話。

為了剷除日本軍國主義的這一思想根基,1945年12月15日,麥克阿瑟下令禁止日本政府對國家神道的保護、支持和資助,禁止將神道作為國教普及,禁止將神道教義和信仰歪曲為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禁止因家世、血統或特殊的起源,而認定天皇比其他國家的首腦優越,日本國民比他國國民優秀的信仰。

神道禁令打擊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核心天皇崇拜思想。以天皇為中心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大本營、受日本政府庇護的國教神道教,與國家政權分離。


裕仁天皇曾要向盟軍投案接受審判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蠱惑下,一批日本的戰犯妄圖逃避審判,戰敗後選擇了剖腹自殺。據麥克阿瑟的回憶,他也問過裕仁天皇:“你為什麼不自殺?”裕仁回答他四個字“無能為力”)。

天皇走入人間

1945年10月下旬,美國國務院曾經秘密詢問過麥克阿瑟有關審判天皇,追查天皇戰爭責任的可能性,但麥克阿瑟直到1946年1月公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條例”的一個星期之後才正式回答這個問題。

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把“天皇神聖”的光環消去的方法,希望日本人能自己去除天皇的光環。但在報紙上刊登一張天皇的照片,都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

麥克阿瑟通過私人軍醫羅傑·艾格堡上校和學習院院長山梨勝之進,希望裕仁天皇能自己從神壇上走下來。作為自由派人士的山梨,深得裕仁天皇喜歡,他就自作主張草擬了“人間宣言”去和天皇商量,裕仁天皇照單全收,並且還增加了五條內容,“廣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上下一心,盛行經綸;官民各遂其志,勿倦人心;破除舊習,以天公地道為基;求知識於世界,以大振皇基”。

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的新年文告中稱:“朕與爾等國民同在,利害與共,休慼相關。朕與爾等國民之間是依靠相互的信任和信賴結成的紐帶,而不是依靠神話與傳說,也不是基於那種以天皇為現御神,而且日本國民優越於其他民族,因而有支配世界命運的架空觀念。”

這就是所謂天皇的“人間宣言”,神聖的天皇自己從神壇上走了下來。


裕仁天皇曾要向盟軍投案接受審判

(戰後的裕仁成為人間天皇)

戰後日本國內對於要求裕仁退位的呼聲一度響起,保守派精英與最高司令部協同展開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將天皇由“現人神”轉變為“現人”。

從1946年2月19日起,天皇開始巡遊全國,真正紆尊降貴到他的臣民中間,與貧窮、飢餓、悲慘不幸的人打成一片。天皇巡幸全國貫穿整個佔領時期,裕仁最終涉足了除沖繩之外的所有都道府縣。

這位先前僅作為“現人神”供千百萬人瞻仰的君主,突然出現在平民身邊,跟各色人等交談。也標誌著日本所謂“與大眾溝通的天皇制”的開始,從此,天皇由君王轉變成了人群之中的名人。

1946年初,日本憲法問題調查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新憲法初稿,只不過修改了舊憲法中的部分詞語,天皇的權力沒有絲毫的削減。麥克阿瑟又命令參謀人員為日本起草一個憲法草案,從憲法的層級確定了日本天皇作為“國家象徵”的地位。(主編孫小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