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四天,请一定带孩子这样过一次假期!(值得收藏)

五一放四天,请一定带孩子这样过一次假期!(值得收藏)

今年“五一”小长假延长了!

官宣放四天!

2019年5月1日至4日放假调休,共4天。

4月28日(星期日)、5月5日(星期日)上班。



五一放四天,请一定带孩子这样过一次假期!(值得收藏)



除了“五一”小长假,今年还有这些假期,老师家长们一起来看看。

最新版2019放假安排长图

马上收藏

五一放四天,请一定带孩子这样过一次假期!(值得收藏)


虽有假期,但您的孩子见过霜吗?见过稻花、荠菜、马兰头吗?

生活在远离田野的都市,孩子们手握手机和电脑,被各种量化的指标评估着、判断着,却忘记了鸟儿的鸣叫、云朵的形状……其实,孩子缺乏的生活常识又何止这些呢?

亲爱的家长们,趁着假期,您不妨带着孩子去补一补那些被忽略的生活常识。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


01

前些天,给学生讲解《诗经》中的《蒹葭》,问学生能看出来是什么季节吗?

学生们有些迷茫,春天、夏天各种回答,终于有个学生说秋天,因为看到一个“霜”字。

可是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很多学生的眼神里还是糊涂的,让亲眼看见过“霜”的学生举手,真是寥寥无几。那一瞬,心很疼。

我知道他们没有见过霜的原因。其实学生是最有可能见过霜的人。因为他们早早就要上学了。可是相对于上世纪那个年代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上学路完全不同了。上世纪的学生基本是走路上学,有些甚至走一两个小时的路也不稀奇,伙伴们一起说说笑笑蹦蹦跳跳。路两边是田野,清晨时分雾气弥漫,如入仙境;天晴朗的时候流云蓝天、草香花香,水汽蒸腾;雨天满地泥泞,雪地湿滑;傍晚火烧云在天边像这像那……怎会不知霜为何物?

而00后们,坐公交、坐私家车、电瓶车,家长全神贯注看着前路,孩子在座位上趁机睡上一会儿,补一补永远不够的睡眠。他们没有心思看沿路的风景。

而沿路又有什么风景呢?乡村在消逝,田野在城市很远很远的地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是坐了很远的车,才终于看到大片的稻田、成熟的稻穗的。我只能拍下一棵的特写,一片的全景。我无法拍下香气,我也没有胆子深夜留在稻田边录下蛙声一片。

有多少父母能带着孩子去看农民插秧、耕耘、收割、晾晒,感受汗水滴落时满脸满心丰收的喜悦?

就算把这样的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又能如何?就像把秋天和霜一起牢牢记忆着,又有什么意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有走在细雨中感受春意的学生吗?看河对岸的柳树隐隐的绿意,看细雨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看嫩芽舒展,花苞欲放……他们的镜片在细雨里蒙上了一层与天地自然的薄薄帷幕。心与大自然越来越远了。还有多少孩子愿意和父母一起出去走走?手机电脑可以连通整个世界,却在人与天地之间、人心之间,隔了厚厚的障壁。

霜不知,更何况春分立蛋。我不会忘记我和学生一起欣赏课外阅读《老圣人》时,学生们对文中一些情节的迷茫又好奇的神情。

98岁的老人自己掏钱买来鸡蛋让孩子们在春分那一天立蛋;用毛笔蘸了用冰片、麝香、牛黄制成的古墨磨成的墨汁,在孩子脸上打圈圈治疗腮腺炎…24节气是哪些?为何春分能立蛋?你在立夏的时候玩过碰蛋的游戏吗?你听说过“三月三荠菜开花结牡丹”吗?你去挖过荠菜吗?

我不敢说马兰头,因为真的找不到野生的马兰头了。农村的老人说打农药,马兰头都一起打没了。2018年的秋天,我布置了一个2019年春天的作业:春分的时候立个蛋吧。我像文中的老圣人一样喃喃自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立个蛋,静静心,懂点节气的知识,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好的。


02

我们教给孩子的知识越来越多,全部用分数考量着,分出优良中差,他们像个容器一样使劲地装着。一个瓶子里先装进入石块,满了吗?没有。再装进去沙子,满了吗?没有。再装进去水。终于满了。长舒一口气,终于填满了。这样的没有一点点空隙的瓶子,还能做什么呢?只能定在那里一动不动了。能再种棵树吗?能开花结果吗?

我们教给孩子“有用”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却忘记了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才能带来人生的美感和乐趣。看一棵植物的一年四季,看一只蚂蚁的运食筑窝,看一只鸟儿在天空的飞翔……听春笋爆衣,听蝉鸣蛙声,听秋虫呢喃,听风敲门窗……

有个父亲说:“这些年,我带着孩子走遍了江浙沪,他还是写不出作文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古人之行,那是真正用自己的脚,步步丈量出来的万里路。书中所闻,眼中所见,文字之虚,实践之实,虚实之间心有感悟,有事有情,才有笔下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个假期,亲爱的父母们,孩子们,你们愿意去补一补缺失的生活常识吗?



假期,请不要这样带孩子去旅行

不是所有的“旅行”都能达到好的效果。如今,“儿童要旅行”已经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强调之后,更是浩浩荡大势所趋。不明所以,不得始终,期望父母们不要“人云亦云”的带孩子去,给孩子留些体验,做她这个年龄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01

不要以“长见识”的名义绑架了家庭


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渴望,让儿童旅行变成热门,各种“去哪儿”火爆,各种驴啊、牛啊的层出不穷,从每个周末的公园游,到五一、十一的国内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学、夏令营,旅行费用,已经继择校费用、兴趣班费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钱杀手。

在“长见识”的背后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

你带不带孩子出去玩?你带到哪里去玩?你们住什么酒店?孩子的玩伴都去过哪里?你们买什么礼物回来给老师同学?这一个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么被描述?


放假前后,在妈妈们接孩子放学的聚点,在办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饭的时候,在你跟邻居家长碰面的寒暄里,聊得都是“放假你们去哪啊”,这一句话背后,体现的不是你的教育观念,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

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还是比较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经济实力如何,你都被卷入这阵风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02

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可是我们带孩子去香港、去韩国,去马尔代夫,去欧美,现在还推出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


“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变成对“物质繁荣”的嘘唏感叹。

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享乐与消费,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旅行,而不去审视什么样的旅行,最后结果就是,大家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贡献。

为享乐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也许你会说,我带孩子去的都是户外,不是高级场所,那么下面一段是说给你听的。


03

把人生体验还给孩子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考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是有些人所谓旅行的意义,这其中更多是想当然的“我认为”和“我以为”。

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还是游乐场玩,那么多名胜古迹她不在乎,不感兴趣,于是大人硬要她看,还硬要她看出点什么,实在可恨可笑。一个孩子,也许乐意对着马路牙子发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国的马路牙子还是外国的,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探索过程。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所以,所有大人以为的旅行目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当你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为什么存在”的时候,你才对自己和别人要“怎么活着”感兴趣,才有探索的欲望,甚至有人到了成年,不也是浑浑愕愕无明的活着。

为什么把那些,孩子十几岁要跟同龄人结伴而行的地方,在小时候就由你带着他去呢?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你们曾经在各个景点照的照片,你觉得他还有兴趣再去一次吗?

很多时候,我们带孩子转遍全世界的结果,不是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长的夙愿。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旅行,是的,儿童不要这样的旅行。

这跟你让他去学钢琴,让他考好成绩有什么不同的高级之处吗?行万里路长见识,长了见识以后呢,为了孩子的竞争力更强,然后找个好工作,有一个你认为意义上的好生活,这与孩子的幸福有一毛钱关系吗?

当今的教育,就像这发疯的儿童旅行一样,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不及思索的用一件错事去弥补另一件错事。

没有欲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04

旅行对孩子的意义取决旅行对父母的意义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至于他长大以后,是不是闭关狭隘,取决于你对旅行的兴趣和行动。我们带着孩子出去,全是围着孩子转,不停的告诉孩子看,你从中看到了吗?

这就跟兴趣班是一样的,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家长,培养不出有艺术情趣的孩子,孩子学的是父母,你先去行万里路,注意,不是为了带孩子出去才行万里路,而是因为你自己对旅行感兴趣。你能做到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装到笼子,带到野生动物园的经历,笼子外那些悠闲的动物,是如何看我们呢?

其实,很多旅行无处不在牢笼之中,我们经常自欺欺人的为旅行而旅行,你真的从中体会到了你讲的那些意义吗?


对旅行没有热爱的父母,不如不要带孩子去!


05

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不在酒店和景点里


不管走到哪,我们住的是标准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门票套着小门票的景点,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连锁快餐店里解决。难道在名胜古迹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吗?

等我们离开的那一刻,我们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过融入和接触。

简单的参观游览,拿回来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

你一定要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会有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你能在假期跟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你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村里那条小河汤水,让她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打盹,让她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她经历的,都不是人为制造的,都是不卖票的真实生活……


走马观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06

那怎么办?


以上旅行,我坚决提倡儿童不要去,那是不是就不要带孩子出去了?天天在家观察马路牙子?

当你明白旅行与否可以不畏压力,不为炫耀……当你明白享乐主义盛行之下的变味旅行……当你不去给孩子安排不适合他的旅行,剥夺他的体验……当你能首先重拾自己对旅行的热爱……当你真正找到观察生活之源头……你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当她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滚,抓虫子,渴望跟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我不会只为满足自己,痴迷于带着她长途劳顿……

当他长到足够大一点,允许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伙伴的假期,一起去经历这个世界……

当她在一篇《望天门山》读过之后,对我说:我也想去天门山看看的时候,我会带她去……

当我在坚持户外活动,她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会让她跟着去……

当我有机缘,真的在给她设计生活经历的时候……

是的,这才是起点。

不是只有做飞机出门才叫旅行;

没有思考与欲望在先,不会有所谓的新发现;

没有榜样,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