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視頻動態新增搜索功能;

用戶可以在發佈視頻動態時,

搜索一首歌作為背景音樂;

同時還可以在朋友的視頻動態中發表私密留言~~

不過最讓人關心的是

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新增了

“最近一個月”!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對於這一改變

終於不用在“三天”和“半年”裡糾結了……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其實就在上個月,新浪微博新增“僅半年內微博可見”的用戶功能,用戶開啟該設置後,發佈時間超過6個月的微博將被設置為“僅博主可見”,其他用戶無法查看。

現在微信又增加“最近一個月”的選項,發個朋友圈咋變那麼矯情了??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個月和三天能有什麼區別?

一個月和半年又能有多大區別?

也許更適合展示最近的一次長途旅行?

也許更充分推廣近期的一次營銷活動?

也許想表達自己最近的feeling,三天太短,半年又太長?

想起一句著名臺詞:

"讓人類保持理性是一種奢求"(《流浪地球》)


回想今年年初,微信總裁張小龍在年度演講裡說了件有趣的事:

微信設置裡有個比較隱蔽的開關——朋友圈三天可見。

通常這種隱蔽設置很少人會用,因為大部分人都很懶。

但竟有超過一億人,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這個開關,是微信裡用的人最多的。

超過一億人,一億人,億人,人……

原來有這麼多人,想屏蔽掉自己的過去。

有人說,設置朋友圈權限的人通常防備心重,不夠坦誠。

有人揚言要把設置了三天可見的朋友都刪了,因為“三天可見,不如不見”

更多人不理解:你要麼就別發,發了就別藏著。今天發出來,明天又藏起來,是幾個意思?

然而,儘管被如此詬病,依然有超過一億人,頑強地打開那個開關,隱藏掉從前的自己。

其實有點無奈。

朋友圈還是朋友的圈子嗎?別逗了。


現在的朋友圈叫這個名字真的很牽強,因為這個“圈”跟“朋友”的關係越來越不大了。

同事

家人

同學

客戶

鄰居

孩子老師

代購

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他是誰?我為什麼會加他?)

隨便開個什麼會,就和一群人就互相加了微信,連手機號碼都不需要了,當然你也不知道都加了誰,甚至只是去菜場買個小菜,小販都招呼你加個微信——有什麼好菜你看我朋友圈!

你幻想中的朋友圈: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你實際的朋友圈: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面對這些不同的關係,發朋友圈這一簡單的社交行為開始出現無形的壓力。

其實英文版的微信(Wechat)裡朋友圈叫Moments,Moments的意思就是瞬間,片刻。和“朋友”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你通過Moments分享你得瞬間、片刻而已。

所以有時候設置朋友圈一個月可見真不是矯情。

這是當代青年的新社交禮儀——

我的分享都是有保鮮期的,閱後即焚。


什麼樣的人更願意設置朋友圈權限?是你嗎?

1、完美主義者:

不完美的朋友圈沒有存在的理由

成長就是不斷髮現過去的自己是SB的過程。

今年看去年的朋友圈,常常覺得毛病太多了:當時覺得新鮮好玩的句子,後來爛大街了;當時特別想分享的見聞,現在看特別沒意思;當時覺得美上天的照片,現在怎麼看都不順眼……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莫名羞恥中,索性把過去藏起來。

2、天生愛情狂:

屏蔽掉黑歷史

可能去年暗戀了誰,或者談了場很動盪的戀愛,情緒極不穩定,一天發十六條動態,白天理性很清醒,晚上嚶嚶大豬精。

當時覺得每一條都非發不可,但一切過去之後回頭看,覺得特別尷尬。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是刪掉又可惜,畢竟是自己此情此景的記錄和回憶。

能藏起來,只有自己看得見當然最好。

3、性格多變的人:

三天前的我,不是我


人都是“鱔”變的。

上一秒和這一秒的我,往往不是同一個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更不用說今年的我和去年的我。

既然已經失效,就不要在那裡展示了,免得人家誤會。

4、“話癆”型朋友圈輸出者:

減少設置私密的麻煩

有些人的朋友圈發佈時隨機性的。

他們不太把朋友圈當展示平臺,而是大咧咧地認為它是自己的生活記錄冊,很隨性地發些生活點滴:吃的喝的,好笑的討厭的,偶然遇到的,忽然想到的……亂七八糟什麼都有。

任性發完,有時也會覺得招人煩。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是刪了不忍心,批量設置私密又太麻煩。

而三天可見,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5、缺乏安全感的人:

不想被別人深度剖析

礙於公務不得不加了個好友,並不想有深交。

不料某日,此人猝不及防發來一句“看了你朋友圈,沒想到你竟是個……的人”。

頓時背後陰風陣陣,好像周遭佈滿了監視器。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缺乏安全感的人,尤其不喜歡被不熟的人分析。但是關掉朋友圈,又怕孤獨。

所以設為三天可見。你可以來了解我,但是一點點就好,不要太多。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當代網絡社交性質或被重構?

耐人尋味的是,“一個月朋友圈可見”功能的設置初衷和微信社交的原初性質,似乎大相徑庭。

微信興起之初,憑藉“私人社交”的模式吸引了很多用戶,而朋友圈本身也是相對封閉的社交,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彼此點贊和留言的情況。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是,隨著微信影響力和用戶數量的與日俱增,其“私人社交”的性質也在不斷變化。

朋友圈已經成了公開場所。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微信用戶的實際需求導致了新功能的出現,也因此不斷改變著微信社交的模式。

過去人們多認為互聯網的虛擬性可以讓人實現與現實社會身份的脫離,網絡社交的匿名性和隨機性,吸引了第一批網上聊天的“拓荒者”。


閱後即焚!一個月前的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如今,網絡虛擬世界越來越“真實”,甚至比真實的社會身份更具“現代身份感”——那就是你的“人設”:愛旅行、愛吃、愛運動……

這種感覺是更高維度的網絡社交所賦予的,人們的社交打破了空間和地域的阻隔,在觀念和利益層面上進行交往,傳統的社交關係遭到衝擊。

正因此,“一個月朋友圈可見”的本質是在網絡和現實生活趨於合流的前提下進行自我保護的方式。”

畢竟,幾乎沒人希望自己成為櫥窗裡展示的“模特”,成為並未深交的“朋友”評頭論足的對象。

法國思想家福柯早已提醒世人:現代社會在某種意義上被構造成一種“全景監獄”。這也是西方現代性的一大症候,是結構性的問題,並非個人力量可以改變。

自媒體崛起後,用戶之間的關係從過去“大V”主導的“發佈——接納——反饋”信息的模式,逐步變成“看與被看”的模式。

“一個月朋友圈”的行為,就是要克服這種模式帶來的弊端,也是為了預防潛在的風險。

當現實和虛擬的邊界日趨模糊後,誰又能保證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生活不暴露呢?誰又能從中獲得絕對的安全感?

將“朋友分組”加上朋友圈的可視權限如何?

某組好友僅可看三日朋友圈(例如客戶組?)

某組好友僅可看一月朋友圈(例如同事組?)

某組好友可看全部朋友圈(例如閨蜜組?)


在不斷複雜的可視和分組的選項中,歷練著每個人的成長。

你的朋友圈設置了多久可見?


轉發這篇文章到10個群,你的微信將開通朋友圈20年可見功能!!!(20年以後生效)

選擇給我們留言,不僅可上前排沙發,還將免費獲贈硬核小編的親筆回覆一份

不留言的話,連毛線都不會有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