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這幾座古城門,你知道都在哪裡嗎?

南陽這幾座古城門,你知道都在哪裡嗎?

歷史上的城池,有城即有城牆,厚厚的高牆將城市內外截然分開。但城市並未因城牆阻隔失去與外部的聯繫,城門,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宛城有多少門?

倘若說城門,漢宛城僅存遺址,城門不詳;明清時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民國新闢經武門,城門成了五個。獨特的梅花城,讓南陽又有了二十多座寨門。

歷經滄桑變遷後,那些威儀的古城門,早隨城牆一起,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為數不少的寨門,留存下來的僅有奎章閣、永慶門。

不過,至今,“北關”“小西關”等叫法還在,“大寨門”“小寨門”也仍固執地停留在許多老南陽人的記憶裡,這些都讓我們無法忽視古宛城城門和寨門曾經的存在,就像我們無法忽視南陽豐厚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一樣。

且讓我們一起步入老城區,在追尋和探訪中一點點推開歷史之門,看看有哪些城門寨門,曾在這片土地上翻來覆去地開啟和關閉。

馬道街,留下古城門的一點念想

踏訪先從北城門開始。在工農路與建設路交叉口南,向臨街而坐的兩位花甲老人打聽北關浴池。兩人指著南邊高樓區異口同聲:“那個小區就是。”知道北城門嗎?一位老人向南指指點點:“應該在北關浴池南邊,具體不清楚。這段工農路以前就叫北門大街。”

以前的北關浴池早變成了明倫·商聖苑小區,小區南側即護城河。走過護城河沿工農路向南十幾米站定,是了,這裡該是北城門所在處了。只是,高大的城門早蕩然無存,代之以通暢的工農路,裹挾著來往的人流車流,一直向曾被關在城門外的北方延伸。

既然附近的老人都說不清北城門,想必年青一代更無從說起。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陽衛指揮僉事郭雲重修南陽城,城有四門,東曰延曦(現新華路東段與菜市街十字路口以西約四十米處),南曰淯陽(原南關影劇院北邊,現解放路南端),西曰永安(現紅都百貨北側新華后街處),北曰博望(北關浴池門口向南數十米處)。

是的,記者探訪的北城門即博望門。博望門的修建可謂一波三折。明王朝初年,囿於人力物力財力,府城草建。據說建城時此門屢建屢倒,於是重建時郭雲親坐於其下鎮之,北門甫成又倒,郭雲死於非命。他殉職後,北門再建而成。

歷史遠去,能證實明清北城存在的,當屬護城河附近的北城河岸街,以及工農路西側北城河岸南邊的名為北馬道的巷道。曾經的“北門大街”稱號,只是沉寂在老輩人的記憶深處,漸漸在光陰裡風乾。

在熱鬧的新華東路上,昔日東城門痕跡無存。東馬道街倒還在,瘦瘦的,長長的,像一直走不完似的,向北窄窄地延伸至清水塘北,向南蜿蜒與新華路、聯合街、孫家樓等一一相遇後,直奔向南門東馬道東端,數十米外即是護城河。

昔日南城門就在解放路南段原南關影劇院北邊,東西兩側還有南門西馬道、南門東馬道,讓人看著路名,依稀醞釀到南城門在這片土地上模糊的身影。而往昔的西城門在紅都百貨北側的新華后街,周邊,商場聲喧,公園雅緻,小吃攤熱騰騰地冒著香氣,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現代城市的繁華景象,除了那條飄浮著雜物和綠蔓的護城河,哪能覓到古城影像?馬道街還是有的,但僅剩紅都時代廣場東側的一小段南北路了。

後來的清王朝對這座城垣屢有修葺。咸豐四年(1854年),南陽知府顧嘉衡大修,城門皆沿用明代四城門舊名,又在正門和月城門上方,拱券外面,逢中各加石刻門額,東門外曰“中原衝要”,內曰“楚豫雄藩”;西門外曰“控制秦關”,內曰“呂城肇封”;南門外曰“車定指南”,內曰“荊襄上游”;北門外曰“星拱神京”,內曰“源溯紫靈”。看到這裡,你是否會啞然失笑?瞧瞧,南陽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都標榜到城門上了。

南陽這幾座古城門,你知道都在哪裡嗎?

若說城門,一些熟知歷史的老南陽人,還會說起經武門。1938年,為躲避日寇飛機轟炸時出逃方便,國民政府南陽專員朱玖瑩下令在察院街(今民主街)西端新闢一城門,即經武門。

如今所有的城門都已煙消雲散,我們唯有從老街巷中尋找些許記憶,想象著古城門曾經的舊容,儘管,圖影如此模糊且遙遠……

梅花寨,“疏影暗香”裡的幾多傳奇

建設路市鴨灌局向東不遠,便可見到南側一條南北路路口,高豎著“公議門”路名標識。看到這樣的街巷名,直覺會感到它一定是有來歷的,但少有人會去探究。

右轉步入公議門街,菜店、麵條鋪、小診所、包子店迎面便是市井煙火氣息。走過它與紫竹林街交叉處,再往南的又一個東西巷,高豎著“北寨根街”的標識。寨?此時你想必會聯繫到梅花寨吧,是的,其名由來的確與梅花寨有關:因其位於人和寨北寨牆根而得名。 我們熟知的梅花寨,始築於同治二年,南陽知府傅壽彤環城修築了土郭18裡,建空心炮臺16座。後增修斷為四圩(寨堡),延曦門外叫萬安寨,淯陽門外叫淯陽寨,永安門外叫永安寨,博望門外叫人和寨。並置六關(大東關、小東關、大南關、小西關、大西關、大北關)。總觀之,四圩環城分佈,狀若梅萼,故有“梅花寨”“梅花城”之稱。作為一個城市防禦工程,梅花城堪稱古代建城史上一大奇觀。

至此,你不必再揣測公議門街的來歷。公議門,本是梅花寨東北方的一個寨門,為人和寨和萬安寨的接合部,此門向北通小北關,連接北上官道。南陽民間文化學者郭文

學說,為便於內外交通,梅花寨開了20多個寨門,比如其南面向琉璃橋處闢河街寨門作為碼頭,便於水路運入竹木煤炭;比如西北方向闢玄妙觀寨門,是通三岔口、五朵山之道……

寨與門,除了永慶門、大寨門、小寨門及部分南寨牆,均在1939年,為避日寇轟炸在扒城毀寨中毀壞殆盡。若要尋找舊跡,老城區內還有些許殘留寨河溝,還有些許取“寨”字為名的小街巷,如市十二小北側的小街巷,名為南寨根,南寨根街附近曾經有朝山街寨門。

寨雖遭毀,但六關的叫法卻刻印在諸多土生土長南陽人的腦海中,仍是一些人習慣的地名代稱。“你在哪片住?”“小西關。”“噢,我在北關住。”放心,這樣的對話,大多數南陽人都聽得懂。

四寨門,是老南陽的鄉愁

城門、寨門,古宛城諸多的門,如今只能在歷史記憶中開開合合。一度,琉璃橋處奎章閣至大寨門間的夯土寨牆,因其對白河的防汛作用而未毀掉。所以,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此段寨牆上的小寨門、大寨門還存在。儘管它們最終難逃被拆噩運,但因拆除相對較晚,與奎章閣、永慶門一起,成為南陽人難以忘懷的鄉愁印記。

南陽這幾座古城門,你知道都在哪裡嗎?

南陽市福來石油化學有限公司東牆外,人們正在站在濱河路北側等紅綠燈,他們估計沒想過,自己站的地方正是當年大寨門所在處。想當年,大寨門門額上“淯流錦帶”四個字,是多麼充滿詩意和畫面感!出寨門,即到白河古渡口,為南去湖廣的宛襄古道起點,河面上停著擺渡的船隻。

往昔城門寨門晨昏啟閉,人們只有在規定時間段內才能從城門寨門出入。郭文學說,他老家在白河南的後場(本名候場,屬今五里堡街道辦),農村進城的人和趕腳的人起早過來,天還不亮,大寨門未開。因再往前是河灘地,人們就在後場的幾間場屋裡等待天亮再過河進城。

南陽這幾座古城門,你知道都在哪裡嗎?

沿大寨門舊址往東,一路綠意盎然的綠化帶,在解放路南頭戛然而止。解放南路與新街交叉口南二十米左右,一個兩歲多的小娃娃,正在媽媽注視下小心翼翼地下坡。是的,這個位置就是小寨門舊址了,儘管路已修緩,但坡度還在。門額上題著“鹹慶安瀾”的小寨門是白河航運業主要碼頭,糧食、白糖、山貨、布匹等多由此裝卸,寨門外是陡峭的石階,一直下到河邊。

再沿小寨門舊址向東北行,越過一段尚存的南寨牆殘垣,在梅城公園一片綠意掩映中,修復過的那段南寨牆彷彿注入了新的生命,精神抖擻地注視著前遊玩的人們。永慶門靜處其間,這個當年市民從白河取水之處兼白河碼頭,早遠離了當年的喧譁熱鬧,安穩,厚重。曾刻於南城門處的“真人白水生文叔 名士青山臥武侯”楹聯,如今悄然掛於此處,讀來令人慨嘆沉思。

走過南寨牆東側向北,便可看到曾與南寨牆相連的奎章閣。奎章閣曾扼控著京城往雲貴川方向的驛道,而自琉璃橋至南關大寨門外,白河帆檣林立,泊滿了等待裝卸貨物的帆船,想來也是一派繁華熱鬧。如今,奎章閣滿面滄桑,渾身洗不盡的歲月傷痕。

開門關門,只在一時間,但歷史卻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挽住城市記憶,就是保護這個城市的文明史和發展史,所以,我們探尋著古城門的前世今生,亦期待著這座城市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