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校園貸”貸款發放主體是合規標準

揚子晚報網5月9日訊(記者 徐兢)近日,有媒體發文稱,當前仍有不少網貸機構披上創業貸、畢業貸、培訓貸、求職貸等外衣,繼續向大學生放貸。文章還列舉了“回租貸”等一些收取砍頭息的案例。分析人士認為,對學生用APP借錢行為不必“一棍子打死”,而判斷一個校園金融產品是否合規的關鍵點,在於貸款資金來源是否為正規商業銀行和持牌金融機構。

早在2017年5月,原銀監會等幾個部門就發文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但同時也提出,鼓勵商業銀行,積極研究、探索校園貸可持續經營模式,通過發展正規金融把“正門打開”,從源頭杜絕校園貸亂象。

從2017年下半年起,銀行等金融正規軍再次進入校園市場。一方面部分銀行相繼推出校園金融產品,包括建行推出“金蜜蜂校園快貸”、中行推出“中銀E貸·校園貸”、工商銀行推出個人信用消費貸款“大學生融e借”等等,另一方面,螞蟻、京東、分期樂等電商平臺,也開始積極與金融機構合作。

上述兩種方式形式不同,但本質都是由金融機構作為放貸發放主體,差別在於,後者是由互聯網平臺為金融機構提供獲客、引流、輔助風控、資金資產匹配等金融科技服務。所以,業界觀點認為,當學生在某一個貸款APP上獲得貸款,只要放貸發放主體來自金融機構,就是符合監管要求的。

在監管部門看來,“校園貸”此前有四類參與主體:一是電商系,包括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以及分期樂商城都相當一部分學生用戶;二是各類網貸機構;三是各類民間金融線上化的高利貸者;四是協助誘導學生利用學生身份披著“校園貸”幌子以欺騙形式犯罪的不法分子。校園貸以往頻發的亂象,基本上都是第三第四類引發的。

而第一類的主體——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分期樂等平臺,過去兩年利用技術和運營優勢,積極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以分期樂為例,目前該平臺擁有金融合作夥伴超過100家,涵蓋工農中建交等國有大型銀行在內,新增借款資金絕大部份來自金融機構。

專家表示,要理性對待消費金融包括校園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既要防範風險,也要區分良莠,從而讓消費金融更好地服務消費、服務年輕的消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