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省會“抱團”,長春想做東三省中心?

做強省會,這次是東北。

日前《長春吉林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2019-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出臺,長春市、吉林市新舊兩任省會的協作被再次搬上臺面。

与前省会“抱团”,长春想做东三省中心?

圖片來源:《長春吉林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2019-2025年)》

長春、吉林是吉林省的第一、第二位大城市,戶籍人口1164萬,佔全省的45.4%;地區生產總值8833億元,佔全省的58%。

在吉林省發改委主任安桂武看來,長吉一體化對於形成省內中部經濟隆起帶,促進吉林乃至東北地區的振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前,吉林正在打造一個以長春為主要區域,輻射帶動吉林、四平、遼源、松原的“長春經濟圈”,長吉一體化是其核心陣地。

做強省會,以帶動全省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吉林的現實所需——以2017年吉林省各城市的GDP為例,除長春實現了增速上升外,絕大多數城市均遭遇大幅滑坡,引領全省發展的任務艱鉅。

与前省会“抱团”,长春想做东三省中心?

數據來源:2017年地方統計公報(通化、松原統計公報中部分數據未公佈)

將目標定為“東北亞中心城市”的長春,在經濟、政策等各方面都正在成為東北的佼佼者。通過“長吉一體化”,長春能否探索出引領東三省的振興之路?

與“前任”破冰

長春與吉林的“恩怨”,要追溯到1800年長春建制。

在水運發達的年代,位於松花江畔的吉林擁有絕佳的區位優勢。經濟發達、人口集中使吉林成為東北地區的重要城市,吉林省也由此得名。

但此後,隨著鐵路在交通運輸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位於中東鐵路沿線的長春獲得發展機遇,並造成了吉林與長春兩市經濟地位的互換。

新中國成立後,吉林市曾短暫地充當過吉林省的省會。但隨後,長春撤銷直轄市併入吉林省,結束了吉林市的省會使命。

到現在,吉林省這兩任省會,仍能代表全省總體的發展水平。據2017年數據,長春GDP達6530億元,吉林GDP則為2302.8億元,儘管分居省內前兩位,但從全國層面上看,體量均不算大。

長吉兩市只有“抱團”才能贏得發展先機,這幾乎成為一種共識。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院丁曉燕回憶到,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吉林省就已經開始著手關於“長吉一體化”的規劃。到2009年,國務院批覆《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進一步明確了長吉圖國家發展區域戰略以及長吉一體化的構想。

城叔搜索此前新聞發現,早在2015年左右,曾密集出現關於推進長吉創新發展示範區的報道。但在《規劃》中,並未出現有關該示範區的安排。反而,同樣身負創新任務的長春新區成為長吉產業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以長春為核心,納入更大的框架內進行整體考量,或許能夠為長吉一體化的僵局帶來破解的新機。

事實上,此次長吉一體化的規劃是《“一主、六雙”產業空間佈局規劃》中的一部分,這裡的“一主”即長春經濟圈,而長吉一體化被認為是長春經濟圈發展的一步要招。

《規劃》也特別明確了長春與吉林二市在一體化過程中的關係,即在發揮長春核心城市地位的同時,提升吉林核心城市能級。按照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定位,加快與長春市“對進式”發展。

造就強省會

作為“一主,六雙”產業空間佈局規劃編制的參與者,丁曉燕認為,新規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以長春作為強省會的資源,輻射帶動全省其他城市的總體發展。從地域上看,長春經濟圈涵蓋了長春、吉林、四平、遼源、松原、公主嶺、梅河口等六個城市(後兩市為省直管縣級市)。

在擁有9個地級市與自治州的吉林省,上述區域面積佔全省48.6%,常住人口占全省74%,GDP總量佔全省84%,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省78%,是吉林省城鎮最密集、高教資源最豐富、經濟發展最活躍、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最強的區域。

這大大拓寬了長春的發展潛力。長春市常務副市長王路曾指出,長春經濟圈輻射範圍將達到哈爾濱都市圈、瀋陽經濟區、蒙東地區,以及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

事實上,作為東三省的“小透明”,吉林省一直期望通過做大做強省會來提升全省的發展建設。2017年,長春就提出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隨後還為此制定了《長春市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國際指標體系》。

在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崔健看來,長春位於東北地區天然的地理中心和東北亞區域地理幾何中心,產業、科教等資源豐厚,能夠當此重任。

在一些指標上,長春確實領東北之先。2018年上半年,長春市GDP完成2973億元,增長7.4%,高出全國增速0.6個百分點,而東北另外三個副省級城市瀋陽、大連和哈爾濱,增速都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這是繼2016年上半年以來,長春連續8個季度保持經濟增速在7%到8%的區間運行,高出中國整體的GDP增速,也高於東北另外三座副省級城市。

此外,自去年發改委重新“開閘”批覆城市軌道交通修建後,長春是東北首個獲批的城市,獲批的軌道交通三期規劃總長達135.4公里。丁曉燕指出,這意味著長春正在推進基建補短板,完成“歷史欠賬”。

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長春的發展與其他市州的收縮並存。2017年,除長春GDP實現超過7%以上的增長外,絕大多數市州的增長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在將長春經濟圈打造為2萬億區域經濟體的總體目標下,丁曉燕認為,長春仍處於聚集發展的過程中,還沒有真正達到輻射擴散的階段。因此,要真正形成一體化尚需時日。

東三省“粘合劑”?

儘管如此,一體化的步伐對於吉林來說並不算超前。

早在2017年,包括5個城市的瀋陽經濟區輪廓就已形成。而在更早的2016年,國務院就批覆了哈長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各種城市合作的框架構成了東北振興的基礎。

在此前舉行的第二屆東北東部(12+1)區域合作圓桌會議上,時任發展改革委東北振興司司長的王樹年更指出,經濟一體化是加快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一項重要戰略。

但受制於東北各城市產業總體水平不強、且互補性不夠,現有格局並未能有效促進東北城市間的合作。在東北財經大學教授姜春海看來,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東北內部省區之間區域合作還面臨地方保護的問題,同時,統籌規劃力度也不夠,缺乏有影響力、規模化、多元化的利益共享與成本分擔合作平臺。

丁曉燕在評價長吉一體化時就指出,與許多東北城市產業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不同,長春與吉林面臨的是產業獨立性很強、產業間配套弱的問題。產業一體化推進艱難,但這是兩市一體化的基礎。

對於該問題,《規劃》提到了兩種解決方案,一是在吉林打造長春的產業配套,如在長春的優勢產業汽車製造業上,將“共同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軌道客車研發製造基地”,“強化產業集聚和協同創新發展”;二是整合兩市的優勢產業,如對於吉林的優勢產業化工業,提到將“推進兩市汽車、化工產業協作對接”。

此外,在昨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長春市發改委副主任付軍海提到了長春經濟圈的機制安排。

據其介紹,將設立經濟圈聯席會議辦公室,同時建立由幾個城市主要領導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機制,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協調解決區域發展重大問題。

除了推動長春打造為東北亞區域中心,吉林還有更大的動作。

去年底,吉林接連與黑龍江、遼寧兩省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儘管兩份協議包含的內容有所區別,但核心內容都是推進省際協同化、一體化甚至同城化發展。在東三省一體化的需求下,吉林似乎正在擔當起粘合劑的作用。

但在丁曉燕看來,整個東三省地區內,吉林省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規模,均落後於其他兩個省份,仍然很難擔此重任。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