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山川网: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是指政府长期投资建设所形成的市政公用设施等有形资产及以其为载体的一些无形资产,包括各类市政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冠名权、经营权等一切收益。

城市道路广场、管线设施、公共交通、停车场、加油站、书报亭、地下人防空间、垃圾处理站、公园绿地等等都属于城市公共资源的范畴。

毫无疑问,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城市公共资源的多与寡,优与劣,分配方式的公平性,使用方式的便捷性,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城市生活幸福感指数。

通过国家统计局之前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我想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关于现阶段中国各区域城市公共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情况。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外,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各区域/城市公共资源分布情况。


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图书馆无疑就是人类进步的殿堂。

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最早的藏书地点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同样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中国首部关于公共图书馆的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7年11月4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今的城市图书馆,绝不仅仅限于储藏城市公共图书这样简单的一项职能。它们还同时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各项职能。

同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几十年,中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大幅提升。但是,中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仍存在较大的短板。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的公共(免费)空间体量稀少。

什么叫做城市的公共空间呢?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当你想要和朋友找个合适的地方坐一坐,聊一聊天时,所需要的对应空间。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中,正在承载这一社会需求的,很多是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快餐咖啡店。而多数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设置与分布情况,尚且不能覆盖各个行政区,就更不要说覆盖各个街道社区。

那么截至最新,中国各省份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如何呢?通过国家统计局先前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我重新整理了各省截至2017年各自的公共图书馆总量、图书总藏量、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等相关数据,分享给大家。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在下文之中,会对各项类目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对比,大家可以继续往下看。


各省公共图书馆数量排名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虽然上文之中我们已经讲到,中国图书馆出现的时间在世界上并不算晚,但是发展过程却比较曲折。

排除封建时期并不对公众开放的官属书馆,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的公共藏书楼和他们建立的学会藏书楼方才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

1902年古越藏书楼对外开放。1903年武昌文华公书林建立并对外开放。1904年,湖南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建立。随后,江苏、山东、陕西、浙江、河北等省都建立了公共图书馆。1909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1912年京师图书馆对外开放。 1914年全国共有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

截至2017年,中国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为3166个。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公共图书事业发展在世界上究竟是什么水平呢?

2016年时,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统计,全美约有各类图书馆12万个,平均每2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约1.65万个,比麦当劳连锁店的数量还多。

由此可见,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总量之匮乏。而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总量在美国的四倍以上,所以人均图书馆数量更是低到难以比较的程度。

而即使如此,这3166个公共图书馆,各省的分布情况也是差异巨大。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四川是目前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最多的省份,204个,也是目前目前国内省级行政区中唯一一个总量超过200家的省份。但是作为人口大省,2017年四川全省人口已达到8302万人。如果计算下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的话,即使是总量第一的四川省也仅有0.025个。

排在四川省之后的,依次为河北、河南、山东,作为北方人口体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庞大的省域人口体量,使得三省在各项人均数据上排名都并不具有优势,人均图书馆数量情况自然也是如此。

上海、北京两市在公共图书馆总量上分别为24个和23个。结合两市的常住人口(2017年)分别为2418万和2171万,所以对应的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均为0.01个。换而言之,在京沪这样的中国顶尖城市中,平均每100万人,才能分配到1个公共图书馆。

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的城市公共资源匮乏程度,远比大家想象中严峻得多。


各省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排名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每年的图书出版量和销售量都不可谓不多,但是人均阅读量却低得可怜。

在与我们一海之隔的邻国热门,对于未成年人教育与阅读重视程度,显然要远胜我们许多。在日本许多城市,图书馆随处可见。无论住在哪里,步行10分钟左右一般都能找到一座中小型图书馆。

很显然,这样的图书馆密度,目前阶段的中国还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做到。城市尚且如此,乡村情况就更为严峻:据调查,现阶段的中国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几乎就是空白,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

日本各城市大都采取“一个主馆+众多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架构,主馆大多坐落在市中心,分馆则散落在城市各个街区。这些图书馆都设有儿童图书室,并放置儿童桌椅,方便孩子阅读。

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困境,显然还不仅限于数量少,馆藏图书总量同样是硬伤:全国三千余家公共图书馆,合计图书馆藏量不足10亿册。结合2017年中国全国人口已超13.9亿的总体量,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尚不足1册(实际为0.7册)。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但是,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能够达到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0.7册均值的省份,显然仍旧是少数。

截至2017年,仅有12个省级行政区超过了这一标准,依次是: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宁夏、辽宁、福建、广东、青海、吉林、内蒙古。

这其中,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宁夏6省市居民应该说是人均公共图书馆馆藏拥有量幸福感指数“较高”的区域了,因为这是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为数不多的,人均能够拥有完整1本以上公共馆藏图书的地区。

而在河南、河北、贵州、安徽、云南、湖南、陕西、四川、山西等省份,差不多要每2~3个居民,才能分配到1本馆藏图书。

而在上文的各省公共图书馆总量上,四川、河北、河南等省份的排名都十分靠前。两相结合,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些人口大省而言,目前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十分之捉襟见肘,且馆藏图书总量远远不能满足相应的读者需求。


各省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排名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根据文化部早前引发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10平方米,阅览室座席达到105万个,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册,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达1.8元。

现阶段看,以上目标中最接近实现的,就是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截至2017年,中国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09平方米。

其中,还有多达17省市该数据在全国均值以上,全国均值以下的省份距离均值亦不算太远。


紧张的公共资源:中国平均每40多万人口,才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在早些时候,中国还有“十大图书馆”的评选,上榜的图书馆分别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最少藏书量均在200万册以上,其中坐落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更是世界五大藏书过千万册的图书馆之一。

对于图书感兴趣的朋友,以上图书馆不容错过。

最后,我想以若干年前一项关于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的统计结果作为本文结束语。或许这一情况正在改观,但是从今天我们整理的数据情况来看,改观的效率的确还非常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中国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总共3000家公共图书馆中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0.27册。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美国这一比例是2/3,英国是58%。 美国每1.3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德国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