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3月初,在杭州終於結束漫長的陰雨天,春天開始萌芽的時候,一路向西,探訪冬日裡的白雪覆蓋下的坦佩雷,來赴一場短片盛會。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白雪下的坦佩雷絕對不止一種色彩。高聳矚目的煙囪,彰顯著它作為“芬蘭工業之都”的硬核;而到了每年3月,北歐最古老的電影節——坦佩雷電影節(TFF)舉辦期間,隨處可見的電影節元素,又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藝術的況味,是了,坦佩雷還有另一個title——芬蘭戲劇之都。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Part I

坦佩雷電影節主辦地就位於一個工業園區中,舊廠房斑駁牆面牆面上的工業風logo和幽暗的燈光,以及海報上那些鮮明的女性,讓整個空間呈現出一種剛硬與柔軟並存的反差美,punk中帶一點feminist的味道。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電影節海報中的各種女性

這種美學也體現在電影節的片單中。初來乍到,兩部大膽的開幕片就足以令我感受到影廳裡湧動的暗流(天朝觀眾如我大概是第一次在大銀幕看到如此尺度),而它們恰恰都是聚焦“邊緣”女性——Prisoner of Society (囚) 呈現的是一位格魯吉亞的跨性別女性的生存狀態:被困在家庭關係、社會預期和對自由之渴望的矛盾之中,由此窺探跨性別群體的慾望和恐懼;Intimity (親密的我) 則是一位色情片女演員的自白,鏡頭中的她沐浴梳妝,穿上性感裝束,點上朱唇妝扮,直面自己的恐懼與複雜,也逐漸發現自己的美好,開始接納自我、甚至愛上自己。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2019坦佩雷電影節十大單元

更多這樣的片子,可以在展映單元之一Femmes中看到,在9個展映單元中獨闢這樣一個,不管是否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都是非常具有啟發意義的,尤其是在對國內電影女性力量嚴重缺失的今天。

Short is sweet,這是坦佩雷電影節的slogan,我卻以為,在這裡所呈現的短片,更多的是hot & powerful,正如電影節主席Jukka-Pekka Laakso先生所說的那樣,好的電影不在於“娛樂或刺激(entertain or thrill)”,而是可以“激發強烈情感,改變固定思維 (evoke strong emotion and shake up fixed ways of thinking)”,大概是因為始終堅守著這“激發、改變”的初心和野心,明年即將迎來50歲生日的TFF,在電影節林立的今天,風韻猶存。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Part II

作為2018杭州青年影像計劃的後續活動,此次同行的,除了青影計劃的工作人員,最重要的還有三位獲獎的導演:主競賽單元最佳作品獲得者-雨季不再來導演黃驍鵬,最佳導演獲得者-春雨過境導演黃剛,“一種未來”西湖影像青少年短片競賽單元最佳作品獲得者-寄主導演樊文婷。讓這些青年導演在這樣國際化的平臺和優秀的前輩、同行碰撞思維,汲取更多能量,是青影計劃對此次電影節之行的希冀。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導演樊文婷@坦佩雷

置身於他們中間,讓我常常以為時間回到去年的12月,在青影計劃落地的鳳凰創業園,同樣也是老廠房之間,同樣也是這群人,看完片子或是結束一天的課程後,在深冬寒氣瀰漫的夜晚,詠而歸——這是影像帶來的歡愉時刻。

時間倒回更早的時候,2016年夏天,我們和影視家協會聯合舉辦的畢業影像紀(MPEG)入圍作品野孩子,由華麥網絡選送參加2017坦佩雷電影節,從近3000部國際短片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國際競賽單元——這是影像帶來的高光時刻。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2018杭州青年影像計劃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杭州影視團與電影節主席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2016畢業影像紀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西湖影像在坦佩雷電影節

Part III

人在異國,每天總會有意無意地學到很多新詞彙,“Yugoslavia”是其中最難忘的一個。

首部開幕片The Mallet

的信息在銀幕上停留了很長的時間,同行的鄰座問我,Yugoslavia是哪個國家?我琢磨著後面的發音有點像斯洛伐克,結合1977的年代,想著莫非是捷克斯洛伐克,查了詞典才知道是南斯拉夫——哦,原來是那片誕生了地下的土地。放映結束後,主席先生在臺上介紹說這部電影來自一個“已消失在地圖上的國家”,我的內心頓生命運的慨嘆,一個在地理上不復存在的國家,因為遺留的影像,得以在後代人的精神地圖重生,也註定在歷史上永遠留有一席之地。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在影像中與世界重逢|2019坦佩雷電影節紀行

大概迷影青年註定戲多。電影節開幕前,我們一行人在坦佩雷近郊閒逛,瞭望塔下來後穿過樹林,遇見一大片雪白的結冰湖面,站在那冰上,整個廣袤乾淨的空間裡再不見別的行人,竟有種遺世獨立的感覺;身邊有人喊了一句“你好嗎”,喚起無數影像記憶,只是情書的拍攝地遠在日本,眼前的景象分明是男與女

的重現;回來查閱資料發現那一段真的是在坦佩雷取景,原來和這座城市,並非初遇,而是重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