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客人還有十分鐘就到家裡來了,可是孩子把玩具弄了一地,讓她收拾一下,她卻仍然在玩,媽媽一下子被激怒了,大聲吼道“你這個壞孩子,怎麼這麼難管”!

媽媽花很長時間專門為孩子做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等孩子放學回家之後,卻瞥了一眼說“我不愛吃這個”,還振振有詞的樣子,媽媽立馬覺得委屈、生氣:“這孩子太不懂尊重人的勞動成果了”。

爸爸很愛乾淨,可是當他回到家時,看到孩子半躺在沙發上喝奶昔,腿搭在桌子上,悠哉悠哉地看電視,立馬氣不打一出來,吼孩子:“看你弄得這麼亂,回你的房間去”。孩子生氣地起身走回房間,啪一聲把門關上了。

毫無疑問,以上這些場景,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很常見的衝突,父母看似完全有理由對孩子發火,而孩子的行為看似是不應該的,需要被管教。

可是,果真如此嗎?

其實,上述事件全是真實的案例,出自一本研究親子衝突的專著《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書中提出了異於傳統育兒觀念的全新教養理念,認為:父母對孩子的管教行為都是不當的,而且,

父母的管教是導致親子衝突的根源,管教總是令孩子不滿、對抗。父母只有採用愛與聯結的養育方式,才能與孩子化敵為友,創造出親密、覺醒、充滿愛的親子關係,並能引導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成長。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的作者是美國著名正念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她出生於印度,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多年來一直從事青少年諮詢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她的研究成果完全依照事實而來。她早年受東方正念思想影響很深,並將東西方心理學理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覺醒育兒理念,她的首部作品《父母的覺醒》出版後,長踞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她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幫助過很多人,深受歡迎。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全書分為32個章節,每章一個主題,回答一個問題,比如為何紀律不管用?如何應對叛逆的青少年?孩子為何會欺負別人?看似分散,其實每一章都傳遞了閃閃發光的覺醒育兒理念,比如無條件的愛、尊重感受、發掘需求、聆聽孩子等。其中,最顛覆傳統觀念、給人全新啟迪,並令我感觸深刻的有三個方面內容:

一、親子衝突的根源在於父母的控制和管教。

二、控制和管教是潛意識劇本的設定。

三、從源頭解決親子衝突的三個有效方式。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一、親子衝突的根源在於父母的控制和管教

不知你發覺沒有,下面這些對孩子說的話經常不經大腦,直接就從嘴裡飛出來:

如果不好好吃飯就不能出去玩!

如果沒寫完作業就不能看電視!

如果這次考不進前五名就不能去迪士尼玩!

如果不收拾屋子就不能看電影!

其實這些話反映的育兒理念本質是控制,通過剝奪孩子喜愛的事物來換取孩子的“聽話”。常見的控制還有獎勵、懲罰、體罰、禁令、紀律等。

雖然,孩子表面上“聽話”了,可是內心並沒有心甘情願,甚至作者痛心地表明:紀律是孩子叛逆的根源。正是這些控制和管教行為,將孩子越推越遠,使孩子感覺受攻擊、受傷。作者將這種以父母“權力”為主導的管教方式稱為:囚徒——監獄長養育模式。

也就是說,孩子像囚徒一樣,在監獄長的監督下做事。囚徒的行為非對即錯,監獄長的管教方法除了獎勵、懲罰,還有諸多的禁令。孩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很快就只會通過父母的指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孩子慢慢地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發展出虛假人格,最後如傀儡一般。

然而,沒有人喜歡被管控、被操縱,沒有人願意做傀儡。父母的控制和管教導致孩子的叛逆、反抗、疏遠,甚至是親子關係的破裂。

那為什麼家長們如此迷戀這種管教方式呢?其實,這來自他們潛意識的設定。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二、控制和管教是潛意識劇本的設定

作者明確指出: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隨心所欲地為孩子的生活撰寫劇本並預測“電影”的結局。而劇本來自父母過往的遭遇,來自他們的潛意識。

比如,本文開頭的例子,客人快來了,可是孩子還沒有把玩具收好,媽媽快要氣瘋了,對孩子大吼“你這個壞孩子,怎麼這麼難管!”四歲的女兒聽著媽媽嘴裡喊出的話,她只嚇得想尿褲子。真的是孩子難管嗎?

其實,媽媽和孩子的日程表是不一樣的,媽媽面臨客人快到了的壓力,而孩子並沒有。這裡的媽媽就是作者沙法麗•薩巴瑞本人,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和治療師,她自己反思到:其實我因為自己的壓力而責備女兒。然而,孩子總能把我點爆,短短几秒我就從和藹可親的媽媽變成暴君,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氣。怒氣到底來自哪裡?

作者追溯到,當她感到失控時,彷彿回到了四歲的時候,那時,每當家裡要來客人,作者的媽媽都會恐慌,想要控制一切,儘管作者討厭媽媽的控制慾,但還是耳濡目染中把這種情緒內化了。

家庭中每個孩子都在悄無聲息地模仿著父母的一舉一動。所以,作者對待自己女兒的方式,其實早在她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學習到了,並製作好了劇本。女兒亂放玩具喚起了作者童年的感受,作者以媽媽曾經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女兒。

所以,情緒爆發的那幾秒鐘,是潛意識在作祟。假如沒有覺察到童年的事件,並化解當時的情緒,作者就總會在相同的情況下對孩子發出同樣的怒吼。

所以,這個親子衝突問題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家長的童年遭遇。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作者作為治療師,遇見了太多被困在童年情緒中的成年人,父母憤怒責罵的聲音,在他們腦海中久久迴盪、無處可逃。

珍妮特是作者的諮客,她的問題是幾乎每天都會和她十歲的兒子吵架。因為,每一次她兒子走進房間,她都變得緊張且警戒,接下來總會發生爭吵。

表面上看是男孩子比較調皮,而在治療中發現,原來,珍妮特把兒子投射成了自己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她的父親經常打她,她的內心早早就種下了一個信念:所有的男人都是暴君。當她面對兒子的時候,兒子的調皮觸發了她童年的感受,她覺得兒子也是一個暴君,因此衝突不斷。

可見,她與兒子的衝突,根源在於童年與父親的衝突。換句話說,她與兒子的互動模式,早在幾十年之前就建立好了,劇本已經編好。現在她與兒子的衝突只不過是按照潛意識劇本在演而已。

所以每當來訪的父母訴說孩子多麼難以管教時,作者總會告訴他們:

問題不在孩子,而在你們自己身上。雖然家長們一開始都覺得匪夷所思,但在做了心理治療之後,都發現,確實如作者所說,問題皆來自他們過去的遭遇,來源於他們內心的衝突,大部分都不是孩子的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很多時候只是父母變相的發脾氣,而這是由於孩子引爆了我們的情緒,令我們過去的痛苦感受重新浮現。因此,父母需要正視自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傷害,將問題一一處理。這樣,才是解決親子衝突的正確方向,也是療愈自身童年創傷的契機。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三、從源頭解決親子衝突的三個有效方式

那麼,既然管教的方式不對也不管用,到底該用什麼方式養育孩子呢?這裡與大家分享三個有效且珍貴的養育理念。

一是做覺醒的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做覺醒的父母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做父母之前,先成長自己。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為了做父母的傀儡,他們是來奮鬥、探索、成長和享受生命的,在這段旅程中,他們需要我們的陪伴和鼓勵。當我們不再把自己的期望和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就可以充分發展他自有的獨特性。孩子的到來是恩賜,也是禮物。

無條件的愛,並非溺愛,溺愛是變相的控制,無條件的愛是這樣一種愛:我們因孩子降臨世間而歡喜,因他們的存在而開心,我們因為孩子的本質而無條件愛他。

為人父母的目標便是發自內心地愛我們的孩子,就像欣賞美景一樣看待我們的孩子,只因他們的存在而愛他們。這意味著我們不再擔憂孩子是否能夠獲得幸福或者成功。我們愛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他們的行為。即使孩子什麼事也不做,什麼也不去證明,也沒有達到任何目標,我們依然為他們的存在而心生歡喜。

被父母無條件愛過的孩子,不需要向外在世界索取認同,不需要渴求讚賞,他們知道自己的存在本身已然美好,他們可以開心地做自己。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二是聆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允許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感受,看似很容易,其實需要我們掙脫潛意識的窠臼,需要父母高度的覺察。

文章開頭的那個案例,媽媽費時費力做了一道菜,當興沖沖地展示給孩子看時,孩子卻說“我不會吃的”。如果按潛意識劇本演,媽媽會發飆:這孩子這麼不領情,真是忘恩負義,不尊重我的勞動成果!不知道非洲還有人捱餓嗎?

這位媽媽其實是作者本人,好在她覺察能力夠強,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在扮演一個賢惠、耐心、辛苦的“好媽媽”,可是女兒卻不喜歡這道菜。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菜,孩子就得吃,那麼,我們已經犧牲了孩子的“感覺”。因為,孩子愛吃什麼,那是由她的味蕾、她的感覺決定的。

假如孩子意志堅定,她不會在意母親說什麼,不想吃的東西就不去吃。可是,如果孩子生性柔弱,她有可能壓抑自己的感受,違心地稱讚母親做的好吃,這其實犧牲了孩子的真實感受,犧牲了她的真實自我。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然而,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在兼顧孩子喜好的基礎上做出飯菜,親子關係就會由對抗轉為合作。因此,尊重孩子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同時,尊重孩子的需要也是有效育兒的基本原則。

戴夫一直熱衷游泳比賽,也希望兒子能成為游泳運動員,於是要求11歲的兒子加緊訓練、進入游泳隊。但兒子並不喜歡。戴夫不惜軟硬兼施,孩子通過抗拒游泳,換來了喜歡的遊戲機。雖然,最終兒子進入了游泳隊,但他並不開心,因為他討厭游泳比賽的競爭和壓力。

父親因為自己的期望迫使孩子加入游泳隊,但如果他能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需要,他就能意識到孩子並不熱衷競爭性的運動。

如果我們刻意地強迫孩子,孩子就不會再按照本性的需要去做適當的事。他們會用按時睡覺來換取看動畫片的機會,而不是為了保證睡眠;他們會為了得到獎勵好好學習,而不是為了滿足求知慾。

事實上,要養育自由、快樂、自律的孩子,讓其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非常重要。只有我們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才能哭得發自內心、笑得毫無拘束、想得天馬行空、說得自由自在。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在做自己。

因此,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孩子發現真實而獨特的自我,鼓勵他們跟從內心的聲音,活出本真的自我。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三是後退一步,讓生活做孩子的老師。

前面講了很多,看似都是允許孩子自由自在做自己,難道孩子不會犯錯嗎?不會出現不好的後果嗎?

確實會的,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如何讓生活做孩子的老師。

我們都知道,因果定律是宇宙法則,孩子的行為都會引發一定的後果。我們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醒孩子可能發生的不好後果,但是不控制、不制止,然後靜待因果定律發生作用。

比如,往杯子裡倒水,倒多了,水會灑出來。我們告訴孩子十遍,不如讓他做一遍,他就知道倒多了水會灑出來。再比如,爐子很熱,我們告誡孩子很多次,孩子反而更想去摸爐子,假如孩子摸了一下被燙到,那他就再也不去故意碰爐子了。

這需要父母非常有耐心,後退一步,等待自然後果出現。不再威脅孩子如果不做這個,我就不讓你怎樣,不再隨意控制孩子,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如果孩子需要幫助,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發展生活技能,做他的盟友,不挖苦、不責備,讓孩子憑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如果孩子早上總是賴床,等著父母喊,那父母要做的是,提前提醒孩子遲到的後果。等早上起床的時候,不再喊孩子,讓他睡到自然醒,等他上學遲到後,承擔相應的後果,然後下次,他就知道遲到意味著什麼了。我們能做的是陪孩子演練早起的各種事務,幫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如果孩子晚上不寫作業,我們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可能的後果,然後放手不管。如果孩子沒寫完作業,讓他第二天自己和老師解釋,也許利用課間時間補作業,那他就知道,寫作業是自己的事,不是為家長寫的。

根據因果定律,孩子就知道自己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會引發後果,孩子慢慢就學會了對自己負責,並日漸成熟。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不焦慮、去放手,讓生活做孩子的老師。

《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父母的管教,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這本《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我讀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領悟。這些新穎的理念運用在實際育兒生活中,我們家的親子關係也在慢慢發生好的改變。

現在,整個世界處在由服從他人權力向人人普遍平等、相互尊重轉變的階段,養育孩子也是如此。傳統的控制與管教的方式已經漸漸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現代的孩子更注重自由、平等、尊重的價值,為人父母也需要適時更迭育兒理念,採用更柔和、更尊重的養育方式,以培養出自信、自律、快樂、有責任感的孩子,讓孩子開開心心做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