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杞地名文化——五里河地名文化集錦(六)

前小崗 在杞城西南6公里,五里河西南6.5公里處。5個村民組,193戶,868人,耕地750畝。小崗村委會駐地。

清末李姓由後小崗遷此建村,因在中、後小崗之前(南),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24萬平方米。縱橫主街"十字”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金杞地名文化——五里河地名文化集錦(六)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西、北坡青沙,餘為兩合土。機井15眼。主產小麥,棉花等作物。部分居民兼營磨面、軋麵條、運輸等副業。

清末貢生李穩卿是該村人,1919年追隨孫中山先生,為廣州護法臨時政府議員,1922年在北京任國會眾議院議員,1924年從北京返杞埋頭攻醫,有《李穩卿中醫筆錄》遺著。

李良是該村人。1944-1945年曾任達生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曾任鐵道部辦公廳主任.

農曆臘月二十日有古會,延續至今。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大路東北通縣城。

中小崗 在杞縣城西南6公里、五里河西南6公里處.4個村民組,131戶,659人,耕地374畝.屬張屯村委會轄村,

清末李姓由後小崗遷此建村,因在前、後小崗之間,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6萬平方米。東西主街1條。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兩合土,機井7眼.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部分村民兼營磨面,軋麵條,電焊等副業。

村內孫姓,系明景泰甲戌狀元孫賢后裔。

大路東北通縣城.

張屯 在杞縣城西南6公里,五里河西南6公里處.5個村民組,74戶,370人,耕地574畝。屬張屯村委會轄村。

相傳明代張姓於此軍屯成村,取名張屯。

聚落矩形,面積10萬平方米。東西主街1條。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金杞地名文化——五里河地名文化集錦(六)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北坡兩合土,餘為青沙。機井7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兼種蔬菜.

大路西北通縣城.

西孟莊 在杞縣城西南6公里、五里河西南6公里處。5個村民組,93戶,469人.耕地129畝.張屯村委會駐地,

明末孟姓沿路側搭庵賣茶成村,初名孟庵.清乾隆年間改名小孟莊.簡稱孟莊。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與李見莊大隊之孟莊重名,經縣政府批准,更名為西孟莊.

聚落矩形,面積3萬平方米,東西主街1條。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上質南坡青沙,餘為兩合。機井2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兼種蔬菜.

五里河鎮衛生院第一門診部設此. 另有衛生室,獸醫站各1處。

大路東北通縣城。

後小崗 在杞縣城西南6公里、五里河西南6公里處:5個村民組,105戶,449人.

耕地582畝。屬張屯村委會轄村,

據傳.清咸豐年間,田,郭二姓於此建村.於村東北側小土崗頂端建玉皇廟一間,廟內僅容玉皇塑像一尊,因以小崗名村.清末村東南先後派生二村,始有前,中,後小崗之分,此村居北,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15萬平方米。主街縱橫“十"字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機井6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兼種藥材.

大路東北通縣城.

潘屯 在縣城西南6公里、五里河西南5公里處。7個村民組,120戶,497人,耕地543畝,屬潘屯村委會轄村.

明潘姓從縣城東北呂屯遷此建村,取名潘屯至今。

聚落正方形,面積16萬平方米,主街縱一橫二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 土質兩合土,機井8眼. 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兼種藥材。

金杞地名文化——五里河地名文化集錦(六)

衛生室1處.

大路東北通縣城。

西楊莊 在杞縣城西南6公里,五里河西南5公里處.9個村民組.260 戶,938人,耕地1185畝。潘屯村委會駐地.

明初楊姓居此成村,取名楊莊.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與本公社馬千寺大隊之楊莊重名,經縣政府批准,更名為西楊莊。

聚落矩形,面積22萬平方米。主街縱橫“十"字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 土質青沙,機井 12 眼。

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兼種藥材。小學1所。

大路東北通縣城。

曹崗 在杞縣縣城西南5公里、五里河西6公里處.9個村民組,750戶,3018人,耕地2495 畝. 曹崗村委會駐地.

明代曹姓據崗建村,取名曹崗。

聚落矩形,面積75萬平方米。主街縱三橫二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 土質東西坡兩合土,南坡為青沙, 機井25眼. 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村西南坡地勢較高,有明景泰狀元孫賢衣冠冢.1958年初毀。,地下有較厚灰層,為龍山文化遺址。村北鳳凰臺小學東側,有古轆溝1條,溝內曾出土磚室墓、瓦罐,陶燈、陶盆等文物。

鳳凰臺 在杞縣城西南5公里、五里河西5公里處。4個村民組,250戶,1100人,耕地1240.屬曹崗村委會轄村。

相傳村西南側有土崗如臺,方圓百米,高十餘米。春秋時臺上落過鳳凰,故名。明代建村,以臺名為村名。

聚落矩形,面積10萬平方米,主街縱二橫一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 土質青沙,機井31眼, 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兼種蔬菜。

小學1所.

鳳凰臺為黑色崗土,曾出土春秋銅劍,漢陶鼎、陶罐、陶俑以及唐鎮墓獸等。1959 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臺已夷平。

江莊 在杞縣城西南5公里、五里河西北5公里處。3個村民組,211戶,820人,耕地1215.屬曹崗村委會轄村.

相傳明代江都堂居此建村,取名江莊.

聚落矩形,面積6萬平方米。主街縱橫相交呈“井”字狀,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兩合土,機井12眼。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

衛生室1處.

大路東北通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