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朋友都需要知道的肉牛傳染病---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動物具有急性、發熱性和易接觸性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是偶蹄動物的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膚髮生水泡和潰爛,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傳染性極強,不僅直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影響經濟貿易活動,對養殖業危險非常嚴重。

口蹄疫病因

引起口蹄疫疾病的是口蹄疫病毒。本病毒具有易變特點。目前已知的口蹄疫病毒有七個種類,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亞洲1型。我國流行的口蹄疫主要有A型、O型與C型三種。該病毒對日光、熱、酸、鹼都比較敏感。人常用的消毒劑有2%的氫氧化鈉溶液、20%到30%的草木灰水、1%到2%的甲醛溶液、0.2%到0.5%的過氧乙酸、4%碳酸氫鈉溶液等。

養牛朋友都需要知道的肉牛傳染病---口蹄疫

口蹄疫流行特點

牛最容易傳染,尤其是小犢牛,駱駝,綿羊,山羊次之,豬也可感染髮病。本病具有流行快,傳播廣,發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學特點,疫區發病率可達50%到100%,犢牛死亡率較高,其他則較低。病畜和潛伏期動物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於患病動物的水皰以及淋巴液中。發病期,病畜的血液中病毒含量高,而退熱後在乳汁、口涎、淚液、糞便、尿液等分必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病毒。本病入侵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經呼吸道感染。本病傳播雖無明顯季節性,但春秋兩季較多,尤其是春季。

養牛朋友都需要知道的肉牛傳染病---口蹄疫

口蹄疫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一至七天,平均二到四天,病牛精神沉鬱,閉口,流涎、開口時有吸吮聲,體溫可升高到40到41℃。發病一至二天後,病牛齒跟、舌面、唇內面可見到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涎液增多,呈白色泡沫狀掛於嘴邊,覓食及反芻停止。水泡約經一晝夜破裂,形成潰瘍,此時氣溫會下降至正常。在口腔發生水皰的同時或稍後,趾間及踢冠的柔軟皮膚上也發生水皰,然後逐漸破潰,再逐漸癒合。有的時候在乳頭皮膚上也可以見到水皰。本病一般呈良性,經過一週左右即可自愈。若踢部有病變則可延至二到三週或更久,死亡率達到1%到2%。有些病牛在水泡癒合過程中,病情突然惡化,全身衰弱,肌肉發抖,心跳加快,心率不齊,食慾廢絕,反芻停止,行走搖擺,站立不穩,往往以心臟麻痺而突然死亡,此時死亡率高達25%至50%。犢牛發病時往往看不到特徵性水皰。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腸炎和心肌炎等,死亡率很高。

養牛朋友都需要知道的肉牛傳染病---口蹄疫

口蹄疫的病理變化

除口腔和踢部病變外,還可見到食道和牛胃粘膜有水泡和和爛斑。腸胃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漿液性浸潤,心包內有大量渾濁粘稠的液體,惡性口蹄疫可在心機切面少見到灰白色或淡黃色條紋與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狀斑紋,俗稱“斑虎心”。

口蹄疫的診斷

典型口蹄疫病變容易辨認,可結合臨床調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動物接種試驗、血清診斷實驗進行診斷。

口蹄疫預防

預防本病主要是封鎖隔離和消毒免疫

加強疫檢。無口蹄疫的地區要嚴謹從有病地區購進動物及其產品、飼料、生物製品等。來自無病區的動物及其產品也要進行檢疫,防止將病原體帶入。

封鎖疫區隔離消毒。當疑似口蹄疫發生時,除及時進行隔離診斷外,應於當日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疫情,同時劃定疫區進行封鎖。在疫區內嚴格實施隔離,消毒,治療等綜合防治措施。在受威脅區,做好聯防,建立免疫帶,以防疫情擴散。疫區內動物,尤其是偶蹄獸,畜產品及飼料嚴禁運往非疫區。疫區的人員外出必須全面消毒。在最後一頭病畜痊癒、死亡急宰後半個月,經全面大面積消毒後才能解除疫區封鎖。病癒家畜在解除封鎖三個月才能到非疫區去。在疫區消毒汙染過的畜舍、場地、道路、車輛、用具等,應使用1%到2%燒鹼、10%石灰乳或1%到2%的福爾馬林噴霧消毒,毛、皮張用環氧乙烷或福爾馬林燻蒸消毒,及時清理糞便並堆積發酵處理。

預防接種。受威脅區的偶蹄獸應使用與當地流行相同毒型的滅火苗進行緊急防疫接種,牛、羊還可用若毒苗進行接種。

養牛朋友都需要知道的肉牛傳染病---口蹄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