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合资本:资本会青睐有业绩或有现金流的区块链创业公司

编者按: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区块链创业者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如何融资抗寒?如何在BAT大厂的脚下生存,如何迎合天时、地利、人和呢?

互链脉搏推出了本次在线课堂,特邀请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轮值秘书长 叶健、以及资深区块链投资机构星合资本投研总监 张大齐为大家分享在中国如何进行区块链创业,在课程中他们提到中国政府去币存链、应用驱动和维稳驱动的监管特点,以及适合区块链解决的场景: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防伪溯源、政务应用,以及受到资本青睐的公司类型以及团队组建的要求等。

更多精彩观点,请查看以下课程实录:

星合资本:资本会青睐有业绩或有现金流的区块链创业公司

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轮值秘书长 叶健


星合资本:资本会青睐有业绩或有现金流的区块链创业公司

星合资本投研总监 张大齐

互链脉搏:请分享一下在现阶段你观察到的中国区块链监管政策的特点?

叶健:第一:去币存链,旗帜鲜明反对ICO,以及和数字货币相关业务,例如挖矿。

其实从9.4之后,中国政府对于数字货币的政策没有变更过,尽管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政府游说,包括通过改变翻译,突出token而淡化coin,但是总体来看,数字货币腾挪空间并不大。

监管的警惕性来自于中国的金融监管大背景,当前中国政府的三大核心任务,除了扶贫和环保,就是化解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又是金融风险。即使是传统金融机构,多年来一直通过影子银行来躲避监管,而影子银行也在2018年遭遇重创。相比之下,数字货币是比影子银行更加不易监管的金融工具,监管对其的顾虑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明确支持无币区块链。在多位有影响力的学者、院士的倡导下,中国政府将区块链和诚信社会、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概念挂钩,中央也在2018年5月的院士大会上公开为区块链脱敏。在此之后,超过10个地方政府成立区块链园区,并提供土地、资金、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中央政府包括科技部门内部,对于区块链被列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有争议的,当然这不是针对区块链,包括对人工智能也有争议。这也体现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就是中国政府看待新技术不止于技术演进逻辑,还在于产业经济逻辑。就像10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可谓高调,但是有些产业后来并未发展起来,比如光伏,如今声音也趋于消停。因此,即使政府支持区块链产业,如果产业不能在若干年内贡献出可观收益,那就会很快被其他新兴产业所取代。

第二:应用驱动,进入政务应用爆发期,各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开始推广应用。

2019年以来,区块链在金融和政务领域进入试运营阶段。而且不乏非常认真进行调研的地方政府,比如广东佛山的禅城区,就是国内最早将区块链用于电子政务的地方政府,用于解决证明“我妈是我妈”的问题,我们了解到,禅城区在区块链应用还在不断升级,从简单的公民应用拓展到了面向企业的法人应用。我们去山东青岛市北区考察时,该区领导也和我们介绍,市北区从2016年开始关注和发展区块链产业,还特意组织领导干部去佛山禅城区去考察。

地方政府之所以积极运用区块链,除了赶时髦尝试新技术,也和中央政府的考核驱动有关。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力推“一网通办”,包括“最多跑一次”电子政务系统改造,这背后的逻辑,就打通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传统的中心化数据库形式,是导致各部门数据孤岛的技术原因,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从底层打通了各部门的数据。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区块链更容易被电子政务所接受。所以,在北京海淀区,就开始尝试将区块链用于一网通办,目前是打通了房产系统和电力系统。未来,区块链有望帮助打通更多部门的数据。

同时,港口城市也积极利用区块链,用于改善其贸易金融或者供应链金融服务。据了解,包括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及福建、天津港、深圳等,都在通过央地合作,将区块链用于提升金融效率上。当然,目前这块还是在试运营阶段,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第三:维稳驱动,近期打击的涉币项目,多是以传销、非法集资或诈骗等罪名,具有涉众广、举报多等特征。

结合当下扫黑除恶的大背景,不排除监管会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

最主要的底线,是不必涉众。现在是扫黑除恶的高峰期,我们在很多地方走一圈,从街边到小区,到处都张贴着扫黑除恶的告示。目前可能和涉币项目挂钩的就是“传销”了,像近期湖南衡阳警方抓捕“英雄链”(HEC)团队就是典型的负面案例。

互链脉搏:从地方政府对于区块链投入看,有哪些区域更有利于区块链形成产业规模?为什么?

叶健:我认为上海、深圳、杭州、厦门、青岛、宁波等地,更容易形成产业应用。

第一:产业结构决定港口城市更可能接受区块链,因为港口城市的金融业更发达,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的需求旺盛,这些领域的从业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区块链。

第二:商业逻辑决定产业发达城市更可能尝试区块链,区块链的商业逻辑不是增量创造,而是存量优化,不是增加效益,而是节约成本。因此,具备相当经济存量的区域,才会对区块链技术有应用的兴趣和动力。

第三:技术因素决定数字化城市更容易落地区块链。区块链无法独立发挥作用,依托于数字经济才能发挥作用。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如果当地产业都没有上网,就更不可能上链了。因此,我们在一些供应链金融案例中发现,真正阻碍区块链应用的不是技术瓶颈,而是很多供应链企业没有实现数字化,因此信息和价值都无法通过区块链发挥作用。

互链脉搏:中外政策的差异性上看,如何利用政策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叶健:发展区块链技术,肯定优先在中国发展,不仅市场大,具有全球示范性效应,而且市场需求开始形成。

做通证经济、STO,首先主体肯定要设在国外的合规国家,包括新加坡等国家,当地的资源支持非常重要,通证项目都是天然全球化,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团队支持,否则就是跛脚。

政策对创业的影响程度很低,因为现在中介体系很成熟,主要还是针对熟悉的领域和真实的需求去创业,而不仅仅是为了监管套利而创业。实际上,监管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最新的G20组织,正在将跨国协同监管作为重要议题,并且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落地,特别是针对洗钱、资金出境等,从商业的角度看,跨国套利的窗口正在缩减。

互链脉搏:区块链创业需不需要风口,普通的中小创业者有没有机会呢?

张大齐:风口的时候:或许在政策扶植资本的狂热追捧下,可能会获得一定的融资从而获得1-2年的生存期,但很难走入下一阶段;

失去风口的时候:只有自身是大平台,或者有极强的技术行业背景,才能无视风口获得行业和投资人的认可。

所以就目前的区块链行业来说,之前一轮的所谓“风口”刚刚过去,目前的资本市场已经不像17年,18年初一样追捧区块链公司,对这一块创业公司的投资已经非常谨慎,对于新的创业者来说,能够成功获得资本的概率小了很多。

而在ToB区块链技术领域,旧有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入场,BATJ华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区块链BaaS平台,他们有强大的行业资源作为靠背,对这一类的新的创业公司来说可说是降维打击;

而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只有两类区块链创业公司能够获得市场和资本的青睐,一类是扎根这个市场,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且做出一些成绩的公司,有扎实的基础,且公司已经或能在短期内实现一定的现金流入以支撑公司运行;另一类就是有非常耀眼的团队背景,技术或是行业。

互链脉搏:在当前,有哪些需求场景更适合用区块链解决,并能受到资本的青睐。

张大齐: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防伪溯源,政务应用

目前我们看到的应用场景中,能产生实际价值的场景就是以上几类,尤其是由政府推动的贸易金融与政务应用平台,很多公司通过为这些平台的区块链改造提供技术服务来获得订单;另一方面,很多区块链公司通过与核心企业合作,对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进行改造,通过为这些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来获得收益;另一些公司为贸易商或者消费品公司提供货物和商品的防伪溯源,以这类的技术服务来获得收益;

另外我们看到在海外,很多企业都在布局银行间资金流转结算所使用的区块链平台,更有一些在和信用卡公司合作试图打通一些支付的使用场景,但这些需要更强的传统资源相结合。

互链脉搏:除去发币融资,目前较缺少正利润商业模式,有没有哪些好的商业模式分享?

张大齐:首先我不认为发币是一种商业模式,尽管这些年出现了很多所谓toVC的商业模式,但一个真正的商业模式是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来产生收益的模式;

目前来说,比较好的商业模式是和金融业务结合,例如刚才提到的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本身不是价值创造,而是节约成本,区块链的羊毛是出在猪身上。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区块链的技术公司,不只是专注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是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方案的咨询,设计,后期的维护改造,甚至是和实际的业务公司进行合作或是合资,获得业务的分润。这类的区块链公司会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纯粹的技术公司很容易被拖入价格战的泥潭,难以在微薄的利润空间内找到存活的可能。

互链脉搏:区块链创业需要的团队能力模型是什么?以及如何组建适合的团队。

张大齐:战略忽悠能力,对每一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来说,这都是必须的,“忽悠”在这里并非是贬义的,而是一种向投资人和潜在用户宣传和讲述公司的核心价值与愿景的能力;

忽悠之外,必须要有与实现目标所匹配的实力,区块链的技术/通证经济的理解能力,区块链技术公司,需要涉及到产品设计能力。

简单归纳一下:

一个健全的创业团队,需要一个有远见,善于交流沟通且有经验的创始人,他不一定要是技术背景,但必然要深刻理解区块链技术在其创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并且能够将其中的价值简短地表达出来,且有一定的融资经验;

需要一个完整的技术团队,技术负责人需要有专业的分布式系统或是密码学的学术背景或是工作经验,团队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增强开发的实战能力;

需要一个有行业相关背景资源的业务拓展负责人或团队,因为区块链很难单独脱离行业去应用,所以与相关行业的沟通合作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来负责推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