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陽山村的鄉村振興探索

純陽山村的鄉村振興探索


八爾湖鎮純陽山村一角。

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堅持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開展“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等方面的探索,不僅實現了村退出,今年初還被省委農工委、省水利廳評為“水美新村”,開啟了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新模式。

A 發展產業 帶富村民

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個增收致富項目,實現了產業規模發展

5月1日,記者走進純陽山村脫貧奔康食用菌產業園,村民王寶中正在園內忙活,下料、覆土、調試溫度……“雙孢菇只要經營得好,一年收入10萬元不在話下。”

“一年四季都產菇,有技術人員指導,還成立了合作社,採用‘互聯網+’經營。”純陽山村黨支部書記塗正林說,食用菌產業園於2016年啟動建設,有15戶貧困戶參與,採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作模式。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該村第一書記魏小潔告訴記者,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純陽山村堅持把產業作為實力支撐,探索建立“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金融+保險”五方聯盟機制,引進四川省森肽集團與15戶貧困戶組建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建設了脫貧奔康(食用菌)產業園,建起食用菌種植智能菇房16個。由企業負責提供技術、工藝包裝和產品銷售,貧困戶負責菇房管理。目前可實現年戶均增收10萬元左右。

該村還堅持脫貧奔康產業園與“四小工程”並行推進,鼓勵貧困戶建設果園、菜園、林園,支持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把“小工程”變成幫助村民直接增收的“大產業”。目前,全村已栽植醜柑320畝、桃樹110餘畝。通過出租集體林場12畝和入股八爾湖漁業協會,村集體實現收入1.3萬元。該村貧困戶每戶至少有1個增收致富項目,實現了產業規模發展。

B 生態打底 優化環境

建有溼地公園、純陽花海、遊湖棧道等,成為鄉村旅遊好去處

記者行走在純陽山村,只見綠樹環抱,鳥語花香,風景宜人,一幢幢樓房靜靜矗立,掩映在蔥綠當中,典型的川北民居令人彷彿置身於畫卷之中。

“我們的目標是,讓古村有神韻、田園盡花香、塘中魚戲蓮、青山白鷺傍、農家飯菜香、湖灣清波盪。特色是遊湖路、川北房、綠水碧、滿村香。”魏小潔說,按照“生態打底、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思路,純陽山村實現了大變樣。

據介紹,純陽山村堅持把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放在首位,重點在屋、路、湖、景上做文章,村民房屋“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採取“穿衣戴帽”的辦法進行修固,恢復川北民居風格。堅守“自然、生態、親水”原則,新建環八爾湖環湖路1.5公里、遊步道6公里,連通了村頭村尾以及庭院廣場。

此外,純陽山村還修建公共廁所3個,實行農家垃圾無害化處理,聘請一些村民為專職保潔員負責每天清運。

據瞭解,純陽山村在幫扶單位和村“兩委”的帶領下,經過不斷升級打造,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如今,村裡建有水生態溼地公園、純陽花海、遊湖棧道等多個生態休閒場所,成為鄉村旅遊好去處。

C 以文化人 純淨民風

開展“五大專題教育”,每年兩次對農戶開展“四好”星級示範戶評選活動

來到該村群眾文化活動廣場,村民們唱歌、跳舞、讀書、下棋,各有各的熱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村裡建起的文化活動廣場,不僅讓村民休閒娛樂有了好去處,也為淨化村風民風提供了陣地。”塗正林介紹,該村堅持文化惠民、以文化人,在修建群眾文化廣場的同時,加大文化配套投入和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村裡建有綜合閱覽室、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廣播室等場所,配備有健身器材、體育用具、樂器等文體娛樂設施,並設置專人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記者來到村裡的農耕文化體驗園,傳統農耕工具陳列其間,村民勞作場景的雕塑讓人眼前一亮。魏小潔告訴記者,該村創新文化育人的形式,既加大文化陣地“硬件”建設,也加強文化陣地“軟件”配置,以傳統的農耕文化教育和引導群眾勤勞樸實、積極向上。

“一系列舉措讓村民移風易俗,逐漸在村裡形成了好風氣。”塗正林告訴記者,近年來,純陽山村以建成“四好”村為目標,堅持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和脫貧光榮的自尊教育“五大專題教育”,細化制定16條“四好”標準,每年兩次對農戶開展“四好”星級示範戶評選活動,促使村風民風淳樸純淨。

D 建強組織 治理有效

全面推行民主管村、“三議”群眾工作法,夯實基層組織

“只有建強基層組織,才能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魏小潔說,為築牢基層基礎,純陽山村通過細化班子成員責任,做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並嚴格執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把上級扶貧政策、鄉村建設政策、村級財務情況等通過廣播、公示欄進行全面公開。同時,堅持每月開展1次黨員活動日,開展談心談話,增強黨組織凝聚力。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要得到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和參與,關鍵要做到讓群眾做主。”魏小潔告訴記者,圍繞治理有效,該村堅持全面推行民主管村,在群眾中推行“三議”群眾工作法,村裡重大事項一律通過村“兩委”提議、村民代表會議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的程序決定,以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調動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融洽幹群關係,確保村級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的順利推進。

為切實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純陽山村還給群眾提供了村級事務全天候、全過程代辦和協辦服務,通過協調相關部門,在村裡設立便民服務代辦點,建立金融服務中心,讓村民在村裡就可辦理存取款和轉賬等業務。同時,村“兩委”還成立助耕隊,向缺勞動力村民家庭開展義務助耕。

據瞭解,純陽山村還定期組織開展村級“五會”,深入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和脫貧光榮的自尊教育“五大專題教育”,目前已開展固定夜校12次、流動夜校22次,培訓人數達1300餘人次,自主自信、自立自強的群眾意識蔚然成風。

E 培養人才 發展興旺

培養黨員致富能手3名,帶動幫助12戶貧困戶脫貧

汪學兵的家靠近八爾湖,過去靠在外打工維持生活。去年,他決定回家開辦農家樂。“村裡在得知情況後,馬上針對類似情況進行統計,並邀請縣就業局到村免費組織了農家樂經營管理培訓專班。”塗正林說,現在村裡已有8戶人開辦了農家樂。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有一技之長,振興就有了落腳點。”魏小潔告訴記者,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該村堅持“一戶一策”的扶智措施,通過積極招引外部人才,大力對村民進行培訓,培養一批鄉土人才、培育一批技術明白人、培訓一批致富能人,讓村子“振興有術”。

據介紹,純陽山村還制定和完善農民夜校學習制度、管理制度,堅持群眾想學啥就講啥、缺啥就補啥的原則,先向農村群眾公示學習題目,再徵求群眾意見發放“點題菜單”,把群眾想“學什麼”收集上來製成課程菜單,實施“菜單式”點課教學,並制訂學習計劃表,按月按時授課,讓專家、致富能手、脫貧群眾進行實地講政策、講經驗、談體會。

截至目前,純陽山村已培養黨員致富能手3名,4名致富能手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帶動幫助12戶貧困戶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