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原來可以是一個好名字!

李登輝,原來可以是一個好名字!

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1873—1947)字騰飛,福建廈門人。幼年僑居海外。1899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獲學士學位。1906年受聘擔任復旦公學英文部主任,後為教務長。1913年起任復旦校長,致力於復旦的建設、發展。1936年退休後曾任中華書局英文總編輯。編有《文化英文讀本》、《李氏英語文範》、《李氏英語修辭學》等書。

李登輝校長原來是一位華僑,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為了振興祖國,回國獻身於教育事業。在他長期的教育生涯中,認識到應該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其中尤以德育最為重要。因為僅僅體育好,只能造成蠻橫的強力;僅僅智育好只能造成狡猾的白私。社會上最可怕、最危險的人,是那些沒有道德而又足智多謀的人。他指出,在五四遠動時,北洋軍閥政府中身居高位的留學生被青年打倒,國民黨政府中,在五四運動中打倒他人的人,現在又必須他人起來打倒。在國民黨中,“有許多號稱革命領袖的人物,怕只是投機成功的專家”。他認為個入的道德品格不立,一切社會、政治、經濟改革都是一句空話。

李登輝先生對復旦大學的建設所化費的心血和作出的貢獻也是令人難忘的。為籌建大學的新校園,李登輝親赴南洋,向華僑募得鉅款。歸國後,他力排眾議,以相當超前的眼光在當時遠離市區的江灣購得土地,苦心經營,終成氣象恢弘之學府,為日後楊浦成為滬上學術重鎮奠定基礎。

1917年,在校長李登輝主持下,復旦公學改為復旦大學,原有文理兩科,新增商科(即商學院)。後人注意到,世界聞名的哈佛商學院設於1908年,復旦設立商學院,僅晚哈佛9年。1920年,美國哈佛、耶魯兩校開辦教育系,李登輝同時在復旦試設教育科,可謂絲毫不落後於世界最先進的教育潮流。

思想上先進,但他在情感上卻是極戀舊的人。妻子早逝,他終生未再娶,妻子生前遺物,一衣一巾,莫不保存得好好的,如她仍在人世。每年夏天太陽好時,他一定把妻子的皮衣一件件取出來曬,睹物思人,必會又傷心一場。

一九三零年,他在《成功的意義》一文中說,只有以犧牲、博愛換得的成功,才能萬世不朽,與日爭光;只存丟開了自己私人的成功,而致力於大眾的成功,忘卻小我、致力大我,才能受萬流景仰、百世師宗。一九四三年,李登輝處在敵偽的上海,他仍然教育學生:“諸生當切記復旦之精神為犧牲與服務,出校以後務須發揮復旦之此種精神”,“以愛護其國家”。

抗戰勝利以後,李登輝發現國民黨更加腐朽,對國事憂心如焚。他在一封信說:“世風較前更下,人心較前更險,國民道德普遍低落,上下交徵以利,寡廉鮮恥,莫此為甚”。一九四七年七月五日,李登輝在學生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再次闡述復旦精神的含義。他對大學畢業生說,你們現在穿的是學士制服,“你們穿了以後,應當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應當從此對國家有所貢獻”,“應當對社會服務,為人類犧牲”。“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還需要團結。全體人民團結,中國才有希望”。“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更是你們的責任”。

李登輝對大學風氣的信條是“大學之教,百家淵藪”。他的學生回憶,李老校長對於學術思想,完全是美國最先進大學的作風,是極其自由的,甚至,“康南海(康有為)先生明明是復辟派的重要人物,為了他的經學文學,有一次我們一輩學生卻得了李老校長的許可,親自到辛家花園敦請康先生來複旦講學”。

如今,在李登輝奠基的校園內,立著一座相輝堂,為了紀念他和復旦的創建者馬相伯。很多人,包括很多復旦學子,不一定能說出相輝堂的來龍去脈,但他們會說,這座復旦最著名的建築,是對一所大學過往歲月最真誠的紀念。

李登輝,原來可以是一個好名字!

李登輝,原來可以是一個好名字!

這個李登輝雖未有皇皇大傳,但他的同代人對他從未吝惜過最高的讚譽:“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蔡孑民先生在北方首先樹立思想自由的學風,而在南方,則復旦大學一直保持思想自由傳統者,是先生最大的功勞。”

“服務、犧牲、團結”是李登輝先生對復旦師生校友的囑咐。這是一個愛國的老教育家的懇切希望,更是他留給復旦大學的寶貴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