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為生態環保帶來紅利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曉星

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成果展覽會上,中國電信展示的一款5G自動巡航機器人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這位機器人搭載360度全景攝像頭,同時配備環境信息監測傳感器,可實現全天候現場的高清視頻、語音等數據採集。通過5G網絡將信息實時傳遞到監控中心,經過智能分析,及時將現場異常情況信息通知執法人員,大大地提升了執法人員的工作效率。

除了自動巡航機器人,還有全自動水汙染預警溯源儀器、生態環境大數據物聯網感知系統、智能廠區能耗管理應用導航等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黑科技”出現在展覽會上。

以5G數字時代為引領,帶來的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數字發展浪潮、一次新興技術的產業賦能升級、一場顛覆生活的社會變革。

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數字化行業應用已悄然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為生態環境保護注入新動能。

大數據為城市規劃注入綠色元素

如何更加科學地規劃城市,如何提升城市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如何讓城市擺脫熱島效應?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體驗館10號展館上海風語築展區,用“AI城市規劃師”系統就可以過一把城市規劃師的癮。

在展會現場,記者將代表不同建築類型的建築模型在互動投影桌上擺放、組合:把多棟寫字樓模型密集擺放時操作屏上就會顯示紅色的熱力圖,表示人口密度加大……最終完成整個區域內的規劃後系統會對其進行評分,評分越高就代表規劃的城市越合理。

風語築AI展區相關負責人徐志祥向記者介紹說,建築物的擺放方式會影響城市的各項指標,他們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總結了經濟指標、科研指標、文化指標、宜居指標、環境指標等五大類分析指標,這些指標在體檢者規劃城市的過程中都會同步在大屏上顯現。

而這樣的技術並非僅僅停留在展覽層面,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大數據應用於城市規劃管理及建設中。比如福州市永泰縣通過建設環保生態綜合監管區塊鏈彈性數字雲平臺,實現了以信息化的方式助力生態綜合治理;而在福州高新區,通過構建數字政務、數字生態、數字經濟因子組成的“智慧大腦”,為城市科學決策和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走在展區中,每個大屏幕上展示的一項項數據、表格、曲線有序嚴謹地展示著“數字”內涵,也在演繹著數字與經濟、生態的深度融合。

正如華為企業業務副總裁喻東所言:“政府引領著城市的數字化建設,智慧城市是城市維度的數字化轉型。”

大數據為生態環境保護注入新動能

同樣,即將到來的5G時代,也為環境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帶來了新機遇。

記者在6號館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化)展區清華大學的展位中,看到了一個約1.8米高的“大塊頭”。這是全世界首款基於水質指紋識別技術的全自動水汙染預警溯源儀,能快速完成早期預警、自動溯源和汙染留證,已在16個省(市、自治區)應用。

這款儀器可在20-30分鐘內,完成進樣、測量,得出比對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水紋數據庫,包含202種汙染源的水紋,30個國家和地區的237種水體水紋和307個市縣的自來水水紋,數據庫還在不斷擴充。”

類似這樣的“黑科技”,不斷出現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成果展覽會的各展區。

由廣東省數字廣東研究院帶來的生態環境大數據物聯網感知系統可以將各個平臺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匯聚到一張圖上。這些數據包括能源數據、交通數據、環境數據,還有人類活動的數據。系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形成一張區域綜合管理“底圖”。

在展覽會現場,廣東省數字廣東研究院主任助理王鵬舉一直在忙著接待前來洽談的客戶。在他看來,基於5G的強大數據傳輸和處理功能,很多涉及生態環保的大數據平臺和應用功能將得到擴展和提升。

“5G時代的到來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轉型的推動將是顛覆性的。”王鵬舉強調說。

記者在北京理工大學展區看到一款輕小型無人機,無論在飛行距離、飛行高度還是搭載重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時這款無人機可以實現數據的遠距離傳輸,直接將採集數據傳回到地面站。

在採訪中,無論是一些參展商還是一些用戶群體,都已經充分認識到,數據傳輸和處理能力的提升是大數據時代治理水平提升的前提和保障。

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成果展覽會的現場,設有科技成果發佈區,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技術成果在這裡發佈。在此次為期3天的展覽中,有百家企業發佈大數據科技成果。記者仔細梳理成果發佈會的清單發現,其中涉及數字生態、數字環保、智慧城市的約佔1/3。

大數據為高質量發展集聚新動力

城裡一塊地,可以拍出幾億元;城外一片海,你能說出它的價值嗎?

福建省連江縣給出了答案:全縣海域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達萬億元。

這是怎麼算出來的?原來,連江被福建省確定為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地區,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及其價值實現機制研究項目,探索構建了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闖出一條“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連江模式”,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探索將碧海銀灘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實現多方共贏——漁民增收、旅遊創收以及產業升級等。

為了摸清資源“家底”,連江引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在平臺上,任意選擇一個地點就可以得到即時數據。比如,黃岐灣外海帶養殖示範區顯示的海域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分別為7114萬元/年和183773萬元/年。有了管理平臺,自然資源的各種變化,如每年的增加、利用、破壞、修復等情況一目瞭然。

如何將資產變資本?在連江黃岐大建村黃灣嶼,正在進行一場試驗——人工海藻場項目一期建設1415畝。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及價值實現機制研究項目基礎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連江縣支行科學開展示範區海域使用權評估工作。評估結果顯示:一塊海域使用權,在評估基準日的抵押淨值是2940.52萬元,即每畝海域估價約7000元。而在海域基礎設施未投入和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未開展前,周邊海域估價只有3000元/畝。以上評估結果獲得銀行認可,並作出海域使用權准許抵押的決定,打破此前必須與固定資產捆綁抵押的歷史。

與此同時,作為全國漁業第二大縣,連江縣在全省首創深遠海智慧養殖管理系統,打破了海洋漁業、環保、氣象等多個部門的數據壁壘,探索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徜徉在展館中,感受著“數字”加速與傳統產業融合的步伐,感受著各地“數據+”帶來的紅利,感受著經濟向高質量、高層次邁進的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