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到:“殲滅戰和集中優勢兵力、採取包圍迂迴戰術,同一意義,沒有後者,就沒有前者。”毛主席在這裡明確指出,實現合圍是打殲滅戰的先決條件之一,而要實現合圍,穿插是一種最為重要的戰術手段。

所謂穿插,即是從敵人防禦部署的間隙、翼側或者薄弱部位插入其縱深或後方的作戰行動。其目的是奪佔敵人縱深內的要點,斷敵退路,阻敵增援,分割和打亂敵人的作戰部署,為各個殲敵創造條件。解放軍戰史上眾多成功的進攻作戰,其關鍵大多在於抓住了大膽穿插,斷退路,包圍住,先圍而後殲這個基本環節。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實戰證明,只要情況需要和條件允許實施穿插作戰,就可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但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否則會事與願違。所以,實施穿插作戰不僅應考慮到需要,且要考慮到是否具備條件。從解放軍歷史上的十個戰例看,通常應具備如下條件:

一、有較大的任務縱深

穿插部隊的任務縱深都比較大,預殲之敵不但有後退之路,而且可能得到友鄰的增援。要速決全殲敵人,必須採取措施分割敵人部署,切斷敵人退路,對預殲之敵達成戰役和戰術包圍,並堅決阻止來援之敵。

而這個任務由於敵防禦縱深較大(一個師的穿插,為20公里;六個團的穿插,最少為13公里,最多為75公里,平均為39.5公里;兩個營的穿插,最少的為30公里,最多的為90公里,平均為60公里;一個連的穿插也在7-8公里),我正面攻擊部(分)隊難以完成斷敵退路,阻敵增援的任務,所以才組織建立穿插迂迴部(分)隊。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二、有供可以利用的間隙、翼側和道路條件

穿插部(分)隊一般是以較少的兵力(與正面攻擊部(分)隊相比)插入敵人縱深,所以沒有一定的間隙、翼側和道路條件是難以做到的。當然完全避開敵人的阻擊也是不可能的,但應該儘量避開敵人的防禦要點。

從十個戰例情況看,較好地利用了敵人間隙、翼側、薄弱部位以及具備有利的道路條件,穿插就比較順利。如340團鳳陽裡、七峰山穿插戰鬥,開始階段把突破口選在了永平以西,金水亭裡以東200米處。這個地方水淺易涉,系美軍和南朝鮮軍的結合部,守敵兵力較少,防禦較薄弱。突破後沿地勢比較平坦且敵不大重視的山地穿插,因而比較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350團仙岩裡穿插戰鬥,待116師突破敵防禦陣地後,沿簡易公路穿插,雖然中途遭敵五次阻擊,但兵力規模都不大,從一個排到一個連,對我未能造成威脅,因而也較順利的到達了預定目標。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178團2營五馬峙穿插戰鬥是利用連綿不斷的山地小路,兩側多為600 ~ 900米的高地,雖便於敵人組織防禦,但山地死角大,而且敵人縱深內工事不強,也便於穿插迂迴。365團9連展覽館南山穿插戰鬥,選擇沒有地雷,距離較近,並且可以直插敵側後的980高地至488高地一線作為穿插路線,也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488團探壟、那派穿插戰鬥把主要突擊方向選擇在敵人防禦較薄弱的暴露翼側,而且穿插路線位於同登和扣考山之間,受這兩處敵人的威脅較小。同時地形比較複雜,便於隱蔽運動,又沒有明顯的道路,容易出敵意外。因而出敵不意地較快地穿插到了指定位置。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相反,穿插路線上遭敵要點阻擊且道路條件不好,就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如奔西愛穿插戰鬥和朗格姆穿插戰鬥,由於需要邊打邊插,本來前進速度就很慢。114團先遣營從吉旦到勇番遭遇敵情前,3個小時僅走了6公里(包括過河後整理部隊的時間);從勇番到龍金的路程是12公里,走了9小時。

更為不利的是,從龍金到登尚只有一條小路可供通行,114團只能在116團之後跟進。當116團在387高地地域遭敵火力阻擊難以前進,造成道路嚴重堵塞後,114團也無法繼續進行穿插。最終這兩個團都被迫轉為對當面之敵的進攻戰鬥,沒有完成預定的穿插作戰任務。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三、敵縱深有重要目標可奪取

選好穿插目的地,是關係到斷敵退路、阻敵增援,達成合圍的重要問題。因此穿插部(分)隊要插入敵人的縱深以分割敵人的部署,必須在敵縱深有重要的目標可奪取,保障穿插部(分)隊能站得住腳來達成割裂敵人部署的目的。

從成功實施穿插作戰的八個戰例的穿插目標選擇看,有以下特點:

一是這些目標的敵人兵力都不大,一般是一、兩個排到一個連,最多不過兩個連,除兩個未到達目標的戰例,都較順利地奪佔了目標。二是這些目標都在交通樞紐附近,敵人後退和增援的必經之路;三是這些目標都是要點或制高點,奪取後可以割裂敵人前後的聯繫,保障主力殲敵。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如濟寧裡位於南朝鮮軍2師、5師防禦縱深的主要交通幹線上,是三條公路的交叉點,也是敵人前進和後退的必經之處。124師控制該地,不僅瓦解了南朝鮮軍的防禦,而且能夠全部截住公路以北之敵。又如探壟和那派,位於同(登)、諒(山)鐵路和公路邊上,攻佔之後,既能切斷同登之敵向諒山的退路,又能阻擊諒山之敵向同登增援。

而東溪是高平省石安縣縣城,是連接高平與諒山的交通要道,距離我國佈局關口32公里。Y國4號公路經東溪北通高平,南至同登,向東北有簡易公路達復和,是敵機動兵力的咽喉要道,也是我軍攻佔高平,斷敵退路阻敵增援,圍殲敵346師的要點。42軍主力要完成沿4號公路向高平實施快速突擊的任務,必須首先控制東溪。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四、要能夠組織可靠的火力支援

從南疆作戰的幾個戰例看,由於遠距離穿插不可能攜帶更多的重裝備,而可能受到的阻擊又較多,且敵人機動快,所以必須組織好對穿插部(分)隊的火力支援,才能保障穿插部(分)隊的行動。

如奔西愛、威龍松穿插戰鬥,上級給114團加強炮兵18團一個122榴彈炮營,在曼麥北側佔領陣地,向194、195、159、171、211、227、143、241、317等高地準備火力;本團高射機槍連和軍炮兵團85加農炮9連準備以火力壓制、摧毀敵嶽山、194、192、167、191高地火力點;對更遠距離的周登以南的火力支援任務則由軍炮兵群負責,這些部署對穿插和進攻都起到了較好地支援作用。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探壟穿插戰鬥中,除了軍、師炮兵火力外,以團迫擊炮連和各營迫擊炮分隊組成了團炮兵群。在米七南側佔領發射陣地,以集火打點,火力護送的方法,掩護步兵穿插。炮火準備時,以密集火力壓制了敵前沿陣地和2公里縱深內的支撐點,破壞了敵前沿前的障礙物,掩護了步兵開闢通路。步兵突破敵人陣地後,各營屬迫擊炮分隊迅速歸建,團迫擊炮連則根據部隊戰鬥進展情況,分批轉移陣地,保證了火力支援不間斷。

試論解放軍實施穿插作戰的前提條件

而116團向朗格姆穿插途中,雖然也得到了上級的火力支援。但因為組織不好,團對情況處置不當,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當時3營在387高地地域遭敵火力阻擊,9時20分,團向軍、師請求火力支援。10時10分,團指根據軍的指示電告團前指:“10時30分軍炮兵群要向387高地以南實施火力襲擊,望注意隱蔽,並速報3營位置。”

團前指接到這個通報後,未按指示報告3營位置,而是出於擔心炮火誤傷的原因匆忙決定3營後撤,下達命令時又沒有向3營說明原因,3營向各連也沒有說明後撤的位置和掩護的方法,導致全營陷入混亂失散狀態,有的連隊失去了控制。7連一直退到了周登附近。9連、機槍連、炮兵連退到山埡口西側無名高地,炮兵連在撤離時,丟掉了全部火炮。8連和營部部分人員也撤離了陣地。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