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仍长居故宫,为何13年后突然搬出?

liudongxiao


【真相: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仍长居故宫,13年后突然被轰出】

话说这革命党兵不血刃的让大清朝交了权,退了位,袁世凯可算是大功一件,他成功的忽悠隆裕皇太后主动的带着小皇帝溥仪签订了《退位诏书》,让几百年的大清朝大厦顷刻间灰飞烟灭,但是在签订诏书之时,当时革命党成立的民国政府也和隆裕就几点退位待遇达成了几点协议,大致的内容如下:


第一点就是溥仪皇帝退位后,仍然享用原来的尊号,而且可以永久性的居住在故宫紫禁城内,唯一的一点改变是不允许在招纳太监和宫女了。


第二点是民国政府每年要支付给清式小朝廷白银四百万两,并且承诺清朝的皇陵派军队保护,而且日后皇帝的帝陵要民国负担修建。皇族的财产也要民国保护等等。其他的还有很多繁复的细节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


然而溥仪的这个好日子在签订条约的13年后,准确的时间为1924年11月5日上午被打破了,此时政变上台的冯玉祥命令鹿钟麟带领一队人马来紫禁城宣读了一个决定:即刻起限清室全体人员三小时内离开紫禁城。否则后果自负!这个时候的溥仪还想负隅顽抗,派人和鹿钟麟周旋,这个时候,鹿钟麟说出了几乎让溥仪吓尿裤子的话:时间已经下达,如果你们不按期办理,那么景山上面的大炮可是不长眼睛!!!


这个时候溥仪看大势已去,慌忙的命人赶紧收拾一下,出宫逃命去了,下面这个老照片就是和鹿钟麟一同来的记者拍摄的溥仪离开时乱成一团的床榻,被子什么的都没有拿。

(这个背着手的就是当时负责轰溥仪的鹿钟麟,旁边是企图说情的遗老遗少)

(这些是被轰出来的宫女和太监们)

(这些是溥仪慌乱之中拿的行李和部分值钱的文物)

就这样,溥仪从此便离开了紫禁城,故宫后来也被开辟成了博物院,供大家参观游玩。


老猪的碎碎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王朝被推翻,但根据《优待条件》,溥仪小朝廷还可以暂居紫禁城中。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这次,他决心要驱逐溥仪出宫。在征得摄政内阁同意后,冯玉祥召集人马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修改之前的《优待条件》,改变为: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三、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由选择住居。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当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带着人马来到紫禁城“赶”溥仪时,末代皇帝正和婉容在储秀宫吃水果,他们不慌不忙,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可到了最后,当鹿谎称驻扎在故宫和景山附近的部队要向紫禁城开炮时,溥仪慌了,连忙收拾细软,在军队的护送下离开了紫禁城。

延续百年之久的清王朝就此和紫禁城say goodbye,当时几乎所有的太监宫女都被驱逐,据说有些太监当场就跳护城河自杀了。

在这场“驱逐皇帝”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让我感触颇深:

鹿钟麟问溥仪:“溥先生,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

溥仪答道:“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

鹿笑了,说道:“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宫殿君


特殊的君王

溥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位皇帝,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的一生遭遇了太多别人不曾遭遇的事情,比如:

退位后依旧保留皇帝尊号;

退位后依旧长期住在皇宫里。

而溥仪的这一切遭遇,其实都因为时代的特殊性所导致。


妥协下的共和

溥仪登基那年,只有三岁。

当时光绪皇帝被人毒死,至于凶手是谁,至今仍旧存在争议。而光绪帝驾崩半天以后,掌控中国五十多年的慈禧皇太后,也去九泉之下和她老公咸丰皇帝以及儿子同治皇帝团圆去了。

大清国的万里江山,就这样丢给了只有三岁的宣统皇帝。

而小孩子做皇帝,当然是不可能有效整合清帝国的统治力量,而与此同时,反清革命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到了宣统三年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很快带动整个中国南方宣布脱离清朝独立,随后不久,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此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立状态:北方的大清帝国,还拥有半壁江山,而南方的中华民国,也是大清帝国所难以覆灭的力量。

此时满清的军权、民政和财权,都已经落在了袁世凯手里,而袁世凯是一个颇有政治智慧的人,他一边联络南京方面,要求清朝灭亡后,自己做民国大总统,另一方面,则对满清皇族许下承诺,这承诺就包括:溥仪皇帝退位以后,皇帝尊号依旧可以保留;清朝的皇陵,民国政府派人保护;皇帝退位后,可以暂时住在紫禁城,过几年后则搬往颐和园……

此时满清皇族上层对于内忧外患,拿不出任何的解决方案,没办法,只好做出妥协。

而对于南京方面来说,让袁世凯做大总统,本身也是一种妥协。


就这样在双方妥协下,中华民国成立,并且,溥仪皇帝也得以保留皇帝尊号,以及长期住在故宫。

自作孽,不可活

虽然按照当初清朝和袁世凯的协议,溥仪退位几年后,溥仪皇帝就要搬到颐和园去住,但实际上,溥仪在故宫,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西元1924年)左右。

之所以这样,也和时代性有关。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陷入军阀混战的状态,而不论是上台的大总统,还是实际上的实力派北洋军阀,绝大部分都和清朝有些渊源,都是溥仪皇帝的旧臣。

在当时,虽然溥仪皇帝已经退位,但是,作为旧臣逼迫故主,这话好说不好听,因为没哪个军阀乐意去讨这个厌,去逼迫皇帝,给自己凭空带来没任何好处的舆论压力。


因此,溥仪皇帝得以在故宫,生活到民国十三年。

直到民国十三年,西北军阀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党的思想影响,认为只要有溥仪皇帝存在,北方就不会太平,而此外,在民国六年(西元1917年),军阀张勋曾经拥立过溥仪皇帝复位。

这一事件让冯玉祥有了口实:当初民国政府承诺给溥仪皇帝一系列待遇,是基于皇帝自愿退位的基础上,现如今既然皇帝已经毁约复位,然后被二次推翻,那么,民国政府就应该和溥仪皇帝重新签约。

于是,当冯玉祥控制北京以后,立马以满清皇族毁约的名义,和溥仪皇帝重新签约,其中内容包括:溥仪皇帝不得保留皇帝尊号,而是普通民国国民;溥仪皇帝也不得继续住在紫禁城。

就这样,溥仪皇帝阔别了居住了十余年的故宫。


倘若当年没有张勋复辟这一事件,冯玉祥驱逐溥仪皇帝,则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而张勋复辟,让溥仪皇帝丢了家园。

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


藤树先生


以溥仪为中心的逊清皇室居于紫禁城中,其法律依据是1912年2月中华民国南京之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中的第一和第三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在该《条件》通过后,中华民国首都北京的中心便存在着一个没有皇帝权威,却不失帝王尊严的小朝廷–––––逊清皇室。

中华民国建立后清室依然存在且受优待这个事情令人十分费解,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者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从未出现过依然保留皇室的情形。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将君主推上断头台,就是彻底取消君主制,在资产阶级国家之中不再有王室和国王的存在,当然这个情形是排除掉君主立宪制国家的。

中华民国的体制是共和制,并非君主立宪,清皇室按理说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不复存在,可却十分另类的以一种“外国君主”的待遇继续存在于紫禁城中,或许这是因为当时南北议和的形势所迫,避免清室狗急跳墙,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受到优待仍居紫禁城的逊清皇室却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即对复辟势力会产生精神上的鼓舞。1917年,张勋率领便自己入京,企图恢复清王朝,就是一个怪现象,当时参与了讨伐张勋复辟战斗的冯玉祥就极力主张铲除紫禁城中这个祸根小朝廷,驱逐溥仪出宫,在政治上完全消弭清皇室的影响,同时也是在保护其作为普通国民的个人人身安全。

同时,逊清皇室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十分不好。1922年12也,溥仪结婚时,民国的大批军警为其放哨布岗,恭敬护卫,清宫的龙凤旗伞,銮驾仪仗、黄亭、宫灯竟在北京街道上大肆炫耀,不知道的还以为大清朝又活过来了呢。其中有头有脸、如黎元洪、张作霖、吴佩孚、曹锟等都赠送了厚礼。黎元洪还在红帖上写着“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这种场面,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对民国社会的舆论起到了十分负面的影响。

从长远看,小朝廷不可能永远在紫禁城中“暂居”下去,从袁世凯去世后,国会中废除《优待条件》、收回故宫的提案就不断出现,加之从1922年起北京经常处于军阀混战的炮火威胁之中,是故,逊清皇室自身以开始认识到紫禁城已经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王公们深恐溥仪一旦不能再宫中居住就无处可以避乱,于是朝天津跑购置房产,或计划出洋。

1924年10月22日夜,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软禁了贿选总理曹锟,导致了吴佩孚的垮台,这一政变最终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客观上起到了进步作用。但冯玉祥很快就发现他又处于旧势力的包围之中,“革命”举措步步维艰,于是,他索性于11月5日以武力将逊清皇室驱逐出宫,并操纵摄政内阁于11月4日晚匆匆修正了《优待条件》。事后他说:“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无愧。”

次日,北京市民奉命挂起了国旗庆祝“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的诞生。

11月5日,冯玉祥控制下的国务院向新闻界公布了修正后的《优待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和第三条,分别是“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力。”“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保护责任。”

自此,中华民国之中才算真正没有了皇帝。

从1912年清帝退位到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的13年时间里,溥仪依然以大清皇帝的身份存在于共和制的民国,他这种不合常理的存在,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民国不需要皇帝,只是因为民国新生,过于混乱,所以才会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大清皇帝,是故,他的离宫,代表着他从一个皇帝到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转变,或许如果从1912年就不存在什么《优待条件》,溥仪的一生或许不会那么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或许会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长大成人,泯然众人。


文话史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后世称之为“清废帝”或“宣统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溥仪搬出故宫的事发生在1924年。

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正月14日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是清宣宗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载湉相继病重,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下旨由时年三岁的溥仪继承大统。光绪帝驾崩后仅隔一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去世。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其生父载沣任监国摄政王,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大清帝国风雨飘摇。内忧外乱下,清廷不得已启用袁世凯,令其率领北洋新军南下平叛。战争爆发后,华南各省相继宣布脱离清朝中央。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密约,若袁能使清帝退位,则孙让大总统之位给袁。袁世凯一方面利用北洋新军对清朝宗室进行胁迫,一方面又以清室优待条件相诱惑。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共八款;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1)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

(5)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

(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8)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溥仪退位了,大清朝亡了,但是很多遗老遗少却不甘心。民国六年(1917年)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率4000定武军进京。7月1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12岁的溥仪再一次坐上了龙椅。7月3日,段祺瑞挥师讨伐,仅不足半月,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民国八年(1919年),英国人庄士敦来到紫禁城,成为溥仪的老师,教授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史等知识。这一时期,溥仪大开眼界,受庄士敦的影响,思想也变得开放,他开始穿西服,骑自行车,并剪掉了辫子。民国十三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期间派鹿钟麟带兵进入紫禁城,溥仪一行被迫离宫。出宫后,溥仪住进了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于11月29日又逃进日本公使馆。至此,溥仪彻底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紫禁城。

面对国民政府的步步紧逼,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溥仪移居天津租界张园。在租界,溥仪与清廷遗老遗少、各路军阀及诸多西方人来往密切,他受到了极高的礼遇,甚至恢复了皇帝的称号,他一度陶醉其中,仿佛又找到了做皇帝的感觉。两次从皇位上退下来的不甘,现如今得到的荣耀的诱惑,在溥仪不断加强的复辟心里中,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心险恶的日本多次为溥仪提供庇护和帮助,逐步取得溥仪的信任,并以在东北建立新国家且由溥仪做皇帝为诱饵,一步步拉拢溥仪走上卖国的道路。对于一心期望复辟的溥仪,在这一诱人的条件面前,几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日本的所有要求。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同年11月,溥仪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从天津来到奉天。次年3月1日,在日本扶持下,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满洲国,自此,溥仪及满洲国彻底沦为日本人侵华统治的工具。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满洲国政权顷刻间土崩瓦解;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候厅室被苏联红军逮捕,后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并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劳教期间,溥仪认真进行改造,阅读书籍,参加劳动,专心写前半生的自传,他的思想和行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9年12月4日,新中国给予溥仪特赦,这是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的。在特赦后,溥仪先后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央文史馆参加工作,并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医治无效去世,溥仪结束了他传奇而又曲折的医生。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其骨灰葬于河北易县华龙皇家陵园,即清西陵附近,溥仪也算落叶归根了。








历史浮沉


因为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根本无法长久的保障紫禁城中的满清王室小朝廷安全更别说答应的条件每年给400万两白银了,军阀冯玉祥打败北洋政府执政派之后闯入皇宫即可下令让溥仪搬出故宫,大军逼迫无可奈何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溥仪经过洋老师庄士顿的教育非常渴望自由对外面的世界一概不知认为摆脱皇宫的那套繁文缛节就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清廷衰败政局动荡

1.1912年,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在广东发动起义声势浩大各省纷纷响应,北方北洋新军实权派人物袁世凯被重新启用他撒谎将革命局势说的非常严峻,满清统治岌岌可危已经无力回天了主张议和签订合约皇帝退位保全皇室的尊严可以继续待在紫禁城中。以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为主导的清政府人心惶惶都没有坚定意见就答应了这条于自己有利无害的建议,当时的皇帝溥仪年仅7岁根本无法自己拿主意。袁世凯安抚了南方革命党,自己却堂而皇之的当起了洪宪皇帝,86天之后就在闹剧中去世,之后国内军阀混战战争频发民不聊生。

政府无能军阀混战

2.北洋政府腐败无能掌控不了局势,只要手里有军队就能打到北京城来建立政府。中国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割据一方互相攻伐,他们大多是满清封的官员对皇帝情有独钟,一到皇帝溥仪过生日,结婚这些重大节日就来庆祝贺礼,即使是北洋政府的军官也会前来这种局面是闻所未闻前所未有的。南方的革命党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想一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手里面没有军队,空喊口号也是无济于事。外面战火纷飞,皇宫内的满清小朝廷却是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不受到打扰,溥仪说话也是一言九鼎能够贯彻下去命令。

军队逼迫自由向往

3.虽然身为皇帝但是处处受到掣肘自己想做什么事都办不了,身边有一堆太监内务府大臣跟随,唯一童年的快乐就是看树底下蚂蚁,玩蛐蛐,偶尔自己的兄弟姐妹进攻玩一玩捉迷藏解解闷,其余时间就是与儒学大师学习四书五经,满族,汉族文字语言。1919年,庄士顿进入紫禁城教皇帝学习英语,以及其他知识,带去了自由,平等,西方的文化知识让溥仪大开眼界使得他想要摆脱皇宫的各种束缚去西方游玩一番,1924年娶到了自己的皇后婉容就与这位皇后一块策划要去英国留学的计划。1925年,冯玉祥带领西北军打入北京城赶走了北洋总统曹锟,派遣重兵包围了紫禁城命令溥仪以及满清皇室搬出皇宫,只给三个小时无奈之下溥仪只得匆匆忙忙收拾行李搬到醇亲王府。

溥仪当皇帝的时候只有三岁,什么都不知道退位的时候九岁对清王朝的印象不深,是身边的人对他恭恭敬敬让他养尊处优知道自己皇帝的身份。北洋政府是各个军阀组建的有很多人不满意,谁有实力谁就可以做总统,根本不是民主选举出来的,南方的革命党干着急使不上劲无法建立合法政府。强硬的冯玉祥是曹锟的手下与张作霖合作发动兵变,软禁了这位无所作为的总统,后双方利益不合,冯玉祥入宫赶走了皇帝。溥仪自己接受庄士顿的西方教育想要去西方留学提前做好安排秘密运送财宝出宫以备将来使用。


知史说史鉴史


溥仪1912年退位,根据优待条件"仍居宫禁"择日"移居颐和园".

前三大殿拨给袁世凯,相当于总统府."中华帝国"时应为皇宫.

中华帝国一起,护国运动开展,袁世凯只做了80多天皇帝.

1917年,张勋复辟.紫禁城又变回大清国皇宫.

12日后复辟失败.紫禁城又成为总统府.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逊帝溥仪.接管故宫.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至今.


妞小猪LLJ


被冯玉祥强行逐出宫。因为没有经费预算了,各路军阀谁也不养这个爷。


mnweijinping


中华民国不守信誉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