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殺害岳飛的元凶?歷史是有情,還是無情?

靖康之恥與岳飛抗金

誰是殺害岳飛的元兇?歷史是有情,還是無情?

誰是殺害岳飛的元兇?歷史是有情,還是無情?

誰是殺害岳飛的元兇?歷史是有情,還是無情?

公元1126 年1 月,寒冷的北宋都城汴梁,瀰漫著恐懼和驚惶。從去年

10 月金兵南侵以來,燕山府丟了,中山府也丟了,而此刻,金兵的鐵蹄已經

到了黃河岸邊。

徽宗,這位擅長工筆畫、獨創瘦金書、對藝術頗有造詣的皇帝,駭得昏

了過去。他匆匆傳位給兒子趙桓,溜到商丘去了。

趙桓即欽宗,他的年號為靖康。

金兵屯兵黃河之北,宋朝守軍放棄了這道天塹,望風而逃。兵部侍郎李

綱與主張棄城而逃的君臣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史載:“宋人議論未定,兵已

渡河。”

欽宗到底還是被李綱留在了都城,金兵兵臨城下,久攻無功,反而受損,

全國各路的勤王部隊均已在增援途中,而欽宗竟然下令求和,割地賠錢。金

人也是心虛,不等銀兩湊足,拿了詔書,就匆忙撤軍。

割地求和,換來的只是苟延殘喘。時隔9 月,金人又兵分兩路,打到黃

河邊,這時,李綱被貶嶺南,只剩下劉延慶一人苦苦支撐。

談談打打,京城終告失守,劉延慶死於亂軍。欽宗步行到金營求和,金

人的要求是:黃金一千萬錠,白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

靖康二年(1127 年)正月初十,欽宗第二次來到金營,他是來請求寬限

繳納金銀的,但從此就永別了皇宮。隨後,太上皇徽宗和太后也被押解到了

金營。四月初一,金人撤軍,也帶走了徽、欽二帝、皇族妃嬪,還有掠奪來

的無以計數的金銀財寶。這奇恥大辱,史稱“靖康之難”。

然而各地軍民的抗金斗爭始終開展得如火如荼。岳飛,正是在這場抗金

鬥爭中崛起的一員,由於他勇猛善戰,不久便升任大將。岳飛在抗金中打了

幾次大仗,一是1130 年收復建康之戰,一是1134 年收復襄漢六郡之戰,但

是最有名的還得算是他的北伐。

岳飛1140 年6 月出兵北伐,閏六月便收復了淮寧府、穎昌府、鄭州、洛

陽等地。7 月,金兵反撲,兩軍在郾城展開激戰,岳家軍勇往直前,以一當

十,楊再興率二百餘騎殺敵二千餘人後全部犧牲,這是一場惡仗,金兵損失

了一萬五千精銳騎兵。穎昌之戰,金兵數倍於岳家軍,由於戰術運用得當,

殺敵五千,生擒二千多。岳家軍聲威大震,金軍中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

軍難!”的悲嘆。

可是,就在收復中原的形勢已經出現的時候,高宗趙構卻連發12 道金

牌,下令收兵,岳飛只能含恨揮淚退兵。

秦檜是殺害岳飛的元兇嗎

1142 年1 月27 日,岳飛被毒死於“風波亭”,連同一起被害的還有他

的兒子岳雲和部將張憲。

據說:南宋的另一位名將韓世忠,曾當面質問宰相秦檜:

“岳飛父子有什麼罪?”

秦檜含含糊糊地回答:“其事體,莫須有。”

韓世忠憤憤地說:“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一名叫隗順的獄卒掩埋了他的遺體。

岳飛死後,“議和”很快實現,宋朝向金朝上表割地稱臣,金朝則派使

臣冊封康王趙構做宋國皇帝。

直到孝宗即位,平反密獄,才將岳飛墓遷葬在風景秀麗的棲霞嶺下。

然而,謀害岳飛的元兇到底是誰?卻成了不可確指的千古之謎。

傳統的說法是奸相秦檜。

據考證,秦檜在京都失守後被金兵帶到北方,很快成了完顏昌的親信。

1130 年10 月,秦檜神秘地回到了宋朝(南宋)聲稱是殺死監守金兵,逃回

來的,但據《大金國志》記載:秦檜當時任金人參議軍事,隨軍轉運使。秦

檜還宋,也是金國貴族會議決定的,目的是要他促成“議和”,因此:

(一)從權力的歸屬來看:身為南宋宰相的秦檜,實質上也是女真皇族

派到南宋中央的一個代理人,這種雙重身份,使他必然成為南宋王朝降金政

策的主要炮製者兼推行者,也只有他,才具有“挾虜勢以要君”的權力,玩

弄趙構於股掌之上。

(二)從降金政策的執行來看,抗戰派及那些擁兵自重的將領,是降金

政策執行的主要障礙。因此,削奪他們的兵權乃至危害他們的生命,是秦檜

整個投降政策的一個必然部分。岳飛兵力最強,戰功最大,反對投降最堅決,

他當然就成了秦檜殺害的首選對象。

(三)從歷史記載上來看:《宋史·刑法志二》明確記載:“十一年,

樞密使張俊使人誣張憲,謂收岳飛文字,謀為變。 秦檜欲乘此誅飛,命万俟

鍛鍊成之。飛賜死。誅其子云及憲於市。⋯⋯名為詔獄,實非詔旨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秦檜假傳聖旨,矯詔殺害了岳飛等人。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載,高宗趙構在紹興二十五年下詔說:“比

年以來,多是大臣便作‘已秦聖旨’,一面施行。自今後,三省將上取旨。”

既然,在取詔前,大臣就可以聲稱“已秦聖旨”先行施行,那麼,矯詔的可

能性是存在的。

趙構是殺害岳飛的元兇嗎

有人認為,高宗皇帝趙構,才是真正的兇手,只有他,才有權下令殺害

岳飛。其理由如下:

(一)秦檜不具備殺岳飛的權力。宋朝皇帝太祖曾立下密誓:“不殺大

臣及言事官。”1139 年,有個八品小官胡銓上疏,要求“斬秦檜之頭,掛諸

街衢。”秦檜雖然恨得咬牙切齒,卻也無可奈何,無權將他殺害。而對於正

二品的大將岳飛,他怎敢擅自開此殺戒呢?

(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秦檜及刑部主審岳飛一案,曾上書

定岳飛、張憲死罪,而保全岳雲。上書趙構後, 趙構卻改成“岳雲特賜死”,

岳雲也沒能倖免於難。可見,高宗還牢牢地掌握著最後裁定權。

(三)秦檜死後,趙構對許多秦檜陷構的案件恢復了名譽,唯獨對岳飛

一案遲遲不肯平反。當朝許多大臣上書,請求為岳飛昭雪,而趙構依然置之

不理。趙構還不只一次地告誡臣下,對金議和是出於他本人的決策,不許非

議,岳飛當然就成了這一總國策的犧牲品!秦檜只是一隻執行這一總國策的

可惡的鷹犬!

那麼,趙構為什麼要殺害岳飛呢?一般認為:

一是目標的衝突。岳飛“精忠報國”,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恢復中原,

迎回徽、欽二帝;而趙構的目標只是保全自己的皇位。倘使岳飛真的獲勝,

迎回二帝,他本人的皇位就岌發可危了。因此,在岳飛有可能獲勝之前殺害

岳飛,事在必然。

二是防止岳飛權重於政。紹興七年,岳飛曾奏請立儲。封建社會有嚴格

的倫理綱常制度,外臣是不能干預內事的。岳飛居然管起立儲的大事是越職

和越軌的行為。而且高宗無子,最忌諱的就是立儲。高宗殺掉了岳飛,實際

上是消除了一個權重於政的隱患。

明代詩人文徵明洞悉高宗趙構的心理,在岳廟題了一首著名的《滿江

紅》:

拂拭殘碑,敕飛宇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果是功成身

合死,可憐事去原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波獄!

豈不惜,中原蹙,豈不念,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

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彼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1139 年,宋金議和成立,在承諾了一系列的屈辱條件後,金人歸還了徽

宗的棺木以及趙構的生母韋太后。至於還活著的欽宗,高宗根本沒有提過歸

還的要求,欽宗只得以囚徒身份老死他鄉了。從中,我們總可以得到一些啟

示吧。

如今,嶽王廟前,正義凜凜;嶽王墳頭,芳草萋萋,千千萬萬的炎黃子

孫,在這裡頂禮膜拜,徘徊流連。遙想當年危亡戰伐的情景,品味著忠奸正

邪四字,禁不住愴然涕下。秦檜夫婦、万俟、張俊這四個鐵鑄的小丑,反

剪著雙手,長跪在嶽王墳前,接受著永無休止的道德法庭的審判。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歷史是有情,還是無情?只好根據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結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