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模仿?恭喜你!這樣引導他會更優秀

有一位家長後臺反映,最近被家裡4歲孩子的模仿能力驚著了。

看到動畫片裡的打鬥場面,他也拿著玩具要和爸爸“一戰高下”;

常常模仿醫生給玩偶看病、模仿媽媽化妝爸爸刮鬍子的動作、模仿爺爺品茶搖頭咂嘴的樣子;

高興的時候,模仿媽媽掃地、做飯的樣子,和小夥伴過家家······


孩子愛模仿?恭喜你!這樣引導他會更優秀

模仿是孩子學習技能、探索世界的方式。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對模仿的熱衷和吸收能力超乎我們的想象。

所以很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會產生疑問:很多東西明明從來沒有教過他啊,怎麼就學會了呢?

如果你發現孩子非常喜歡模仿,那是一件好事,說明孩子很聰明,學什麼都快、適應性強、可塑性強。

不過這份聰明還需通過父母持續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越來越優秀。


一、父母要以身作則

有一則公益廣告叫作《孩子在模仿,60秒改變你》,深刻警醒了無數家長,我們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被孩子模仿、學習。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接觸最多的、最親密的人,自然成了孩子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如果父母愛玩手機、生活作息不規律、背後議論別人、愛發脾氣、大吼大叫、不守規則,這些壞習慣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去的。

曾經看過一張照片:在地鐵上,兩對母子坐在一起,但不同的是,一對母子分別拿著一本書在閱讀,而另一對母子則在玩手機。

一個成天只會玩手機、打麻將,不自律的父母,很難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所以家長不要總是在孩子身上找問題,埋怨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在發現孩子的不足時,請先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做了一個負面的榜樣。

學會反思,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改善,孩子才能成長的更好。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兒童)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時時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作為孩子學習的模板,家長還需各方面以身作則,給孩子更多積極正面的影響。


二、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模仿能力強,但很多時候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好的也學壞的也學。

在家受父母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到了學校又容易受班級環境和同伴的影響。

兒時有一個玩伴,一起上學到五年級,他的成績一直很優異。到了初中,母親為了給他提供更好的教育,將他轉學到了市裡的一所學校。

然而當時所在班級風氣不好,學生之間熱衷攀比、逃課上網、打架,怎麼跟老師對著幹怎麼來。原本老實本分的他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

最終成績一落千丈,母親懊悔萬分。


孩子愛模仿?恭喜你!這樣引導他會更優秀


雖說一個人的自制力是最重要的,但是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和塑造也是不可忽略的。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父母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受教育環境。

比如不要讓孩子觀看血腥暴力的影視、動畫;

儘量讓孩子跟習慣比較好的同伴玩耍;

為孩子創設豐富有趣味的家庭活動空間;

給孩子安排一個固定、安靜的學習地點······

放假了多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觀看展覽、到開闊的地方進行戶外運動、旅遊,這些良好的人文、自然環境都會陶冶孩子的情操、豐富孩子的心靈。


三、培養孩子的是非觀與主見


由於孩子不懂得選擇性地模仿,容易隨波逐流,對各種事物缺乏自己的思考和主見。

這個時候,家長多加引導,培養孩子明確的是非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對於孩子的錯誤和壞習慣缺乏原則,無限度包容、縱容孩子。

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愛吃零食,對爺爺奶奶沒大沒小,公共場所大呼小叫,老師佈置的作業不按時完成抄別人的······

孩子愛模仿?恭喜你!這樣引導他會更優秀


孩子的是非觀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需要家長悉心的教導。

比如給孩子樹立榜樣,在影視劇、動畫、繪本中優秀的人物形象,幫助孩子形成積極向上、勇敢自信、堅強樂觀的價值觀。

孩子好的表現多鼓勵誇獎,強化良好行為,養成好習慣;

壞的行為冷漠對待,利用故事或換位思考等方式,啟發孩子認識到問題所在,加以改正。

引導孩子在模仿中學習技能,如學習媽媽洗衣服、倒水、整理房間的樣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直接給孩子正確答案,多讓孩子自己動腦思考,做選擇做決定,讓孩子更有主見。

孩子愛模仿?恭喜你!這樣引導他會更優秀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