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育兒專家提出,孩子們80%的行為動作語言,都是根據父母的言行舉止來進行模仿的。家長們發現孩子們在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可能會模仿自己說話,自己的動作。但是慢慢的孩子可能會動手打人,但是自己回想起來也並沒有做一些暴力傾向的動作,孩子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學習打人呢?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寶寶愛打人,可能是通過以下3種方式“學”到的

1、暴力動畫片

為了方便哄孩子,有的時候家長們會選擇放一部動畫片給孩子看,然後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情。讓孩子獨自都坐在電視機前。殊不知,一些動畫片中可能會有暴力的片段,例如一些卡通人物形象扭打在一起。用手去拍打別人的臉部頭部,用腳去踢別人的身體。這些不合適的動作,都是在家長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記憶到了自己的腦海中。他們會認為這些打人的動作是正確的。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家長們有時候會發現,當自己抱著孩子很開心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突如其來一巴掌。這就是孩子們對暴力的錯誤理解,認為當父母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時,用手去拍打臉龐是一件正確的事情。這樣,就需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給孩子播放的動畫片中,家長起碼要做到瀏覽,看一看動畫片會不會存在一些暴力的片段。經過篩選,放健康積極向上的動畫片給孩子看。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2、語言的影響

有些家長反映,平時生活中自己並沒有使用暴力,為什麼孩子會變得暴力呢?這有可能是家長們對“打”這一個動詞,幫助孩子進行具體化的填充。比如說當孩子們碰到桌角,因為疼痛而哭泣,家長們會對孩子說”這桌子真壞,我們打它”,一邊說著一邊還拍打著桌子,家長們打桌子的這一個動作就會深刻地留在孩子們的腦海中。通過這樣的方式,站在孩子的一邊,去埋怨一些不會說話的靜物。讓孩子們形成一種慣有的思維方式。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不管是人還是物,當不順應自己的心意時候就可以去打他們。所以家長們要明白的是當孩子們碰到桌角,要教育孩子們走路時要注意腳下,要看路而。不是為了出氣去拍打桌子。一旦養成習慣,孩子們了幼兒園,面對幼兒園的小朋友,發生一些爭執口角時,孩子們會覺得不順應自己的心意,就會大打出手。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告訴孩子的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暴力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3、暴力的教育方式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不聽話,反抗父母的行為。有些家長會用暴力的方式去打孩子。長時間以來,只會在孩子心中慢慢的萌生出暴力的萌芽。當孩子孩子有暴躁的心情,不耐煩的行為或者是有拍打別人的傾向,那麼就可以100%的確定該孩子是有暴力傾向的。家長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反思自己,是否了用暴力的方式對待了孩子。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還有可能培養出自卑感極重的孩子。所以家長們要明白,在棍棒下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是暴力者,就是懦弱者。這兩種人格,都具有極大的缺陷。因此,孩子們打人時,家長們不可以以牙還牙,而是通過語言和好的環境,慢慢的去溶解他們這樣的壞習慣。在孩子做了不對的事情,家長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滿意。這樣孩子在不滿意時,也會學習到這樣的方式,即通過語言告知家長,自己不開心。避免了打人這樣的壞習慣。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培養好性格寶寶,家長不僅可以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還可以利用親子閱讀的方式進行引導,梅梅媽媽這裡有這樣兩套繪本,分別是《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和《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還能培養孩子的好品質,是寶寶的非常棒的啟蒙老師。

家裡有個“打人娃”?是寶寶的“模仿”在作祟,你家寶寶是這樣嗎

購書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