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左云四日游(四)圆堡子之谜 谁修建的?我认为是契丹


离开尖口山,我们来到位于马道头乡的圆堡子。恰如其名,这是一座圆形土堡,周长约500米,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堡墙高约4米、底宽约15米,现在堡内还有居民三十余户。 圆形土堡并不少见,少见的是这座圆堡很有可能为辽代建筑遗迹。现在能看到的辽代建筑遗迹多为寺庙、佛塔,比如:应县木塔、灵丘觉山寺、天津独乐寺等等,但保存相对完整的城池、古堡却是难得一见。

圆堡子建于哪年,谁也说不清,更没有文字记载。那为什么说它是辽代建筑、契丹古堡呢?首先便可推断出,圆堡子是明代以前的建筑。 明朝是中原王朝,在开阔地带修建圆形土堡,这不符合中原习惯,而清代对草原部落控制得力,无论军还是民,都没必要在这建四米高的堡垒。所以,既没有地形限制,也不符合中原习惯,更没有文字记录,这只能说明圆堡子是明代以前的塞外民族所建。

明代以前、塞外民族,按照这个思路,首先就可以排除战国以及秦汉隋唐。因为战国时期这里叫武州塞,属赵国疆域;秦汉时期的长城在阴山一线,包括现在的呼和浩特都属中原范围;隋唐时期不但沿承了秦汉防线,还大有开拓。 所以,历史上大同一带,不属中原王朝管辖的时期,就只有三国到南北朝,还有辽、金和蒙元。


从三国开始,大同一带就被鲜卑部落占据,直到隋统一天下之后才回归中原。鲜卑族非常仰慕汉文化,没进中原之前就一直在仿效中原规制和礼仪,他们的帐篷更是由圆形变成了方形,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陶制方形帐篷足以说明这点。因此,鲜卑人不会在他们的都城平城附近修建圆形土堡。 金和蒙元就更不可能了,强大的军事机动能力让他们有恃无恐,完全没必要在这建个小堡。但对于辽国来说就不一样了,这里的意义可谓重大。

宋辽对峙、互有攻守,谁也奈何不了谁,为了增强国力但又怕被汉化,辽国采取了“耕牧并举”的双轨制策略。北方依旧游牧,保持彪悍,由北院大王管理;南部的长城附近以农耕为主,是辽国重要的产粮区,由南院大王负责。 当时的云州一带处于宋、辽、西夏三国交界处,宋人未必会来袭扰,西夏就不好说了,所以建一座堡垒很有必要。高四米的土堡虽说抵挡不住大部队,但对付一些假扮土匪的西夏人却是没问题的。

建堡垒好办,建成什么样子呢?契丹人不想被汉化,又离不开定居耕种,这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了圆堡诞生,距此不远的辽代穹庐墓,也从旁佐证了契丹人曾经长期在这里生活过。那两万平米的圆堡也驻不了多少军队,更不像是羊马圈,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在我看来,圆堡子只是一座民堡,在辽国双轨制度下,主要作用是管理租税,可以称它为:区域管理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