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成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建造的位置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100多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而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它给人的感觉像是粘贴在悬崖上似的,从远处抬头望上去,看见的是层层叠叠的殿阁,只有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撑住。
而悬空寺顶端那大片的赭黄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倾斜,马上就要塌下来似的。于是有不少人用建在绝壁上的“危楼”来描述悬空寺,那么这座绝壁上的危楼又是怎么建造的呢?它又为什么要建造在悬崖绝壁上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它历经千年仍旧保存得如此完好呢?
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距地面高约50米,石崖顶峰凸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这些木柱其实是没有的,只是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这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悬空寺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岩石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样子,然后插入飞梁,使其与直角梯形锐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再者,悬空寺飞梁所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而成的,据说用桐油浸过,不怕白蚁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悬空寺千年不倒也并非奇迹,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有专家认为悬空寺之所以能够建在悬崖上,主要是由“铁扁担”把楼阁横空架起。专家们介绍说,从三官殿后面的石窟侧身探头向外仰望,会发现凌空的栈道只有数条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横木又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
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这正是古代修筑栈道的方法,悬空寺就是用类似修筑栈道的方法修建的,把阁楼的底座铺设在许多“铁扁担”上。
也有专家指出悬空寺之所以能够悬空,除了借助“铁扁担”之力以外,立木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立木,每一根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
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
还有专家认为悬空寺全寺40间殿阁,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也就是在山崖上先开凿好窟窿,将粗大的飞梁插到这些窟窿里,这插到山里的一大半支撑着楼体,露在外面的一小半便是楼阁的“基石”。这样,看上去像是空中楼阁平地而起,实际上楼阁的重心在山体。
另外也有专家认为悬空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在寺院北端的最高层,有座三教殿,我国佛、道、儒三大教派的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端坐一殿。
自古以来,各教派为赢得百姓崇信,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故天下寺殿多是分立,而悬空寺却将三教融入一殿,实为罕见。
而悬空寺内佛、道、儒三教兼有,历代朝野臣民对其都倍加爱护,这也是其完好无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悬空寺除一进寺门有一条长不及10米,宽不到3米的长方寺院可容数十人外,其余楼台殿阁尽由狭窄廊道和悬梯相连,游人只能鱼贯缓行,不会造成拥挤现象,这就大大减轻了游人对廊道和悬梯的压力。
那么悬空寺又为什么要建造在悬崖绝壁上呢?又是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呢?人们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说以前这里暴雨成灾,只好把寺建在悬崖上,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是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
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也有人说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而且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当时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祟,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建了寺院。
另外,也有人指出这里的山势好像一口挂起来的锅一样,中间凹了进去,而悬空寺恰好就建在锅底。这种有利的位置,不仅使得塞外凛冽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而且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挡烈日的作用;据说,在夏天的时候,悬空寺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日照时间,这也正是悬空寺为什么能够历经千年风吹日晒,仍然牢牢地紧贴在峭壁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远望悬空寺,其凌空欲飞,似雏燕展翅;近观,如雕似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飞阁丹崖上,白云凡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滑云中”。古代诗人用这样优美的诗句赞美悬空寺,并非夸张。
悬空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人,那一个个至今尚未被世人解答的谜也给悬空寺增加了几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