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2008年9月,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百年奥运,首次来华”的喜悦中时,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发布,把人们从欢乐的情绪里,拉回到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中。

根据新华社当年的报道称,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肾结石病症的婴儿,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

在同年的9月,陕西、宁夏、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全国多个省份都出现了类似的案例,两天之后,三鹿集团承认,8月份就已经发现了奶粉中的问题。而这次恶劣事件,给数以万计的家庭带来了灾难。

这件事距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三鹿事件”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仍然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回荡,特别是当我们提起“奶粉”两个字的时候,明显还要再多几层戒备。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今天为什么要重新提起这件事呢?原因是我在早上刷新闻时,无意中看到了当年东窗事发时,三鹿对外公关所发表的一些言论,让我感觉非常的不友好。

在我看来,当一家企业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时,任何公关都是徒劳的,甚至是带有“越抹越黑”性质的。

如今,当我们带着分析的视角去回看当年“三鹿事件”的公关,就会发现,三鹿的破产与企业公关之间,存在着很多必然的联系。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1.恶意拖延时间,妄图推卸责任

事实上,在当年的8月份,当三鹿奶粉自检时,就已经发现了产品中存在“三聚氰胺”,但是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三鹿却没有任何召回的动作。

即便是到了9月份,这个事情被告发,媒体和很多医学专家已经指出是“某品牌”的产品有问题时,三鹿仍然“稳坐钓鱼台”,没有反应,没有公开面对媒体。

等到事态一度恶化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时,一拖再拖的三鹿终于“跳”了出来,但是他们坚决表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产品与病患有直接的联系。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然而仅仅过了三天的时间,三鹿集团就亲口承认了产品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表示会将有问题的产品召回。

但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时隔这么久,三鹿首度发声却是这样一番令人作呕的说辞,人们对于它的信任早已荡然无存,假如当年三鹿早点做出反应,尽快的给出答复,并坚决的负责到底,或许它还能够逃过这一劫。


2.企图掩盖事实真相,但聪明反被聪明误

按理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受人们监督的成本也就更低,出现问题的三鹿,并没有选择立即展开调查,还原事件真相,相反,他们还“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再的掩盖事实。

他们选择了一家广告公司,通过与百度合作,拿到新闻话语权,搜集与“肾结石”有关的负面新闻,同时快速删除一些网站的报道。

秉承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原则

,三鹿拒绝主动承认错误,以及妥善的事后处理,相反,还想利用公关的便利,用掩盖事实的方式进行危机处理,实在是有失自己民族企业的形象。

如果当时的三鹿能够尊重事实,不管人们的怀疑是真是假,立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验,并把事实真相公之于众,至少还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个负责任的形象,然而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三鹿”这个品牌,算是彻彻底底的背上了骂名。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3.转移公众视线,寻找替罪羊

如果说上述的公关行为已经可以让三鹿倒下的话,那么转移公众视线、寻找替罪羊的做法,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在公开承认错误之前,三鹿出示了一份材料,材料中称,三聚氰胺是由不法奶农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向牛奶中下了“毒手”,并不是三鹿集团自己人所为。

但是规模如此大的一家企业,说出这样的话,让质检部门情何以堪呢?

从整个三鹿的对外公关来看,他们把公关当成了无所不能的“关公”,在各种没有商业伦理的行为里,我们甚至看不出一丁点对于生命的敬畏,还有自己想要负责任的态度。

当企业在面对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时,没有勇敢的去承担责任,减轻消费者的痛苦,反而还一味的推卸责任,掩盖事实真相,缺乏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表现,让52年的三鹿品牌,最终付之一炬。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在我看来,真正的企业公关从来都不是利用手段、利用资源,抹去一切对于自己不利的影响,商家在做,消费者在看,不能坚守“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所有的公关行为都会让企业显得幼稚、无良。

换句话说,最强而有力的公关,是企业自身对于消费者负责任的行为,而不是把消费者当傻子,妄图用言论和各种小手段,把他们从事实真相中“骗”出来。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同样是在乳制品市场遭受巨大冲击的2008年,蒙牛的做法就显得很“光明磊落”,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品牌应该有的样子:

I. 真诚道歉,负责到底。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在发现自家产品有问题时,发表万字长文,并郑重表示,“处理不好问题就引咎辞职”,详细的说明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今后的补救措施,充分体现了企业真诚负责的态度。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II. 及时承认,火速召回

当央视爆出检测结果时,盟集团第一时间发布道歉声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迅速表态称,大企业要负更大的责任。

蒙牛在第一时间,几乎召回了全部的问题产品,从这种行为上我们能够看出,这家企业有能力解决问题,有信心坚决对消费者负责到底。

III. 全面检查,双倍赔偿

将产品召回后,蒙牛加大了质检力度,对于原奶的品质把控更加严格,与此同时,邀请社会各界共同检测,并派专人监管奶源,对于受到伤害的消费者,给予两倍的赔偿,这些都是蒙牛的自发行为。

不仅仅是蒙牛,更早些年的“康泰克”、“泰诺”等药品也曾接连发生重大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看到的却是企业选择了真诚面对媒体,坦然承认错误,积极对后果负责。

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在当年的三鹿身上,我们完全看不到。

任何企业都会出事,没有一家企业敢说自己永远不会有问题,企业危机公关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问题消失,而是在问题出现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挽回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但显然,多数时候我们都把公关看的太神话了,以至于忘记了公关的真实目的。

一个事件,恐惧十年:当年的毒奶粉想耍小聪明,却把自己推向破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