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會挺過寒冬嗎?

根本不可能挺過去.

大家都低估了這次寒冬的強度和時間長度.

就像吃雞遊戲, 毒圈只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快.

所以之後全是寒冬, 沒有春天和夏天, 直到最後小米被淘汰, 整個行業只剩下三四家的時候天氣才會回暖.

當之前大家問小米如何才能重回第一的時候, 我說小米不應該考慮重回昔日輝煌, 而是應該考慮生存問題.現在大家終於開始問小米的生存問題了.

北京周口店發現的70萬年前的北京人, 大概在8萬年前左右因為氣候原因, 無法度過寒冬而集體滅絕了. 小米也一樣.

為什麼說小米同樣無法度過這次寒冬, 那就先要了解一下這次的寒冬製造者(winter maker)華為,以史為鑑.

華為最開始也沒有核心技術, 走貿易路線倒賣交換機. 後來砸鍋賣鐵自己研發, 並經過多年沉澱在通信設備領域走入世界前列, 然後發起了吃雞遊戲, 開始縮圈了, 這之後整個領域進入了寒冬:

2006年, 美國設備商朗訊, 由電話的發明者貝爾建立, 並從AT&T獨立出來, 擁有貝爾實驗室, 轟然倒下了, 與法國的阿爾卡特合併.

2006年, 德國設備商, 西門子旗下的西門子通信倒下, 與諾基亞的通信設備部門合併, 成立諾基亞西門子通信.

2006年, 英國的馬可尼, 無線電之父的公司, 因財務壓力, 主業務被愛立信收購.

2009年, 成立於1874年的加拿大北電網絡倒下, 申請破產保護, 最終被愛立信收購.

2011年, 無線通信的王者, 大哥大的發明者, 美軍二戰無線通信設備的提供者摩托羅拉通信設備部門倒下, 賣給諾基亞西門子.

2012年, 華為超過通信老大愛立信, 成為世界第一通信設備製造商.

2016年, 阿爾卡特朗訊倒下, 併入諾基亞.

2016年, 華為市場份額超過通信行業其他所有廠商(諾基亞,愛立信,中興)之和.

2006~2016年期間, 高通的通信設備部門倒下, 賣給了中興, 日本的通信設備商集體滅絕, 北美市場因政治原因對中興華為關閉, 形成愛立信和諾基亞雙寡頭壟斷, 有巨大的利潤. 世界主流通信設備商只剩下中興,華為,愛立信,諾基亞四家.

2016~現在: 5G技術拉開競爭對手更大差距, 進入無人區, 開始和大學合作, 培養國家的基礎理論領域的人才, 比如數學,物理學,人工智能,通信等領域.

2018: 任正非表示, 我們需要發展慢一點, 等一下競爭對手. 縮圈結束.

同樣的模式來到手機, 背靠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優勢, 堅持走研發和差異化路線, 基帶, SoC, 相機鏡頭, 相機感光器, 相機和圖像算法, AI和機器視覺算法, 方舟編譯器, GPU Turbo技術, 操作系統等要麼獨立研發, 要麼合作研發, 並扶植供應鏈企業比如京東方發展屏幕技術.

走到世界最前列, 進入無人區, 必須要自己製造輪子和工具了,扶植生態鏈,並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差異化獲取足夠利潤.

有了足夠的差異化和邊際成本優勢之後就可以縮圈了, (餘大嘴也表示之後要把足夠多的技術轉移給低端榮耀系列).

首先淘汰沒有資金和技術實力的公司比如錘子美圖和魅族.

然後淘汰沒有技術實力走性價比路線的小米. (更高性價比 + 足夠的差異化 淘汰 一般性價比 + 沒有差異化)

最後全球將剩下主要的三到四家. 其中三家是華為蘋果三星.

研發和差異化能帶來足夠的利潤, 投入下一代的研發和差異化路線上來, 形成更大的護城河, 同時可以進行技術和利潤補貼低端產品, 形成巨大的性價比, 淘汰一切走性價比路線的廠商.

小米現在即使醒悟過來, 走研發和差異化路線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走性價比路線的產品沒有足夠的利潤來投入研發. 以前行業好的時候還可以, 現在根本沒有機會了.

但是雷不群依然沒有醒悟, 還是走性價比路線, 比如"造車為什麼要造發動機"(我就是不走研發路線), "華為不懂研發, 研發不是投入越高越好"(我有錢投入營銷也不投入研發), "小米要做價格厚道感動人心的手機"(價格戰我最熟悉), "小米是互聯網企業, 硬件不賺錢"(ADUI?), "小米是新零售"(雜貨鋪)等. 就這種思想和認識, 簡直就差了好幾代, 不倒閉簡直就沒有天理了.

投機取巧走性價比路線, 處處都是紅海, 走硬核技術硬剛路線, 處處都是藍海.

最後,發個小米公司朋友發的照片,小米上海大樓。

小米會挺過寒冬嗎?

小米會挺過寒冬嗎?

小米會挺過寒冬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