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到最深處會怎樣?——讀《呼蘭河傳》

絕望到最深處會怎樣?——讀《呼蘭河傳》

一座平淡無奇的小城,住著平淡無奇的人,發生著平淡無奇的事情。奇怪的是,讀完這本平淡無奇的書,你卻感覺內心波濤洶湧,五味雜陳。

這就是語言的魅力。真正打動人的從來都是細節。

《呼蘭河傳》寫的是一種回憶。有些許燦爛美好,而其他的往事,就如同那座逼仄的小城和那座荒涼的院子,由一群麻木的人,沒有靈魂的牲畜,瘋長的蒿草和總與死亡擦身的烏鴉組成。

在這本書裡,我讀到了兩個詞,一個是麻木,一個是荒涼

生活在這裡的人,“生,老,病,死,都沒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生長,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這裡的人也不是沒有同情心的。例如團圓媳婦(童養媳)被折磨死之前,許多人都想出主意救她。“人哪能夠見死不救呢?於是凡又善心的人都幫忙來。”

“東家說,看個香火,西家說吃個偏方。偏方、野藥、大神、趕鬼、看香、扶乩。樣樣都已經試過。錢也不知花了多少,但是都不怎樣見效。”

最後跳大神的來了,出了個神招,只要三樣東西:大缸、開水、公雞。比起之前的偏方、邪令,這個辦法是最經濟實惠的。

結果,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最後,終於把人折騰死了。那姑娘享年12歲。

比起之前死得太輕鬆的牲畜和人,團圓媳婦的粉絲最多,因為她死得足夠慘。

這小城裡也不全是貧苦的人,也有一些紳士。但他們也免不了俗,也喜歡湊熱鬧。只不過,即便看人要掉進泥坑子裡快要淹死了,他們也絕不會伸出手來,因為他們穿著長袍短褂的,非常清潔,他的手也是很潔淨的。

他們的手雖然從未染血,他們都貪生怕死、膽小怕事,但他們卻都是可怕的殺人狂魔。只是他名自己不知道。

絕望到最深處會怎樣?——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一部能讓讀者受內傷的書。

從蕭紅揭開一個北方小城的面紗開始,她的講述就開始在平穩的敘述中,蘊藏著越來越濃郁卻不易被讀者察覺的情緒。我覺得這部波瀾不驚的小說裡藏著一部宏大的交響樂。為了講清楚這種感受,我不得不說一說小說的結構佈局。

(以下內容會有一些劇透,介意者慎讀)

小說開篇,講述的是呼蘭河這座北方小城的宏觀佈局。

第二章,看似是在敘述北方小城人民的生活和民俗,但蕭紅並非簡單地介紹地域民俗。她選取了幾個極有代表性的場景來講述,分別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

為何要選取這四個場景來描寫?因為“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並非為人而做的。至於人去看戲,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一絲。跳大神有鬼,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他頂著個燈去脫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祭鬼。”

乍一看,蕭紅所描寫的是落後的小城裡面住著一群封建迷信的人。其實不然,她真正想表達的是當時人們精神的空虛。

有以下文字為證:

(描寫跳大神的)

若是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起來彷徨。

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裡訴說著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迴響著他幸福的短暫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著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難捨。

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

(描寫看河燈的)

可是當著河燈,從上流的遠處流來,人們是從心歡喜的,等流過了自己,也還沒有什麼,唯獨到了最後,那河燈流到了極遠的下流去的時候,使看河燈的人們,內心裡無由的來了空虛。

在第二章即將結束的時候,在

全書中的一個重要的意象——烏鴉,首次登場了:“烏鴉一飛過,這一天才真正的過去了。”

這句話意味深長,我們先埋下伏筆不解釋,先往後看。

絕望到最深處會怎樣?——讀《呼蘭河傳》

下面的第三章,是真正讓我愛上這部小說的部分。這一章開始,來了一個巨大的轉折。

作者將筆觸從呼蘭河整座小城的起筆開始,慢慢往回收,到第三章就已經從小城的街巷,寫到了自家的後院。與此同時,前文大環境、大社會的麻木與空虛之感戛然而止,

蕭紅生命中短暫的最燦爛的時光躍然紙上。

“我”和祖父之間的每一個小故事,讀來都覺得是溫暖的、快樂的、幸福的。“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麼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麼。何況又有後花園!”

絕望到最深處會怎樣?——讀《呼蘭河傳》

但是好景不長,在祖母去世之後,小說的語言漸漸恢復了冷漠的色調。

祖母死後,蕭紅有一個看似很不經意的細節描寫,就是“我和祖父學詩”。

首先寫到的詩,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蕭紅在她生命的最後時期,也就是創作這部小說時期的心境。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家看看,但直到去世,她也沒能回去。(《呼蘭河傳》發表於1940年12月,蕭紅於1942年1月去世)

這首詩與整部小說並沒有太多的關聯性。但是,從第三章開始,多次出現的《春曉》這首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四句,皆有隱藏的含義,是對後文的一個極大的暗示。

《春曉》原本描寫了一副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但在《呼蘭河傳》中,這首詩卻給人一種不祥之感。這個細節,我在讀第一遍的時候,只是隱約有這種感覺,但是在重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發現了其中的秘密。

前兩句的重點落在“鳥”字身上。此鳥暗指烏鴉。

小說中每一次烏鴉的出現,都暗示著一個悲慘的事情即將發生(東北人普遍認為烏鴉是不祥之兆)。

在第四章的最後一部分裡,烏鴉和《春曉》這首詩同時出現了:

天一發白,烏鴉群就來了。(此處不是一隻烏鴉,而是烏鴉群)

我睡在祖父旁邊,祖父一醒,我就讓祖父唸詩,祖父就唸: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覺不知不覺的就睡醒了,醒了一聽,處處有鳥叫著,回想昨夜的風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唸完詩,祖父還不忘了解釋一遍。這是蕭紅給讀者的一個特殊的提醒:接下來要發生大事了!

果不其然,第五章,團圓媳婦就登場了。她的悲慘命運,早已在此埋下了伏筆。

這種命運的悲涼,用任何語言來描述都是蒼白的,唯有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讓我聽到了蕭紅的一聲嘆息。

絕望到最深處會怎樣?——讀《呼蘭河傳》

有才華的作家,從來不把情緒直白地告訴讀者,他們渴望通過作品尋找知音。

全書的高潮,我認為就是第四章。

作者連續在

第四章章中的五個小節中的開頭,連續用了五次“荒涼”一詞。把“荒涼”之感寫到了極致!她分別這樣寫的:

第一小節第一句話:“颳風和下雨,這院子是很荒涼的了。這是晴天,多大的太陽照在上空,這院子也一樣是荒涼的。”

這一部分她寫了幾個意象:一堆朽木、亂柴火、舊磚頭、沙泥土,打碎了的大缸,腐朽了的豬槽子,生鏽的鐵犁頭。

她為什麼寫這些?只是為了表達荒涼之感嗎?當然不是!她是為了用這些最俗的東西與生活在這個院子裡的人進行對比。

她是這樣寫的:

我家裡的東西都是成對的,成雙的。沒有單個的。

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伴著。有破罈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就像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缸子裡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面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

到這裡就結束了,說好的對比呢?怎麼沒寫人?

她沒必要寫。想還想不出來嗎?

第二小節第一句話:“我家是荒涼的。”

這一節講述的是家裡的房子,以及房子裡分別住著什麼樣的人:養豬的、開粉房的(賣粉條)、趕車的。

第三小節第一句話:“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

這一節,寫的是“我”家院子裡住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也有一絲樂趣,比如唱秦腔,拉胡琴。但是,他們真正的命運卻是這樣的:

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甚至於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了。

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裡,可是他們實實在在的趕得到寒涼就在他們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

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

逆來的,順受了。

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第四小節第一句話:“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

團圓媳婦一家奇葩登場了(她自己也即將登場),也就是趕車的那一家,他們最喜歡的事兒,就是請人跳大神。

第五小節第一句話:“我家是荒涼的。”

這一段,就回到了上面講述的烏鴉的首次登場。

這一章的結束,呼蘭河這座小城,引起一時轟動的事情就要發生了。但是,在本章的結尾,蕭紅卻寫的極其平靜的畫面:

街上雖然熱鬧起來了,而我家裡則仍是靜悄悄的。

滿院子蒿草,草裡面叫著蟲子。破東西東一件西一件的扔著。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蓼花,所以引來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

暴風雨來臨之前,都是如此詭異的平靜吧?!

絕望到最深處會怎樣?——讀《呼蘭河傳》

在接下來的三章裡,蕭紅分別寫了幾個人。分別是: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

一個是敢於反抗的12歲少女,結果,那個時代渴望自由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一個是被封建思想麻痺的長工,他只是一具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他的一輩子,“破罐子破摔”,他最害怕的不是別人的挖苦和嘲笑,而是“絕後”兩個字。

最後一個,馮歪嘴子這個人物的塑造,在本書中的意義非常。

在描寫馮歪嘴子的時候,烏鴉又一次出現了:

七月一過去,八月烏鴉就來了。

其實烏鴉七月裡已經來了,不過沒有八月那樣多就是了。

馮歪嘴子的女人產後死了。

這個他社會中最低賤的人,是全書中唯一一個敢於追求自由戀愛的人。只是,現實沒有讓他的愛情圓滿。妻子死後,他不但沒有絕望,而是看到了希望——他妻子死前生下了第二個孩子。

好像他或者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似的,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經洞穿了他。因為他看到了他的兩個孩子,他反而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這份能力沒有,他看看別人也都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

於他照常的活在世界上,他照常的負著他那份責任。

在這個裝滿行屍走肉的封建落後小城裡,一個最低賤的小人物竟然成了未來的希望。蕭紅的描寫是清淡的,但文字背後的力量巨大!所有人都希望馮歪嘴子家破人亡,所有人都想看他的笑話,都想看看他那個沒有媽的新出生的兒子慘死……但是,蕭紅偏偏不讓他們得逞。反而寫到:

大的孩子會拉著小驢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給他東西吃,他會伸手來拿。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

微微的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是啊,無論世態多麼炎涼,孩子是看不到也看不懂的。而且,他們是希望:生命的希望、社會的希望、未來的希望。應該也是以蕭紅為代表的普遍大眾所期待和嚮往的理想社會的希望。

《呼蘭河傳》是一部悲涼之書,亦是一部希望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