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平淡无奇的小城,住着平淡无奇的人,发生着平淡无奇的事情。奇怪的是,读完这本平淡无奇的书,你却感觉内心波涛汹涌,五味杂陈。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真正打动人的从来都是细节。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种回忆。有些许灿烂美好,而其他的往事,就如同那座逼仄的小城和那座荒凉的院子,由一群麻木的人,没有灵魂的牲畜,疯长的蒿草和总与死亡擦身的乌鸦组成。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两个词,一个是麻木,一个是荒凉。
生活在这里的人,“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生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这里的人也不是没有同情心的。例如团圆媳妇(童养媳)被折磨死之前,许多人都想出主意救她。“人哪能够见死不救呢?于是凡又善心的人都帮忙来。”
“东家说,看个香火,西家说吃个偏方。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乩。样样都已经试过。钱也不知花了多少,但是都不怎样见效。”
最后跳大神的来了,出了个神招,只要三样东西:大缸、开水、公鸡。比起之前的偏方、邪令,这个办法是最经济实惠的。
结果,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最后,终于把人折腾死了。那姑娘享年12岁。
比起之前死得太轻松的牲畜和人,团圆媳妇的粉丝最多,因为她死得足够惨。
这小城里也不全是贫苦的人,也有一些绅士。但他们也免不了俗,也喜欢凑热闹。只不过,即便看人要掉进泥坑子里快要淹死了,他们也绝不会伸出手来,因为他们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
他们的手虽然从未染血,他们都贪生怕死、胆小怕事,但他们却都是可怕的杀人狂魔。只是他名自己不知道。
《呼兰河传》是一部能让读者受内伤的书。
从萧红揭开一个北方小城的面纱开始,她的讲述就开始在平稳的叙述中,蕴藏着越来越浓郁却不易被读者察觉的情绪。我觉得这部波澜不惊的小说里藏着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为了讲清楚这种感受,我不得不说一说小说的结构布局。
(以下内容会有一些剧透,介意者慎读)
小说开篇,讲述的是呼兰河这座北方小城的宏观布局。
第二章,看似是在叙述北方小城人民的生活和民俗,但萧红并非简单地介绍地域民俗。她选取了几个极有代表性的场景来讲述,分别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
为何要选取这四个场景来描写?因为“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一丝。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祭鬼。”
乍一看,萧红所描写的是落后的小城里面住着一群封建迷信的人。其实不然,她真正想表达的是当时人们精神的空虚。
有以下文字为证:
(描写跳大神的)
若是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响着他幸福的短暂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描写看河灯的)
可是当着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从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
在第二章即将结束的时候,在
全书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乌鸦,首次登场了:“乌鸦一飞过,这一天才真正的过去了。”这句话意味深长,我们先埋下伏笔不解释,先往后看。
下面的第三章,是真正让我爱上这部小说的部分。这一章开始,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作者将笔触从呼兰河整座小城的起笔开始,慢慢往回收,到第三章就已经从小城的街巷,写到了自家的后院。与此同时,前文大环境、大社会的麻木与空虚之感戛然而止,
萧红生命中短暂的最灿烂的时光跃然纸上。“我”和祖父之间的每一个小故事,读来都觉得是温暖的、快乐的、幸福的。“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但是好景不长,在祖母去世之后,小说的语言渐渐恢复了冷漠的色调。
祖母死后,萧红有一个看似很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就是“我和祖父学诗”。首先写到的诗,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萧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期,也就是创作这部小说时期的心境。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但直到去世,她也没能回去。(《呼兰河传》发表于1940年12月,萧红于1942年1月去世)
这首诗与整部小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性。但是,从第三章开始,多次出现的《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皆有隐藏的含义,是对后文的一个极大的暗示。
《春晓》原本描写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但在《呼兰河传》中,这首诗却给人一种不祥之感。这个细节,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只是隐约有这种感觉,但是在重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前两句的重点落在“鸟”字身上。此鸟暗指乌鸦。 小说中每一次乌鸦的出现,都暗示着一个悲惨的事情即将发生(东北人普遍认为乌鸦是不祥之兆)。
在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乌鸦和《春晓》这首诗同时出现了:
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此处不是一只乌鸦,而是乌鸦群)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的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念完诗,祖父还不忘了解释一遍。这是萧红给读者的一个特殊的提醒:接下来要发生大事了!
果不其然,第五章,团圆媳妇就登场了。她的悲惨命运,早已在此埋下了伏笔。
这种命运的悲凉,用任何语言来描述都是苍白的,唯有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我听到了萧红的一声叹息。
有才华的作家,从来不把情绪直白地告诉读者,他们渴望通过作品寻找知音。
全书的高潮,我认为就是第四章。
作者连续在
第四章章中的五个小节中的开头,连续用了五次“荒凉”一词。把“荒凉”之感写到了极致!她分别这样写的:第一小节第一句话:“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这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一样是荒凉的。”
这一部分她写了几个意象:一堆朽木、乱柴火、旧砖头、沙泥土,打碎了的大缸,腐朽了的猪槽子,生锈的铁犁头。
她为什么写这些?只是为了表达荒凉之感吗?当然不是!她是为了用这些最俗的东西与生活在这个院子里的人进行对比。
她是这样写的:
我家里的东西都是成对的,成双的。没有单个的。
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伴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就像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缸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
到这里就结束了,说好的对比呢?怎么没写人?
她没必要写。想还想不出来吗?
第二小节第一句话:“我家是荒凉的。”
这一节讲述的是家里的房子,以及房子里分别住着什么样的人:养猪的、开粉房的(卖粉条)、赶车的。
第三小节第一句话:“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这一节,写的是“我”家院子里住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也有一丝乐趣,比如唱秦腔,拉胡琴。但是,他们真正的命运却是这样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赶得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第四小节第一句话:“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团圆媳妇一家奇葩登场了(她自己也即将登场),也就是赶车的那一家,他们最喜欢的事儿,就是请人跳大神。
第五小节第一句话:“我家是荒凉的。”
这一段,就回到了上面讲述的乌鸦的首次登场。
这一章的结束,呼兰河这座小城,引起一时轰动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但是,在本章的结尾,萧红却写的极其平静的画面: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件的扔着。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暴风雨来临之前,都是如此诡异的平静吧?!
在接下来的三章里,萧红分别写了几个人。分别是: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一个是敢于反抗的12岁少女,结果,那个时代渴望自由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一个是被封建思想麻痹的长工,他只是一具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他的一辈子,“破罐子破摔”,他最害怕的不是别人的挖苦和嘲笑,而是“绝后”两个字。
最后一个,冯歪嘴子这个人物的塑造,在本书中的意义非常。
在描写冯歪嘴子的时候,乌鸦又一次出现了:
七月一过去,八月乌鸦就来了。
其实乌鸦七月里已经来了,不过没有八月那样多就是了。
冯歪嘴子的女人产后死了。
这个他社会中最低贱的人,是全书中唯一一个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只是,现实没有让他的爱情圆满。妻子死后,他不但没有绝望,而是看到了希望——他妻子死前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好像他或者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他照常的活在世界上,他照常的负着他那份责任。
在这个装满行尸走肉的封建落后小城里,一个最低贱的小人物竟然成了未来的希望。萧红的描写是清淡的,但文字背后的力量巨大!所有人都希望冯歪嘴子家破人亡,所有人都想看他的笑话,都想看看他那个没有妈的新出生的儿子惨死……但是,萧红偏偏不让他们得逞。反而写到: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
微微的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是啊,无论世态多么炎凉,孩子是看不到也看不懂的。而且,他们是希望:生命的希望、社会的希望、未来的希望。应该也是以萧红为代表的普遍大众所期待和向往的理想社会的希望。
《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凉之书,亦是一部希望之书。
閱讀更多 小越圖書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