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一種理想境界,對人類文明的意義是怎樣的?

瑪法蓮


什麼是天人合一!

自己的一點拙見簡單說,所謂的天人合一就是三氣合一,道家的煉丹,佛家的煉舍利,儒家的煉嬰兒,人是個小宇宙,外面是個大宇宙,遇見明師指引,上開百會下開湧泉,中開丹田,元神歸位,吸呼導引開始,走覺正淨,淨正覺之路,不要幾年幾十年,只有那幾步,就上來了,但是要看能合到哪個度上,(有明白的,有糊塗的)真正玄關竅開,玄珠出世明心見性的人真是鳳毛麟角,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古有老子,孔子,釋伽等等,現代也有很多,成功了,老的還是老的,少的還是少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人間正道是滄桑,有德者勝之!

(水到渠成,很快的!真子!)








通化王雪峰


“天人合一”思想裡頭蘊藏著中華文化信仰的奧秘,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管是在儒、在釋還是在道,通通都體現了一種對“大道”的信仰。《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一是萬物的根基,是本,是始。對“道”的信仰是徹底融入中國人的血脈當中的,每個中國人都會論一論“天理良心”,凡事都是要講個“道”的。

對於天人關係,夏商時就有記載和討論。中國人“敬天”、“祭祖”,“天”是一個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歷朝歷代都有繼承和發展。下面我們重點介紹董仲舒和張載。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便是由他提出。漢武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被稱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不時記載有君主施政影響天時、引發災異的記載。董仲舒於是據此提出“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祥災,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天。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還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思想。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就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國哲學、中醫等都認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天人相應,按照現代的解釋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觀整體)和人(小宇宙、微觀個體)是互相感應、互為反應、互為映照的。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世稱橫渠先生,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張載在他的著作《西銘》中提出了“民胞物與”的思想。

“民,吾同胞”是說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應當具有一種同胞般的關係,表達對一種和諧、融洽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美好信念與追求。在儒家“差等之愛”之外發展出一種遍及他人乃至宇宙蒼生的“平等之愛”,體現了樸素的博愛精神和平等觀念。

“物,吾與也”是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朋友關係,表達的是一種視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可貴思想。關於人與物的關係或者是人與宇宙的關係,宋代新儒家提倡“天地萬物一體”的天人合性論,主張人性來源於宇宙的本原。

萬物(當然包括人和自然界)都是一體同源,故而每個人都應該視同類為手足,視自然為朋友。

天人合一,萬法歸宗。萬物有靈,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愛護這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愛護這世間的一切生靈?細微至髮梢,宏大至天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雪魄流光


現代科學在不斷髮展,利用各種方式在探索著星辰大海,就象流浪星球一樣從一個快不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帶著人們到另一個星球。但那群人卻是另一群人似乎與現在活著的人們沒有了關係,若有也只是所謂有基因的一點遺傳而己。考古說人從猿進化而來,那人還會再繼續進化嗎?如進化會成什麼樣子呢?還是以後億萬年不變呢?這是個嚴肅的問題,也有待科學的不斷探究。

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能接觸到很多思想如天人合一,古往今來很多大家在研究繼承延續發揚光大。而我想說的是天人合一是一種修煉的方法,通過與天的融合最後達到與天同壽與日同光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如列子御風飛行,彭祖活八百歲,嶗山道士穿牆過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等都是說的透過修煉可能具有的一些能力,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每個修道者都想透過修煉而羽化昇仙。這些都變成神話和傳說。但說明人從古至今都是希望超能力的。也即是可以進化的。

人們談論著書本上的理論寫著種種的論述,卻一天的坐都沒打過,大周天小周天在人體如何運行都沒感受卻在說著天人合一。所以就變成了文化傳承下來,圖有其名,最後的影響會越來越小,最後消亡,因為再沒有一個實證的人能真正體悟天人合一,或者羽化昇仙了。

天人合一是一種修證的境界,修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空談。真正想達到天人合一的人應該尋師問道,靜心體證,最後讓生命昇華。

希望我們能真正的繼承下來。個人感悟,不喜勿噴。


如夢中影


人天合一,人天感應都是大家追求的一種境界,他不是空性。但對社會有什麼幫助,這個幫助很大了。

一個人想達到人天合一,人天感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到的,凡高樓都有它的基礎,一步一步的來修行方可成功。

自己住在廣東,廣東的水災特別多,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就要借用科技來看天氣,自己觀察天文地理對一下科技播報的準不準?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又錯那個又錯,這個是自然的事,但堅強下來,慢慢慢慢就糾正了。

幾年修行下來的功夫,時間長了,熟了,不要天氣播報,一看這個天空就知道有沒有雨下了,有多大都瞭如指掌。

進一步就是不看天氣報告也不看天空,坐在屋子裡面,也知道快下雨了,這個就是用自己的身體感應整個天氣變化。這樣的修行也是老子《道德經》開示的內容,坐在屋裡,也知道屋外面的變化事情。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些修行者還知道的比較多一些,坐在屋裡也知道外面的大地震。

所以,人天合一的修行對社會貢獻是很大的,但是很少人能做得到,也很少人去修行。

無量天尊





A爆料日日新A


人類誕生後遭遇了無數次劫難,所以古代先賢教導我們要做到天人合一。

做到天人合一的好處無窮,意義非凡。

自古以來也就是極少數人能夠做到第二階段的意法合一。這裡的“法”是指萬事萬物的天道法則。

做到最終的無法無天無我的天人合一,是本宇宙萬事萬物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沒有大聖人的指引和帶領,幾乎不可能完成。

按照現代理論就是人類整體提升的問題!再來一次偉大的提升!人類將達到更高一個層次。這是人類的歸宿。

一直以來,這個目標由於各種原因,難得實現,就成為了人類的理想目標!

世界各大宗教也只有極少數人達到第二階段天人合一的目標。

當下,人類面臨轉型的問題,您提出這個問題也是順應時代。

不過,我也只能簡單回答到這裡!等待……


帝國師尊


我覺得“天人合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生態文明,今天,我們的國家也在積極的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我在網上還看到有學者寫文章論述天人合一與生態文明的關係“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倡導的自然界是人類生命和價值之源,人是自然界生命價值的承擔者的思想與生態文明所強調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相一致。‘天人合一’觀主張讓自然去做自然的事,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是整體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殊的一部分,人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佔有者,而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而且負有保護和尊重自然的責任和使命。由此,我們可以說,生態文明觀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大可找到其足以植根、滋生、豐長的深厚沃土。”

從這段文字我也想到曾經看到人類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出自中國,或許這也和“天人合一”分不開的。

再從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周易·科學·21世紀中國》的作者提出的“天地生人”的理論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對他的影響。作者在論述“天人合一”時指出“中國在這樣的特殊自然條件下,人們總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念。在自然觀、科學觀中,中華文明的特徵是強調事物(包括其規律)是變易為,提出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觀念,強調中、和觀念的重要性,從而歸納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觀念是古人適應複雜多變環境過程中的理論概括。”

作者在第八章《從天地生走向天地生人綜合研究》中說“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大力支持下……在三次全國性會議之間,結合了一些專題,召開了十幾次小型學術會議,出版了有關專著和論文集。”從這看,有很多學者都投入了這項研究。

作者通過這些研究指出“一方面現代人類社會圈在全球系統中越來越多地起著主導地位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人類卻至今還沒有從全球系統結構的變異來確認人地、人際的新關係,也沒有認識到全球問題與人類困境的系統性和結構失調的根源。從系統觀點看,所謂全球問題和人類困境(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態危機、和平與戰爭問題等)就是意味著全球系統的功能失調,其原因是在於結構變異。全球系統是由五元(圈層)組成,即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組成。人類圈是從生物圈中分出來的,這是由於在現代,無論從人類功能的特殊性(智力),或從其對地球表層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強度來看,應把人類圈作為地球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

再從作者提到《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給我的感覺就是有《道德經》的影子。

從這本書看,今天的學者們從生態文明的角度發展“天人合一”的理論,並結合自然科學來理解她,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綜上,天人合一對人類的意義就是建設生態文明,以讓人類和自然和諧的相處。


掛在明堂射古今


天人合一中的“天”是“自然”一詞的同義語。他表達的是人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一種認識,具有哲學意義。即人是自然的產物,那麼自然的一些特性在人的身上應該有所反映。比如自然有陰陽,那麼人也有。自然有五行,人也有。人就是一個縮小版的自然(宇宙),所以我們懂得了自然規律即“道”那麼人也應該遵守這個“道”。人遵守“道”就是“德”,即德就是道在人和人際關係中的反映,道對德具有規定性。不是我們理解的“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合而為一”。所以“天人合一”不是一種境界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天人關係。本問題後面的問題就沒有回答的必要了。


mulin30311368


天人合一,對普通人來說,毫無意義。

什麼叫天人合一?現代人解釋為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協調統一。然而,這僅僅是某些現代人的觀點。

準確表達“天人合一”的,是道家莊子的“人與天一也”。

《莊子,山木》編了個寓言故事,孔子與學生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孔子左手靠著枯樹,右手敲著枯枝,邊敲邊唱,歌聲與敲擊聲卻不合拍。學生顏回偷看了一眼,孔子怕學生不理解,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歌者其誰乎?”

大意,孔子說,顏回呀,不接受天的損害容易,不接受人的利益困難。世上的事兒沒有什麼開始就終的,人與天一也,至於現在唱歌的人將來又是誰呢?

孔子解答了半天,學生還是不明白,問:

“何謂人與天一也?”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所以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大意,學生問,什麼叫人與天一也?孔子回,有人,是因為有天。有天,還是因為有天。人之所以不能有天,本性決定的。聖人死了安然體逝隨天而去以終。

也就是說,一般人別想了,只有聖人死後昇天,天人合一。


趙日金141


天人合一,有三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層,人與天的相互依存性,重點是人對天的依賴性;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天因人而被認識,被豐富,被有意義,人若不存,何言其天哉;人賴天而生存,持續,發展。第二層,天人同構,人作為自然之子,其結構和功能均來源於自然,符合自然規律,盜天之體,執天之行,人是大宇宙中的一個構件,人也是小宇宙。第三層,是行為層面,也就是前一點說到的執天之行,兩個意思,按自然規律辦事,在規律不清楚時,可以模仿自然現象,同時要視自然尤有其體,不可恣意取伐。


牧水1


分兩步解答:

1.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

2.天人合一對人類文明的啟示;

一,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

首先我們聊一下古代的宇宙生成理論。《周易*繫辭》有言:“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兩儀用卦象來表示就是:乾卦和坤卦。易學中以‘乾卦’象天,以“坤卦”象地,而天地交合,化生萬物,其中以人為貴,所以古人稱:人為萬物之靈,這是因為人為天地中和之氣所生,所謂中和之氣,用易學語言表述則是:坎卦和離卦相交而生之物,因為坎卦和離卦是乾坤二卦的精華所在,乾坤二卦是代表天地,天地化生了萬物,而人又是由天地之精華相交(坎卦和離卦)而成,所以人就自然是萬物之精華所在啦。(此處更具體深入的討論則涉及到易學中相關知識,這裡一則限於篇幅,二則限於本人學識,所以就不展開討論了)。以上所述,和“天人合一”有什麼關係呢?相信有些朋友已經明白了:“天人合一”理論其實就是在論述易學中的“乾卦”和“離卦”“坎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天人合一”(包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感應”)的哲學理論基礎其實就是建立在易學之上。所以“天人合一”是古人根據《易經》的哲學理論衍生出的世界觀之一,並非無稽之談,而是有著深刻的哲學基礎,至於對錯與否,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非本文要討論的話題啦。

二,天人合一對人類文明的啟示;

1.人與大自然間深刻的關聯性。

目前科學理論對人與自然聯繫的認知尚末達到天人合一所論述的深層關係,對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相關問題有指導和借鑑意義。

2.拓展人類生命極限。

如果天人合一中的相關理論被證實,那麼會極大拓展現代人類對人體生命極限的認知,進而會開啟一個全新的人類高階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