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政接受重慶日報專訪

周少政接受重庆日报专访

周少政接受重庆日报专访

主持記者 顏安

訪談嘉賓:

涪陵區委書記 周少政

南川區委書記 丁中平

武隆區委書記 黃宗華

周少政接受重庆日报专访

一月二十八日,涪陵區馬武鎮,工人將青菜頭掛上支架。(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龍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最艱鉅的任務是脫貧攻堅。這是一個最大的短板,也是一個標誌性指標。

如何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5月7日,涪陵、南川、武隆三區主要負責人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要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讓貧困群眾實現高質量脫貧和穩定增收,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

嚴把貧困退出關

“如果說精準識別是精準脫貧的重要關口,那麼精準退出就是精準脫貧的最後一道防線,直接影響著脫貧攻堅的成敗。”丁中平說,南川將把精準退出工作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嚴格把握政策標準,做好研判識別工作,確保實現零錯退。

具體做法:一是人手“一把尺子”。把《扶貧手冊》作為工具書,扶貧幹部人手一冊,其中明確貧困戶退出的具體標準和操作流程。同時加強培訓,讓每一名扶貧幹部都熟練掌握“四進、七不進”“一出、三不出”“八步、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等政策標準,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尺。

二是運行一套制度。實行簽字背書制度,各鄉鎮(街道)簽訂承諾書,並由主要領導在貧困戶退出名單上簽字,嚴格實行“誰把關、誰簽字、誰負責”;實行每月一通報制度,每月對數據質量進行排位通報,動態監測、比對分析,及時糾偏糾錯;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在全市率先對貧困村黨組織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察,對連續排位靠後的啟動問責;對因數據質量問題排名靠後的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鄉鎮(街道)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進行約談。

三是構築一道防線。貧困戶退出時,由發改、財政、教育、住建、衛生健康等部門進行大數據比對、聯合審核,確保應退盡退、應扶盡扶,打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礎。

“涪陵也是這樣。”周少政說:“我們除了把握好程序規範關這個前提外,還對貧困戶的退出工作做了一些要求。”

首先是幹部入戶調查時必須做到“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看穩定發展態勢),要戶戶見面、簽字留痕、責任到人;其次,對問題戶的審核判定,在搞好入戶調查基礎上由包村領導、村民代表、村社幹部、駐村工作隊、所在鄉鎮街道業務站所組成研判小組,採取大數據智能化信息比對和相關行業部門聯合認證的方式,進行綜合研判,確保貧困戶識別退出更加精準;第三,在數據和質量方面,涪陵區每年投入財政資金500多萬元,選聘了123名村級扶貧信息員,進村入戶重點圍繞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基礎數據變更完善、社情民意收集等開展工作,確保扶貧信息系統、檔案、實際“三統一”;此外,去年9月,該區還在全市率先開展脫貧穩定性標準排查工作,探索建立畫像式脫貧穩定性標準排查經驗,在2018年度國家脫貧攻堅考核中得到了高度評價。

“武隆雖然已經整體摘帽,但對照高質量脫貧的要求,我們還有許多短板亟待補上。”黃宗華坦言。

如何補齊?黃宗華認為,要鎖定“兩不愁三保障”這個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堅持目標標準,確保脫真貧、真脫貧;要開展全面排查,細化“兩不愁三保障”具體指標,結合對脫貧人口開展“回頭看”,對全區所有脫貧戶、“臨界戶”、未脫貧戶等開展全面排查,逐一建立問題臺賬和任務清單,精準發力解決突出問題;要在持續深化動態監測、強化貧困篩查和返貧預警的基礎上,深入實施《武隆區脫貧攻堅“臨界戶”管理辦法》和幹部幫扶、產業扶持、大病救助、合作醫療、精準防貧保險、小額信貸貼息等“1+6”扶持政策,做到扶貧對象識別、管理、扶持樣樣精準、個個不漏;要以“脫貧成果鞏固提升年”為載體,對已脫貧戶持續實施“1+13”後續扶持政策和教育、醫療、就業等30餘項到人到戶保障政策,全力打好深度貧困鄉村、易地搬遷、特色產業、生態扶貧、兜底保障等“組合拳”,推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同步升級,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讓幹部動起來貧困群眾奔跑起來

貧困群眾是脫貧的主體,其主觀意願對於穩定脫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脫貧攻堅這條道路上,唯有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鬥志和幹勁,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才能徹底讓他們擺脫貧困。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激發內生動力。”黃宗華說,在志智雙扶上,武隆有一些探索。

例如,在思想引領方面,發揮好覆蓋全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作用,常態化開展宣傳宣講,持續推動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脫貧攻堅方針政策入腦入心,並定期開展“脫貧示範戶”“致富帶頭人”等評選活動,提升群眾主動脫貧志氣。

又如,在教育扶貧方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教育資源重點向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確保貧困家庭子女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

此外,培育文明鄉風。健全完善“一元多核”鄉村善治體系,組織村民參與公共事務議事協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深入實施以“孝賢潔序”為主要內容的公序良俗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十抵制十倡導”,狠剎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等陳規陋習,培育塑造向上向善的文明鄉風、和諧民風。

通過這些途徑,提振精氣神、引導新風尚,推動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涪陵區的做法與之類似。“我們認為,典型的積極影響和示範帶動作用是十分明顯的,所以我們在這方面下了功夫。”周少政說,涪陵區大力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成效、脫貧致富先進典型,通過示範引導、道德規範、村規民約等方式,讓貧困群眾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實惠和生活的變化,自覺投身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中去。

同時,探索建立“先幹先得、多幹多得、不幹不得”的正向激勵機制,改變過去簡單給錢給物、送雞送牛羊的做法,除普惠性、保障性政策外,其他扶貧政策措施都與貧困群眾參與掛鉤。“比如說,我們對種植榨菜、中藥材、烤煙等特色產業的貧困群眾每畝補助200元,對養殖家禽、家畜的貧困群眾,符合要求的也有相應補助。”周少政介紹,通過扶持力度的傾斜,幫助一些習慣於“要錢要物、躺倒不幹”的貧困群眾真正站起來了、動起來了。

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對自身的精神狀態有著顯著影響。“我們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著力抓了貧困群眾室內及房前屋後的清潔衛生,讓貧困群眾生活在乾淨整潔的環境之中,從而激發出他們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的健康向上精神風貌。”周少政說,區委、區政府還動員貧困群眾積極參與到全國文明城區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活動中去,從行為習慣、內心深處實現穩定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視察時,勉勵鄉親們要一起奮鬥,努力向前奔跑,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丁中平說,南川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通過思想教育、文化惠民、典型示範、教育脫貧等六大行動,為貧困群眾“精神脫貧”搭建平臺,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思想,用榜樣的力量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志氣。同時,建立“先幹先得、多幹多得、不幹不得”的正向激勵機制,改進財政資金補助方式,除低保兜底發放現金外,其他扶貧措施都要與貧困群眾參與掛鉤,原則上不直接發放錢物,更多采取以獎代補、事後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引導貧困群眾積極投身生產發展中來,對不等不靠,通過自力更生實現穩定脫貧的脫貧戶給予表彰,真正實現既讓幹部動起來,也讓貧困群眾奔跑起來。

加大“造血式”扶貧力度

有了脫貧的志氣,沒有本領可不行。如何授人以漁,加大“造血式”扶貧力度?

“我們將聚焦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社、貧困戶三大要素,通過股份聯結、訂單聯結、勞務聯結等方式,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拓寬多種收益渠道,讓貧困群眾發展的動力更足、後勁更足,脫貧質量更高。”周少政說。

一是發展特色產業。圍繞涪陵榨菜、中藥材等當地特色產業,依託榨菜集團、太極集團等龍頭企業,形成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保護價”等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榨菜產業方面,我們正大力發展青菜頭種植股份合作社、榨菜半成品加工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產業連體、股份連心’,讓20萬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為股東。”

二是探索“三變”改革。該區探索以村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簡稱資管會)為載體,吸引城市資本下鄉,有效盤活農村資源。如大順鄉新興村,採取“資管會+企業+農民閒置宅基地”模式,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自去年8月以來,新興村收儲宅基地19戶3331.15平方米,村集體一次性租賃收入33.93萬元,收儲農戶一次性戶均增收6萬餘元。

三是推動就業。積極打造扶貧示範基地、扶持發展扶貧車間、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全面落實勞動力培訓補貼等就業政策,幫助貧困戶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丁中平說,南川將力爭在每個鄉鎮、街道形成2-3個農業主導產業、每個貧困村發展1-2個特色產業,全區實現有貧困人口的村(社區)全部建立扶貧資金使用利益聯結長效機制,具備和部分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實現增收目標。

“具體而言,我們將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圍繞方竹筍、古樹茶、中藥材和南川米‘3+1’特色產業和糧油、果蔬等傳統優勢產業,到貧困村發展規模化產業基地,讓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受益。對吸納貧困戶就業的經營主體,以項目形式支持加工設備、管理用房、廠房、倉庫等,扶持倉儲物流基地建設。同時,也引導貧困戶立足實際,自主發展一定規模的扶貧產業。”丁中平介紹。

在就業方面,南川正在開展全區貧困勞動力就業狀況及就業需求摸底調查,並以此制定就業創業幫扶整改措施和技能培訓實施方案,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對有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和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優先進行託底安置。

而在財產性收入方面,南川將整合扶貧資金,以及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貧困戶)個人的土地、林地、房屋等資產,實行配股到戶、保底分紅,重點向貧困戶尤其是未脫貧戶、低保戶、殘疾戶以及其他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困難貧困群體傾斜,實現資產收益扶貧對低收入人群的全覆蓋。

“武隆的扶貧任務不輕,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基礎也還不太牢靠,部分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一旦離開扶貧政策就可能因‘斷炊’而返貧。”黃宗華說,武隆將著力在增強群眾“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強化多渠道利益聯結,讓貧困戶有活幹、有崗位、有收入。

近年來,武隆旅遊發展良好,武隆也準備在旅遊扶貧方面大做文章,把美麗風景轉化為脫貧“錢景”。“實施全域旅遊提檔升級三年行動,深耕仙女山、錯位拓展白馬山、以點帶面發展鄉村旅遊,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群眾參與旅遊業發展,提升‘景區景點、旅遊廊道、旅遊集鎮、旅遊企業’等扶貧模式帶動效益,確保‘旅遊做到哪裡,那裡的老百姓就增收致富’。”黃宗華介紹。

黃宗華說,每年數千萬人次的遊客到訪,必將帶來龐大的消費。武隆將狠抓消費扶貧,大力發展高山蔬菜、高山茶葉等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做靚碗碗羊肉、土坎苕粉、羊角豬腰棗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強化產銷對接,增加群眾收入;此外,鼓勵群眾以資金、土地、林地等資產入股或參與生產經營,促進農民變為“股民”、上山變為“上班”,獲得土地流轉費用、股份分紅、務工補助等資產收益和生產經營收入,確保在家門口就能掙到“現錢”,實現穩定脫貧。

周少政接受重庆日报专访

短評》》

脫貧不是為一時摘帽

劉江

貧困群眾脫貧後,又返貧,這種反覆性,說明脫貧根基並不牢固。對貧困區縣來說,摘了“窮帽”,也只是脫貧攻堅征程上的階段性勝利,要實現穩定脫貧,需要建立長效機制,讓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真正有自我發展能力。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有效舉措。這方面大家有共識,但做好並不容易。調研發現,某地發展了4000多畝板栗,由於未形成產業發展機制、嚴重缺乏管護等原因,產量不足、效益不高,老百姓守著“搖錢樹”卻沒有“搖到錢”。產業扶貧質量不高,是各地扶貧工作中的共性問題。

培育長效扶貧產業,重點和難點都在於精準定位。重慶九成以上耕地是丘陵、山地,這導致農產品品種多、規模小,出路就是要在高品質、好價錢上做文章。讓小農戶和大市場有機銜接,就要在“接二連三”上想辦法,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和農村電商作為重頭戲。讓貧困群眾長期持續受益,就要密切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真正參與到產業中,幹得了、幹得起、長受益。

山高路遠是貧困地區的普遍特徵。扶貧產業能否有效打通市場渠道,面臨著現實挑戰。借力消費扶貧,秀山的土雞、石柱的辣椒等食材進入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的供應鏈。這告訴我們,創新扶貧方式,是脫貧攻堅激發活力的關鍵。當然,要讓消費扶貧發揮更大作用,還需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創新機制。只有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通制約消費扶貧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才能推動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融入大市場。

就業是實現脫貧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徑。目前,農村貧困勞動力有待轉移就業,但很多貧困戶因為缺技術、缺經驗,打工的機會不多、收入不高。一技在身,不怕貧困壓頂。推動就業扶貧這趟專列跑得更快,就要把崗位開發、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車廂的輪子聯動起來,切實提高貧困戶脫貧的“戰鬥力”。

脫貧不是為一時摘帽,讓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益,這是脫貧路上的一道必答題。各級政府、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廣大扶貧幹部咬定目標、久久為功,一定能探索出更多務實管用的非常之策。

周少政接受重庆日报专访
周少政接受重庆日报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