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雲堂讀書札記

編者按:言恭達先生以五十餘載筆墨生涯的所思、所為、所識,數十年的功夫成就《抱雲堂藝思錄》。該書出版發行後,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讚譽。

青年學者彭慶陽追隨先生左右數年,翻看於舉手之間,濡染於耳目之際,漸有所思所悟,隨時記錄下自己點點滴滴的感受。倏忽間,有150 多篇在各種媒體上發表,頗受書壇師友同道的好評。而今,在言恭達先生的指導和幫助下,從中選出100 篇讀書札記結集出版。在此陸續刊發,以饗讀者。


抱雲堂讀書札記 || 學書應從篆入

學書應從篆入。傅山雲:“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學篆宜先通六書,熟習篆法,篆法既熟,其他諸體則已鋪好基石。篆參隸勢奇姿可生,隸參篆勢形質高古,諸體通變均有規法。好多自詡善書草篆、草隸或篆隸合一者,大多歸入野道,其因未打好“宅腳”,不懂石鼓為書家第一法則,信手塗鴉,譁眾取寵耳。學篆三步:初學分佈,力戒不均與欹斜,務須守定一家;繼知規矩,力戒太活與滯板,務須博取廣大;終能成熟,力戒狂怪與甜俗,務須脫化出神。學篆必先生而後熟,亦必先熟而後生,由生入熟易,由熟返生難。張懷瓘有云:“大篆者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銛利精微,同乎神化”(《論六體書》)。書篆,裹鋒落筆,絞鋒作勢,提鋒澀行,正側互用,使轉活通,曲直合度。用筆豪放質樸,沉雄綿亙;結字向背開合,體勢奇麗;佈置妥然謹嚴,頗具節奏。透析高婉之氣與深樸之氣。所謂高婉,方圓銛利,雋永氣定;“婉”則氣圓不亂。所謂渾樸,樸質自然,奇姿天趣,“樸”乃大巧也。——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抱雲堂讀書札記 || 學書應從篆入

言先生認為“學書應從篆入”,強調的是學書有法。這個“法”是方法,於學書者而言要以篆籀之氣入其它書體,既可得“古質”又能見“今妍”。 “從篆入”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各書體間筆意的旁通,如草書藉助古文大篆的筆意能增加古樸氣息,避免油滑浮薄;楷書藉助草書筆意能增強靈動秀美之韻,避免刻板呆滯。縱觀中國書法史上那些大家,無不重視篆書的學習: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雲:“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

黃庭堅《跋為王聖予作字》雲:“學書之法乃不然,但觀古人行筆意耳。王右軍初學衛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後見李斯、曹喜篆,蔡邕隸八分,於是楷法妙天下。張長史觀古鐘鼎銘、科斗篆,而草聖不愧右軍父子。”

郝經《敘書》雲:“凡學書須學篆隸,識其筆意,然後為楷,則字畫自高古不凡矣。”

豐坊《書決》雲:“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米元章稱謝安石《中郎帖》、顏魯公《爭座位》書有篆籀氣象,乃其證也。”

傅山《雜記》雲:“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

傅山《霜紅龕集》雲:“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

蔣衡《拙存堂題跋》雲:“學書不法篆隸,直不識字,然後倉頡、夏禹諸書疑多附會,信而可徵,莫如石鼓文。”

李瑞清《跋自臨散氏盤》雲:“書法雖為小道,必從植其本始,學書之從篆入,猶為學之必從經始。”

饒宗頤:“寫字當以篆法植基”。

……

從以上諸家書論中可知,“學書應從篆入”,一是從審美的角度說,書法以質厚、拙樸、自然為尚,從篆入手可探其源知其流,有篆意的則高古邈遠、意蘊豐贍;二是篆書的基本筆法以中鋒為主,筆畫大多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可以說是圓筆之本;三是書法可以說是線條的藝術,而篆書的線條由於中鋒用筆具有很強的質感,可以說寫好篆書就是練好書法的線條,為今後練習其它書體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是由於篆書是古文字,寫篆書必然要學古文字學,這可以瞭解字學及文字的起源,讓書者養成修煉字外功的習慣。“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連“書聖”王羲之都認為要想學好書法就要深入研究篆書和籀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學書應從篆入”理應引起廣大書者的注意和思考。

學書應從篆入,可怎麼“入”呢?言先生給開出了良方:“學篆三步:初學分佈,力戒不均與欹斜,務須守定一家;繼知規矩,力戒太活與滯板,務須博取廣大;終能成熟,力戒狂怪與甜俗,務須脫化出神。”言先生對篆書重視的意義遠不在寫作篆字本身,而是強調學書要溯源於古文大篆,守得住正脈,對篆隸筆法加以活參雅化,熔鑄在不同書體之中,才能構成自我書風的獨特魅力。

抱雲堂讀書札記 || 學書應從篆入

抱雲堂書院

策劃:劉培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