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圖說閔行地名

  • 閔行概覽
  • 街鎮風采
  • 地名掌故

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上海縣政府北橋駐地修繕竣工後(2007年)

2000年9月,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由閔行區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8月起全面修繕,於2007年2月竣工。2014年5月,上海市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市縣分治一波三折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松江府決定劃出華亭縣東北5鄉26保分設在上海縣。翌年(1292年)閏六月,正式宣佈設立上海縣。縣衙設在原上海鎮守衙內(小東門),與上海鎮守總管府、運糧千戶所合署辦公。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1915~1933年上海縣署、縣政府址(南市楊家橋,今蓬萊路)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復以後,當局選定提標右營基地遺址(今蓬萊路171號)建造新樓,改名為“上海市政廳”,俗稱“新衙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4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01次會議決議,鑑於上海在全國的特殊地位和複雜情況,計劃撤銷上海縣,建立上海特別市。7月7日,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所轄區域發生重大變化,將原屬青浦、松江縣的七寶鄉和松江縣莘莊鄉小淶港和竹岡塘以東地區劃入上海特別市,但關於撤銷上海縣的議案,遭到強烈反對。9月,剛上任僅半年的上海縣縣長邵樹華被調離,由江家瑂(江西婺源人)接任。然而,反對撤銷上海縣的呼聲並沒有平息,爭執持續發酵,議案無法實施。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上海縣和上海特別市圖(1928年)

民國十七年(1928年)2月,上海縣閔行等12鄉董事對市府工務、公用等局的諮詢、有關調查各事公函,以閔行等鄉不在市政府管轄之下為由,不予答覆。並以“區域範圍未定,政治龐雜堪虞”為由,聯名具呈上海縣府,“請明白宣佈”。3月25日,國民政府組織審查委員會討論上海和南京兩特別市政府的權限和管轄區域等問題。5月11日,上海特別市政府派員到達上海縣政府準備接收,縣府拒絕奉行省令,不作移交,接收未果。5月17日,上海、寶山兩縣行政聯席會議向江蘇省政府正式表明不願劃入特別市內的態度和理由。國民政府內政部卻不予採納,於6月14日派員來滬,組建有省、市代表參加的接收市鄉籌備委員會。23日,籌備委員會召集會議,作出有關劃界、公安、建設、稅收等12項決議,並確定7月1日為市、縣交接日。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政府再次派出7名代表趕到上海縣政府辦理交接手續。上海縣政府仍然堅持己見,未奉省令,也未能達成協議。隨即,縣、市兩府分別致電江蘇省政府,請告知辦法。7月3日,上海縣政府奉江蘇省民政、財政兩廳訓令,只得先將部分同意劃入上海特別市區域的地方行政、財政、教育各職權造冊。7月9日,上海市政府派員到上海縣政府辦理交接手續,實施市、縣劃界,從此實行分治。結果,江蘇省政府終於同意將塘灣、北橋、馬橋、顓橋、曹行、陳行、三林等7個鄉和閔行鎮列為暫緩接收區。

於是,上海縣遂僅存西南8鄉,縣境減縮十分之六,僅152.86平方公里,人口11.4萬人,為江蘇省61縣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一個縣。因縣境縮小,從一等縣改為三等縣,縣府機構相應縮小,設秘書1人,改3個科為2個科,改公安、財政兩局為科,此外有教育局、建設局、冊單局、公款公產管理處和農業改良場等縣直屬機構。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縣治終在北橋落地

由於變更倉促,上海縣來不及遷移,上海縣政府寄居南市楊家橋。不久,在閔行鎮設立上海縣政府臨時辦公處。

按慣例,閔行鎮作為上海縣首鎮,就此成為縣治所在地,實屬順理成章。而由鈕永建創辦的俞塘民眾教育館如日中天,成為上海縣文化中心,因此不少人主張將縣治設立在馬橋地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初,南京《中央日報》總編輯嚴慎予(1901~1969年,浙江海寧人)奉命前來擔任上海縣縣長後,認為閔行鎮位置偏南,選定閔滬路市面並不繁榮的北橋段,這裡既清靜,又利於發展,匆匆以出售“新衙門”的房地產得款8萬元,購田50餘畝,建造上海縣政府辦公大樓。當年5月5日,嚴慎予主持辦公大樓奠基開工儀式(奠基石至今倖存)。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民國上海縣政府北橋附近舊地圖

然而,爭議還在繼續,30歲剛出頭的嚴慎予左右為難。江蘇省公署對上海縣遷治事項“遲延日久”,深感不滿。正巧,因寓滬洋人“獵紙會”連續多年擅自在閔行鎮郊舉辦冬季越野賽馬活動,“百十成群,度阡越陌,所經之處,田苗悉遭蹂躪,既妨國權,又害農田”,再三制止無果,終於激起民憤。江蘇省公署抓住嚴慎予監管不力的把柄,以“抗不遷洽、忽視領土”呈報監察院,提出彈劾。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1933~1937年上海縣政府址(北橋)

嚴慎予急了,一再申訴辯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9日,下令將縣政府辦事機構全部從南市楊家橋遷入剛建好的辦公大樓。但他得罪公署的行為已難挽回,當年12月3日,嚴慎予遭中央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查處,“降二級”調到無錫縣任縣長去了。北橋鎮就此正式成為上海縣治所在地。

歷史上的北橋鎮也曾經繁華過,有始建於唐代的明心教寺,後因松江白雀寺風波起,一把火殃及明心寺,使其突然衰敗,一蹶不振。民國九年(1920年)修築滬閔公路時,大批殘舊寺房被拆除。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十六日)夜,明心寺又遭火災,主要建築和法器毀於一旦,就此斷了香火。明心寺原建有鐘樓,一口銅鐘鑄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為北橋名勝。民國二十八年(1934年),年久失修的鐘樓被颱風刮塌。為振興縣治所在地,次年將鐘樓移至縣政府附近重建,改為混泥結構,仿北京地安門鼓樓,呈方形,高14.75米,佔地82平方米,四楞直筒式有四層,三樓有城堞式迴廊。重達1500公斤的明代銅鐘再次敲響,北橋地區重新煥發生機。

先後修築的滬閔公路和上松公路(今北松公路)在此交會,這裡逐漸顯示出縣治所在地的氣派。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鈕永建像

民國十八年(1929年),60歲的鈕永建(1870~1965年,字惕生)辭去江蘇省政府主席要職,返回家鄉馬橋俞塘村創建規模巨大的俞塘民眾教育館,很快成為西南諸鄉的文化中心。

於是,上海縣形成了行政中心在北橋鎮,商貿、交通中心在閔行鎮,文化中心在俞塘村的格局。三足鼎立,既互補,又競爭。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1292~1992年上海縣治所變遷示意圖

(本圖底圖為1934年《上海市區域圖》)

遭遇戰亂出出進進

1937年11月,侵華日軍侵佔上海地區。上海縣淪陷後,縣府大樓被日偽政權佔領。

1945年抗戰勝利,8月17日重慶派來的接受上海縣的人員到達上海縣三林鄉(今屬浦東新區三林鎮),上海縣政府組成人員馬上借三林鎮南行街26號康姓私宅辦公。經考察,發現北橋原縣府諸建築損壞嚴重,需要重修,故決定先暫駐閔行鎮,待北橋縣府建築修復後再遷回。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1945年8~10月上海縣政府址(三林)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1945年10月~1948年7月上海縣政府址(閔行)

1945年10月,上海縣政府成員從三林鎮南行街遷到閔行鎮北廟(今新閔路530~532號)辦公。

1948年7月,北橋的縣府建築修復完工,縣政府成員成閔行遷回北橋原址辦公。

1949年5月,人民解放軍到達北橋,在此建立上海縣人民政府。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1954~1960年上海縣人民政府、上海縣人民委員會址(閔行)

1954年4月,上海縣人民政府從北橋遷往閔行鎮建設路1號(後為閔行三中所用)。隨後,原縣府建築由解放軍部隊使用。

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 悅讀城市探尋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本文作者丨張乃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