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阿蘭.德波頓

1

《無聊的魅力》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是6.9分,這在阿蘭.德波頓在中國出版的書裡評分是最低的,他的書普遍在7.5分以上,《旅行的藝術》、《幸福的建築》、《哲學的慰藉》等幾本暢銷書都在8.0分以上,這些評分也基本客觀的反映了阿蘭.德波頓書的價值。但《無聊的魅力》得分低是有些原因的。

不少讀者在短評裡說這本書是“欠缺誠意的炒冷飯之作”、“陳腔濫調、嚼過的口香糖“,這些評價確實沒錯,但也有說阿蘭.德波頓“窮瘋了,江郎還筆,禿頭才盡”,除了“禿頭”是個事實以外,其它卻是說得過了。

《無聊的魅力》其實是2005年阿蘭.德波頓的一本薄薄的隨筆集,他在2000年、02年、04年連續出了三本暢銷書《哲學的慰藉》、《旅行的藝術》、《身份的焦慮》,在05年稍作停頓整理一本小隨筆集藉著人氣賣一筆這個很正常,但因為引進的原因,譯林出版社是在2013年引進的這本書,彼時阿蘭德波頓大部分書都已經被讀者所熟知,所以《無聊的魅力》讀起來就有點陳腔濫調了。

這本3萬字的小書該怎麼讀?對於不瞭解阿蘭德波頓的讀者可以作為了解這位英倫才子的起步書,它有著阿蘭德波頓細膩的描寫文筆、獨特的思考角度、引經據典的博學魅力,但由於篇幅小,淺嘗輒止,正好可以看看是否合自己的口味;而對於如我這樣幾乎讀了阿蘭德波頓所有書的讀者,會很容易發現這是一本承上啟下的書。

你能在這本書裡找到《幸福的建築》和《旅行的藝術》的主旨,《機場裡的小旅行》的出發點和提綱,看到《擁抱似水年華》的影子,《工作頌歌》、《身份的焦慮》的緣起。所以作為老讀者來說,細心閱讀,能找到很多橫向縱向類比的樂趣。

當然就這本薄薄的3萬字的書來說,26塊錢的定價確實是坑讀者了,分數可以再低點。

成為阿蘭.德波頓

2

豆瓣裡是這麼介紹阿蘭德波頓的:

他通曉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數種語言,深得歐洲人文傳統之精髓

他喜歡普魯斯特、蒙田、蘇格拉底,同樣喜歡旅遊、購物和談情說愛

他左手小說,右手散文,在文學、藝術、哲學、評論中自由進退、恣意穿插

他的小說思想豐贍、才情縱橫;他的散文和評論又意象豐沛、妙筆生花

23歲以處女作小說《愛情筆記》初試啼聲即大放異彩;此後的《愛上浪漫》和《親吻與訴說》繼續激活我們的閱讀體驗,開掘傳統小說“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5歲就入圍法國費米娜獎;

27歲完成驚世之作《擁抱逝水年華》;

31歲出版《哲學的慰藉》,拿古典的歐洲智慧為現代人療傷;

33歲帶著滿腹詩書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開講《旅行的藝術》;

35歲時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身份的焦慮》的途徑;

37歲的他撰寫的《幸福的建築》成為英國熱播電視節目《完美之家》的創意源泉;

41歲的他,繼續將睿智的眼光投向工作領域,……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而工作?思考《工作頌歌》,成為在金融危機的今天,最適宜當前形勢的作品

41歲的夏天,阿蘭•德波頓獲邀擔任英國希斯羅國際機場的“首位駐站作家”。機場原本只是旅行中的過渡性空間,發生的不過是“出發”與“抵達”,但在阿蘭•德波頓的眼中,卻成為了一個綜合各種文化面貌的博物館,由此引發《機場裡的小旅行》;

2012年,他43歲時,“哲學向左,宗教向右”,以他一貫的在哲學和宗教之間旁徵博引,自由進退的優雅筆觸,帶來一本具有最撫慰人心的,號召大家從宗教中偷點什麼東西為己所用的供廣大無神論者閱讀的作品——《寫給無神論者》。

這段文字基本就是“跪舔”,迴歸到冷靜的描述是阿蘭德波頓1969年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是一位小說、隨筆作家。

在中文版他的自序裡,阿蘭德波頓這麼寫自己的定位:

我知道我不是詩人,我也知道我不是個真正的小說家。而且我知道我也做不來學者,因為我不想墨守那一套學術規範。後來,我終於發現了自覺正好適合自己的定位:隨筆作家。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所謂隨筆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類生存的各種重大主題,又能以如話家常的親切方式對這些主題進行討論的作家。

這個過程基本上從阿蘭德波頓的創作過程中就能發現端倪,他在93、94、95年連續寫了三本小說,但這三本小說都是文論式的小說,長於揣度人物心理,以及印證一些思考的問題,但並不長於編故事和塑造人物,所以他放棄了小說的創作道路,嘗試了《擁抱逝水年華》這樣用私人化的角度語言去解讀經典的方式,最終在《哲學的慰藉》、《旅行的藝術》兩本書中使得這種寫作手法臻於成熟,最終成為他的招牌。

用一種個人化的調子來寫,使讀者讀起來就像跟朋友娓娓談心。……我希望我的書讀起來就像跟朋友談心,不想拿大學問的帽子來充門面、唬人。……我討論的主題本身就是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戀愛、旅行、身份焦慮、美與醜以及分離與死亡的經驗等等。

在中文寫作裡找一個跟阿蘭德波頓相似的人,我認為最像的就是蔣勳。

成為阿蘭.德波頓

3

《無聊的魅力》裡譯者序裡邊認為“德波頓一直遊走在專業與通俗之間。他的作品把人生感悟融入哲學思想,被稱為‘日常生活的哲學’……他的成功,源自於他拉近了專業領域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讓人們獲得了暫時超驗的可能。”

作為一個暢銷書作家,阿蘭德波頓的書並不難讀,他常常從一個日常的現象入手,輔以他細膩的生活感受,再以一個獨特的角度提出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然後通過帶著讀者在歷史中經驗、在現象中感受、在思考中碰撞,讓你感受到“建築是通過什麼方式傳遞幸福感的?”、“工作對於個人幸福的體驗到底有何意義?”、“無神論者能否從宗教中汲取營養?”之類的命題。

2006年時,我初入職場從事房地產,領導甩給我一本阿蘭德波頓的書《幸福的建築》,跟很多第一次接觸阿蘭德波頓書的文藝青年一樣迅速被他征服——細膩的描述,代入感很強,獨特的角度,嚴謹的邏輯,旁徵博引。後來10年間,我把他的書基本讀完了,有的讀了幾遍,除了《機場裡的小旅行》(這本寫作目的性不純)和《新聞的騷動》沒讀以外,其他的都讀完了。其間也一度產生過豆瓣上好些讀者都有過的感受。

成為阿蘭.德波頓

成為阿蘭.德波頓

一個暢銷書作家爭議是在所難免的,讀者總是希望一本書是有用的,這種有用具體指向於“解答我的疑惑”,“給我生活上的指引”,“讓我擁有某種技能”等等,而阿蘭德波頓自己的閱讀樂趣也恰恰是這樣的,“我不想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我讀書是為了學習,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藝的人。我幾乎從來不為了‘取樂’而讀書。”這樣的契合造就了阿蘭德波頓書的暢銷,因為他試圖幫生活在世間的人在所有的事情中找到意義,但很多時候這種意義也如他非常喜歡的畫家霍珀的畫一樣:傳遞憂傷、孤獨的感受,讓看的人感同身受得到瞬間的安撫和慰藉,但很快這樣的體驗又會被世俗的生活沖刷的一乾二淨。

成為阿蘭.德波頓

4

在我讀阿蘭德波頓最著迷的時候,我想過一個問題:怎麼才能成為阿蘭德波頓?

這個世界的藝術家、作家分兩類,一類是天才橫溢你永遠無法成為的,另一類是有跡可循你可以學習成為的。比如李白是你學不了的,杜甫卻是可以試著學習的,所以李白被稱為仙,杜甫被稱為聖,聖是普通人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阿蘭德波頓是屬於有跡可循的作家,我曾經在給公司文案培訓時講過如何試著成為阿蘭德波頓。

阿蘭德波頓的書總結起來就這五招:

1、基於日常生活思考的選題

2、從史論角度整理觀念或文化的變遷軌跡

3、代入感很強的描寫和獨特的角度切入思考

4、一個題材下強大的引用庫

5、用邏輯和精妙的組合將上述內容串成一本讓人有所悟的書

這五招在《無聊的魅力》裡都能看出一些痕跡,比如《憂傷的快樂》一篇裡通過霍珀場景的畫讓人思考——為什麼有些藝術描繪憂傷孤獨卻給人以安慰;在《工作與幸福》裡從史論角度看古希臘、文藝復興、18-19世紀和現當代的工作觀演變;在《機場散心》裡有很多非常細膩的描寫和我們從未注意過的角度;《無聊地方的魅力》裡能看到阿蘭德波頓經常引用的福樓拜和蒙田……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5招並不是那麼容易學會和做到的,比如細膩的感知能力,阿蘭德波頓希望一本書去關注“細微、關鍵、令人震顫的時刻”,他打了一個比方:我們把收音機拿進房間,本以為房間裡安靜無聲,但打開時就收聽到了浮現在特定頻率中的聲音,他希望寫作去發現那些隱秘的情感,“我們此前根本不知道我們居然會為此而傷心”,但對於很多人來說,準確描述自己都很難,更遑論做到發掘隱秘了。

再比如旁徵博引,這不是光靠讀的東西多就能做到的。林語堂《蘇東坡傳》裡寫了一則故事,說蘇東坡寫奏章很厲害旁徵博引,他卸任知府後,繼任者也是一個寫作能旁徵博引的人,他於是寫了一篇比較得意的奏章,給自己的秘書看(這個秘書此前是蘇東坡的秘書),秘書看完說,好是挺好的,但蘇東坡寫奏章引經據典是從來不查閱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