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老照片:三個不同行業的歷史記錄

三張老照片

1988年,在我擔任張家口市宣化區《商業志》主編時,從民間收集了不少老照片。因為有些照片不符合志書的要求,沒有被收入,一直保存在我家中。宣化是一座古城,遠的不說,明代即為“宣府鎮”,屬軍事重地;清代為“宣化府”,其商業經濟發達,皮毛生意做到外蒙古地區,甚至遠到俄國等地。因此,有些人家還保存著清末民初的老照片。

賣雞毛撣子的小販

清末民初老照片:三個不同行業的歷史記錄

圖1

圖1是一個小販擔著雞毛撣子、刷子等竹製品,在沿街叫賣。北方的氣候乾燥,空氣中塵土較多。每到冬季,家家戶戶生煤爐取暖,一捅爐子便會塵土飛揚,落在桌子、櫃子上,每戶因此必備一把雞毛撣子,用以撣掉傢俱上的灰塵。“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就是這個意思。雞毛撣子成為生活必需品,便出現了走街串巷、四處叫賣雞毛撣子的小販。現在,北方的一般人家都通上了暖氣,做飯用上了管道煤氣,空氣中的灰塵少得多了,賣雞毛撣子的小販自然成為了歷史。

街頭剃頭匠

清末民初老照片:三個不同行業的歷史記錄

圖2

民間有個歇後語: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圖2)。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過去的剃頭匠,擔著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剃頭,需要用熱水先把頭洗了,再用刀子去剃。剃頭挑子的前面,置有一個臉盆架,底下生著煤爐,煤爐上面坐著一把水壺,燒著熱水,壺上面是個銅盆,有人來剃頭時,從附近井裡提點涼水,再兌上些熱水,洗頭之後才開始剃。挑子的後面是一個凳子,供客人坐著剃頭,凳子下面有幾個抽屜,裡面裝著各種剃頭工具。歇後語便由此而生。

剃頭師傅還具備按摩、推拿等手藝。頭剃完了,還要再給客人捶背、捏肩、掏耳朵,才算完成整個程序。

1950年代後,這種剃頭挑子就不多見了。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剃頭匠們加入了“理髮合作社”,成了“社員”,就不再擔剃頭挑子了。

看西洋景

清末民初老照片:三個不同行業的歷史記錄

圖3

“西洋景”,有的地方叫“拉洋片”(圖3),在沒有電影、電視之前,這是一種街頭演藝性質的生意。它將一些美人、山水、風景之類的畫片,安在玻璃相框裡,然後裝進一個木頭箱子,用繩子提升相框,前後移動,將看完的第一片提到後面,再展示第二片。就好像現在舞臺上演完第一幕,再演第二幕。展示西洋景的人嘴裡唱著:“唉……往裡頭瞧來,往裡看看,看看漂亮的大姑娘……”換片時又唱:“看了一片又一片,看看白娘子挑逗許仙……”以此招徠觀眾。

西洋景箱子的正面,有三個望孔,供觀眾趴著向裡觀看。不知西洋景是否動畫片的前身?現在的動畫片,是不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這三張老照片,用現在的行業劃分,一張是小商小販,一張是服務行業,一張是演藝界。照片真實的記錄了這些行業的歷史。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已經完全消失了,年輕人沒見過,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也只能從這些老照片中去回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