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暗流與理性河流

“十炒九虧” | 股市暗流與理性河流

五月開盤,熟悉的一幕又來了。

今年A股開門大吉,春季漲幅力度不小,上證指數從第一個交易日的2600多附近,連續漲到4月8日最高的3288點。不少機構和經濟學家開始喊出大牛市的口號。多數支持理由是寬貨幣。第一季度廣義貨幣增長達8.2%,如此巨大的貨幣增量如果不進樓市,還會流向哪裡?

隨後,出現九個交易日的高位整盤。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接下來是六連陰,一口氣下挫到3000點附近。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總算翻紅,趨勢指標傾向於支持大盤企穩。

接下來是五一小長假。5月4日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召開,一年一度的經典投資課正式開講。巴菲特和芒格這兩位加起來快200歲的老人,再次重申了他們堅持一生的投資理念:價值投資。

會上,巴菲特說:“我和芒格不會冒然進入一個新領域,僅僅因為別人告訴我們要這麼做。我們喜歡護城河,喜歡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公司,如果科技公司確實能建立護城河的話,會非常有價值。但我們還是不會自己來投資看不明白的科技股,會僱傭投資經理來投資,因為他們更熟悉這一領域。”

讓中國投資者感興趣的是,芒格表示,“將在中國投入更多”。

5日,週日,補班,閉市。趁補班休整之機,尋點996老闆的租,謹遵二老教導,戒驕戒躁,打開軟件,借3000小底,埋伏白馬股,長期持有,價值投資,看多中國。

6日,五月第一個交易日,開盤前30秒,即9時29分27秒,央行宣佈對1000家縣域農商行定向降準2800億,全部用於發放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但30秒後,跳空低開,北上資金瘋狂出逃,集體踩踏釀成近三年最大面積跌停,最終上證指數收跌5.58%,險守2900。

投資者又驚出一身冷汗,價值投資出師未捷身先死,是守是割,實在煎熬。但其實,只要關注當天的集合競價,就可以看出掛賣單量巨大,空方勢力兇猛。

此後大盤連跌三天,一些人已經割肉離場,亦或深套無法自拔。

10日,天使兵團抵美,A股高開助陣;中午休市“靴子”落地,午後開盤便深度跳水,而後又強行拉昇,一個V型反轉,最終上證大漲3.10%收紅。離場者捶胸頓足,或無奈自嘲;深套者雖有些安慰,亦難言樂觀。

我們又一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是為什麼?

投資專家告訴我們:

“貪婪,賺了20%還不拋!”

“我的錯!”

“慌啥?反應過度,一跌就割肉!”

“我的錯!”

“執行太差,自律不足,窮人思維,散戶思維,技術不行,右側交易,佛系持有……”

“大師,這十年,我從K線圖一直學到了佛學,怎麼還是深套啊?”

“大師,大坑啊!”

如今的股民已經見怪不怪,沒有當年的學習勁頭,畢竟“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股民“十炒九虧”是一個普遍現象,其中原因有技術說、心態說、消息說、人性說等。但如此普遍的現象,中國如此,美國如此,其實不是“人為”能夠解釋,而是存在一定的不可逆的底層規律。

這些底層規律幾乎決定了股民普遍性虧損。只是技術高的虧得少,或僥倖能賺,但大部分股民淪為韭菜則是規律使然。

邊際效用規律

巴菲特的年收益率其實並不高,從2008年到2018年,超過10%的年份只有6個,其中2018年只有0.4%, 2015年6.4%,2014年8.3%,2011年4.6%,2008金融危機年則為-9.6%。

這種不算出奇的收益率,或許不少股民看不上。

我們再討論更為具體的問題,炒股虧損常見的情況是賺了不出,虧了不割肉;割肉後上漲,追漲後下跌。為什麼經常都踩空或深套?

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貪心。明明賺了也不賣出,試圖賺更多。被套後,不捨得割肉,期盼解套。那麼,貪心背後又是什麼呢?有人說是人性,無法抵禦貪婪與恐懼的人性。

這種解釋似乎有道理,但其實未觸及本質。既然巴菲特投資收益率不算高,為什麼這麼多富人願意把錢交給巴菲特打理?富人難道就不貪心嗎?富人難道就能夠違逆人性嗎?

其實,富人與普通人一樣,都貪心,都難以違逆人性,但是程度有所不同。普通人對財富的邊際效用要大於富人。比如,1萬元收益,對普通股民吸引力大,而對富人的引力小。相反,損失1萬元,給普通股民帶來的傷害一般要大於富人。

巴菲特說:“如果你有了50萬、100萬美元還不開心,你有了500萬或者1億美元也不會開心。”這句話就揭示了當你只有50萬時,財富邊際效用應該大於擁有1億時。

普通股民用10萬本金炒股,假如預期收益率為100%,最後加上本金也才20萬。這距離深圳1000萬的房子,還差980萬。但是,富人不一樣,他用1000萬炒股,預期收益率可能就10%,能夠賺到100萬就夠了。

受財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影響,普通股民的期望收益率要高於富人。這將導致我們容易在以下四個方面犯錯:

一是操作執行。

我們炒股時即使獲利,但是距離自己的期望還比較遠,依然看多,繼續持有,沒有及時落袋為安。反過來,一旦被套,就很難下得了手割肉,畢竟割掉1萬,痛心不已。10%的虧損邊際傷害,我們要大於富人。所以,富人敢於割肉,而我們下不了手。

二是風險決策。

為了追求高回報,我們在選股時就容易做出冒險決定。我們很容易將所有資金壓在一兩隻股票,而且往往是風險大的股票中,然後賭其短時間內翻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且是高風險的籃子裡,這意味著我們的投資決策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但是,富人的財富邊際效用較低,他們會做大類資產配置,注重風險對沖。什麼叫大類資產配置?大類資產主要包括房產、股票、期貨、黃金、債券、基金、貨幣這幾大類。不管哪一年,資金都在這幾大類中游走。

富人可以委託理財公司、信託基金,將資產配置在這些領域,進行風險對沖。金融市場最糟糕的2008年,歐美股市、中國股市、私募、對沖基金都大幅度的下跌,但債券、黃金、全球地產信託和美元指數則是上漲。又如2013年,商品期貨、中國股市、黃金都下跌,但是歐美股市、美國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全球地產信託則上漲。

富人將部分資金配置到股票中,即使虧損,他們更能夠承受,因為可能還配置了對沖資產,可以降低虧損風險。如此,當虧損時,他們可以更堅決地執行清倉操作;當獲利時,達到預期收益,他們更可能套現了結。

富人的理財,才是真正的理財。而普通人,很難做到科學、理性的理財。富人買房是理財投資,我們買房是為了居住,屬於剛性需求,甚至需要揹負債務。對於普通人來說,房產是名義上的財富,卻是真實的債務。富人買股票是做大類資產配置,而我們更像豪賭。

所以,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洗劫窮人,富豪的財富則會增加。因為金融危機導致股票、房產大跌,但富豪在黃金、債券等資產可以對沖風險。他們還可以乘機抄底股市和房產。而普通人的房產則大幅度貶值,股票也深套,沒有迴旋餘地,也沒有餘錢抄底。

第三點是投資週期。

為了追求高回報,我們偏好做短期,而無法堅持長線。因為只有短期,頻繁交易,才有可能獲得預期回報,我們也無法承受過長的投資週期。短期的市場不確定性要大於長期,我們很多人會預測未來十年牛市或熊市,但是很難準確預測明天的股票走勢。

投資專家經常告訴我們,切忌頻繁操作,一年的交易機會只有幾次。但是,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其實,這不是自律的問題,也不是貪心,而是我們對於財富的邊際效用更大。這個規律促使我們頻繁交易,屢屢火中取栗,深入險境。真正的交易機會不多,但是我們試圖創造更多的交易機會,或者在不是機會的情境下交易,虧損的概率則大增。

巴菲特說:“若你不打算持有某隻股票達十年,則十分鐘也不要持有;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

富人資金量大、財富邊際效用相對較低,他們可以降低投資收益率預期,追求穩定收益,可以承受長週期。巴菲特每年的收益率看似不高,但是他的秘訣是“複利出奇跡”。

若從1957年開始,一直到2018年,巴菲特這61年的投資累計淨值高達7.7萬倍。但是,若想獲得這麼高的收益率,首先得活得夠長,巴菲特今年89歲,擁有70年投資經驗,61年的連續投資週期。

在股東大會上,記者問巴菲特:“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巴菲特說:“我希望自己和查理(芒格)能夠活得更久……我和查理能夠做不受肉體衰老程度限制的這種工作,我們非常幸運。”

芒格今年95歲,他與巴菲特只要身體健康,擁有更長的生命週期,有足夠的投資週期,就意味著持續穩定的收益率。

巴菲特強調“延遲滿足”,放棄即期收益,追求長遠結果。但是,普通投資者很難做到長期投資、價值投資以及延遲滿足。這並不完全是人性問題,更是邊際效用規律所決定的。正如,在未成年時,我們無法拒絕巧克力、冰淇淋的誘惑,但如今我們的忍耐力大大強化了,甚至吃膩了。

最後一點就是資金管理。

在高收益預期的驅使下,我們的資金管理容易盲目而混亂,經常選擇一次性“All in”,試圖一口氣抄底,獲得最低的籌碼。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全部本金都抄到山腰上了,一次性把子彈打光了,沒有補倉降本的機會。同理,出來時,也容易整體清倉,如此一次性大進大出,資金管理風險很大。

大資金一般會留部分操作資金,極少會全倉、重倉殺入,倉位管理更科學。即使大舉抄底,也是分批,按比例、時段、價位建倉,而不是一次性買入。賣出時,也是如此。這種資金管理方式要比我們風險更小。

所以,股民“十炒九虧”,不是富人比我們更高明,也不是他們比我們更自律,更不是什麼窮人思維、散戶思維,而是邊際效用規律使然。

信息不對稱原理

越是成熟穩健的市場,越不容易被信息所左右。擁有價值支撐的資本市場,更取決於長期的價值增值,而不是短期的信息擾動。最近一些年,美國股市隨著經濟復甦呈現慢牛,這種趨勢很難被短期的信息帶偏。但如果價格偏離了實體價值,一個突然的信息就可能擊穿泡沫,改變價格走勢。

所以,越是投機的市場,越缺乏價值支撐的市場,越容易受到信息的擾動。投資者越依賴於信息不對稱獲利,而非價值投資,尤其在A股市場。

信息不對稱理論,一直是股票短期獲利或虧錢最好的解釋原理。但說到信息不對稱,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內幕消息。靠內幕消息,是看起來最一勞永逸的辦法。但是,內幕消息也是最不可靠的獲利辦法。

巴菲特說:“有了足夠的內幕消息,再加上一百萬美元,你可能只要一年就破產了。”

內幕消息的權力結構是一個金字塔狀,距離塔尖越遠獲利的機會越小。大多數人無法靠近金字塔頂部,因為內幕消息一旦擴大化就會失去價值,而且也會侵害權力中心的利益。所以,走運的投資者,可能憑藉一兩次內幕消息獲利,但長時間依靠內幕消息決策肯定會賠回去。

那麼,這裡信息指什麼信息?

市場上,最重要的信息其實就是價格。在股票市場中,量價指標是最重要的信息。當價格開始上漲時,有可能發出看多的信號,我們很容易追漲。

表面上,所有人看到的量價信息都一樣,但其實,我們與機構獲得的信息則完全不同。機構可以獲得更加完整和真實的信息。

機構掌握更多的籌碼以及操作主動權,他們可以推算出我們的一些籌碼信息,比如有多少籌碼在機構手上,多少在大戶手上,多少在我們手上,籌碼的成本價大概是多少,哪些價位集中拋壓大,哪些價位深套籌碼多。這就好比,三人鬥地主,你手上有三條K,然後可以推斷出其它兩位只有一條K,或者你可以做測試,猜測另一條K在誰手上。

現實中如何操作呢?

機構可能操作或影響K線走勢以及量價信息。比如有些時候價格大跌,且交易量放大,在我們看來,有可能是主力拋盤,但這可能是機構有意在誘空。他們會通過倒倉的方式故意把價格往下打壓,然後做大交易量,形成市場恐慌,我們割肉離場,機構則乘機收走低價籌碼。

這種量價信息,機構是對稱的,但是我們卻矇蔽在量價信息的鼓裡,然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奧地利學派認為,利潤來自企業家對市場個體中錯誤信息的捕捉,及時發現錯誤,然後彌補錯誤即可獲利。投資者則依靠我們對信息的誤判,然後從誤判中獲利。

用索羅斯的經典名言來說就是:“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巴菲特也堅持市場錯誤主張,他強調市場出現錯誤時埋伏進去,等到價值迴歸後退出。

但實際上,很多市場的信息,並不是市場自然產生的,而是機構刻意製造的假象。

我們只能依靠分析師或盤口信息猜測壓力位在哪、支撐位在哪。機構不需要猜測,他們可以通過籌碼來測試。交易員有時會突然拉昇,這可能是在測試上面的拋盤壓力,測試出壓力位的具體價位。分析師和我們會根據盤口掛單來判斷,但其實這並不準確,交易員會在盤口上頻繁掛單、撤單,比如掛大量賣出單,向市場發出錯誤的空方信號,試圖讓我們交出籌碼。又如掛大量買入單以假裝做多,配合交易量,降低拋盤壓力。

我們和分析師比較依賴於K線、量價及趨勢指標來判斷。機構也會利用我們這種判斷做反向操作。比如,為了降低拋壓,機構交易員可能會搶低開,然後尾盤稍微拉昇即可收陽線,收盤價有可能是下跌的。但是,我們一般簡單地看K線,而不會認真分析,則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不同的操盤手有不同的操作風格,同樣是為了做空,讓我們交出籌碼,有些喜歡用長期橫盤,有些則喜歡兇狠砸盤。當然,操作風格必須與機構的資金規模、交易週期、投資預期、風險控制以及宏觀基本面相匹配。

所以,交易員會盡可能地操作K線圖形,做出小陽、小陰、上影、下影、十字星以及相關組合,形成有利於操盤計劃的圖形,以達到誘空、誘多等目的。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信息不少都是公開的,瘋狂追漲或大量賣出,這都會被機構識別。又如,分析師的趨勢分析也是公開的。但是,機構的真實信息很難被外界所捕捉,機構賣出和買入的信息、價位,存在大量的失真信息。機構可以利用公開信息進行反向操作對我們進行襲擊。

所以,我們與機構對決時,信息上就已經是輸家。當然,我們更多時候不會想到與機構對決,而是試圖與機構站在一起賺散戶的錢。但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我們與虎為伴,最終羊入虎口。

委託代理人機制

炒股,是進入門檻最低的行業,但卻是獲利門檻最高的行業。我們開個咖啡店、開一家遊戲公司,都需要學習專業的知識。炒股,我們卻常常忽略其專業性。殘酷的是,我們往往面對的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他們擁有高學歷、專業技能、巨大的資本量以及嚴密的分工管理。

芒格說:“我覺得現在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專業化,你不會想去一個牙醫那裡看骨科疾病。所以最常規的一種方式就是慢慢收窄專業範圍,實現精細化專業化。”

如何才能做到專業化?

這些年,我們嘔心瀝血,學遍了日本蠟燭圖、《股票大作手回憶錄》、波浪理論、心理學、佛學以及各種武功秘籍,但是依然被坑。

其實,個人的能力很難抵得過機構的團隊力量。

經濟學家弗裡德曼說:“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最為經濟;花自己的錢給別人辦事,最有效率;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最為浪費;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最不負責任。”

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確實最經濟,但是未必最有效率,因為個人能力是有限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委託給專業的代理人理財。代理人最大的優勢是專業分工,如今大多數上市公司、大型金融機構都是委託代理人制,而不是家族制。

私募基金、信託基金以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都是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當然也為自己辦事,但未必“最不負責任”。代理人在資金募集、項目管理、信息分析、交易執行、風險管控、資金管理等方面都具備專業優勢。

我們個人的資金量無法與機構相比,同時個人也不能集資,機構在籌碼數量上有優勢。機構在信息的來源、分析及識別上都強於個人。巴菲特也需要請專業的投資經理,負責他們不是太清楚的科技股項目。

最容易讓人誤解的是交易執行,其實交易員並不神秘。交易員最大的優勢是有足夠的籌碼,可以獲取更加真實有效的盤面信息。除了交易負責人的操盤戰略及計劃外,交易員最大的素養就是高效果斷的執行。每個交易日早晨,領導都會安排交易計劃和目標,交易員負責完成目標即可。

我們炒股其實最難的是執行,交易員最大的優勢就是執行。優秀的交易員,並不是追求盈利,而是追求操作正確性。操作正確率越高,獲利自然就越高。因此,他們在交易執行上更加徹底。而我們個人操作,往往非常關注獲利或虧損,因而容易出現非理性操作,要不貽誤戰機,要不錯過逃生機會。

所以,個人操作很難與機構抗衡,代理人組團作戰,散戶難有勝算。

美國股市為什麼以機構對決為主?

這實際上是市場淘汰的結果,越來越多散戶被洗出股市,他們轉而投向更加穩健的基金,讓基金公司或信託公司幫助他們理財。如此,美國機構實力更強,越來越呈現機構對決的特徵。

中國這些年一直強調風格切換,希望更多機構對決,降低股市的波動性。機構對決有個前提是,本土金融市場發達,金融市場化程度高,擁有一批自由競爭的投資銀行。這些投資銀行可以通過私募等方式獲得個人資金,然後在股票市場上相互博弈。

但是,目前中國投資銀行市場還有相當的路程要走。私募基金的實力、風控以及資管能力參差不齊,出現了一些項目暴雷。一些投資人躲過了股票,卻沒有躲過基金。這裡的原因很多,有外部環境,也有內部管控,還有代理人制度不完善。

所以,在目前這個市場上,把錢交給自己打理未必可靠,但交給一般的投資公司也不太靠譜。這樣,風格切換很難形成,依然會有大量的散戶存在,市場走向成熟還需要時間。

與散戶投資相比,機構投資更有利於價值投資,有助於市場的穩定。短期來看,股市是一個零和博弈市場,這家機構獲利,另外的機構或投資者可能要虧錢。但是,從長期來看,股市未必是零和博弈市場。

更多的價值投資,有利於上市公司融資,開發更好的技術和產品,創造更好的業績。公司業績增加,股票市值也在增加。納斯達克指數從2009年初的1000多點,漲到現在8000點附近,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都翻倍。當然美股也可能出現技術性回調,但公司保持持續盈利是關鍵,也是支撐。

所以,風格如果切換為機構對決,有利於價值投資。這樣的股票市場也有漲跌,也有盈虧,散戶和機構也會虧損,但是會降低投機性色彩,擺脫短期的零和博弈,促進長期的正博弈,更有利於我們理財。

我們總結一下,普通股民“十炒九虧”,並非個人能力問題,也不完全是人性問題,實則規律使然。普通股民對財富的邊際效用要大於富人,這一規律使得我們在投資預期、資金管理、操作執行等方面都處於風險狀態上,很難獲得期望的回報,甚至時常陷入險境之中。

另外,盤面上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機構代理人的專業性,極大了我們獲利的難度。某種程度上,我們在明,對方在暗,他們的武功還比我們高,還是團隊作戰。

這場仗,幾無勝算。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資本市場,是一個監管技術含量極高的市場,任何一個指縫都會流油。

另,本文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及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