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跡幾十年的魚又見面了”——河北環渤海漁村走訪見聞

新華社石家莊4月16日電題:“絕跡幾十年的魚又見面了”——河北環渤海漁村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鞏志宏

渤海綜合治理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七大標誌性戰役之一。記者走訪河北環渤海的滄州、唐山一些漁業鄉鎮瞭解到,攻堅戰實施一年多來,當地重點推動陸源汙染治理、人居環境整治、漁業生產轉型等工作,渤海環境明顯改善,一些絕跡幾十年的漁業資源重現渤海灣。

(小標題)“渤海刀”重現渤海灣

黃驊市南排河鎮是純漁業鄉鎮,全鎮5萬多人主要靠海洋捕撈和漁業養殖為生。受疫情影響,鎮裡的漁船從3月起才陸續出海作業,比往年晚了一個多月。

“絕跡30年的‘渤海刀’、20多年沒見的大黃花,這兩年陸續又出現了,老漁民都覺著新鮮。”從事海洋捕撈四十年的老船長任建生說,“渤海刀”是渤海特有的帶魚,比別處帶魚眼睛小、嘴巴短,肉質更肥嫩,2019年他們合作社出了十幾萬斤。

黃驊是黃渤海大型洄游經濟魚蝦類和各種地方性經濟魚蝦蟹貝類產卵、繁育、生長的重要場所。一些漁民告訴記者,過去渤海灣物產豐富,以盛產三疣梭子蟹、中國對蝦等知名。但由於捕撈強度加大、海洋水體汙染等原因,到2000年左右,漁業資源明顯減少,中國對蝦基本絕種,野生梭子蟹、“渤海刀”、毛蚶等幾乎沒了。

近年來,渤海汙染問題受到關注。2018年11月,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啟動,治理力度不斷加大。黃驊市有關領導說,一年多來,黃驊圍繞重點河流、近岸海域、農業農村汙水、漁業生產、海洋生態等,確定了投資6.8億元的水汙染治理項目,各項工程全面實施。

記者從黃驊水產部門瞭解到,近年來渤海漁業資源數量和種類穩步恢復,絕跡幾十年的渤海帶魚、大黃花、牙鮃、毛蚶等重現,可形成漁汛的已有梭子蟹、皮皮蝦、鮁魚、鯧魚等品種。

(小標題)漁村變美了 河流變清了

垃圾入箱、汙水入池,如廁不再是過去的旱廁,而是嶄新的生態廁所。記者來到南排河鎮排河村,村民講起村裡的新鮮事。

村裡的生活汙水收集池由收集池和收集罐組成,打開收集池蓋子,是一層鐵製濾網。“這樣可以把固體垃圾攔在外頭,每個收集罐儲存量2.5立方米,縣裡環衛車定期來抽走汙水。”村幹部任國東說,按每個收集池覆蓋10多戶村民的標準,村裡建了7個這樣的設施,投資小、運行成本低,符合農村實際。

記者來到村裡剛投入使用的一座生態廁所。廁所是一間封閉的屋子,配備了洗手池,屋外有三個化糞池。“為防冬天上凍,給廁所做了保溫處理。”南排河鎮副鎮長於佳新說,漁村習慣用公廁,家裡一般沒廁所。去年全鎮建成113座生態廁所,徹底改變了漁區旱廁標準低、糞汙隨排的狀況。

入海河流也變了樣。捷地鹼河是黃驊近海一條調水河道,過去曾密佈著7000多畝養殖蝦池。現在,這裡不見養殖池痕跡,已恢復為自然河道。為有效改善入海河流水質,黃驊按“一河一策”推進重點河流治理,對38家涉水企業實施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去年5條重點河流均值全部達到考核要求。

(小標題)生態養殖悄然興起

在環渤海漁村,高密度、大換水等傳統養殖方式正在改變,循環水養殖、海洋牧場等生態養殖方式悄然興起。

唐山市樂亭縣已建成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興樂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負責人楊基珍說,投放人工礁相當於給海洋生物蓋房子,一般壘三層、六米高,捕撈船、拖拉網都進不去,魚蝦蟹等可在裡頭安心生長、繁殖。目前,牧場已投放礁體5000畝,石鱸魚、螃蟹、章魚等明顯增多,其中石鱸魚增長了四五倍。

為減少漁業養殖汙染,黃驊劃定灘塗養殖、近海海水養殖功能區,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控制養殖尾水直接入海。“全市已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28家,嚴控冰鮮雜魚直接投餵,並在池塘適量投放貝類、藻類淨化水質。”黃驊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忠鋒說。

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河北13個國省考入海河流入海口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優於水質目標要求,全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均達到第一類標準。“資源恢復了,說明渤海治理有成效了,漁民也更有盼頭了。”任建生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