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国的避难所

在漫长的历史中,四川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朝从建立之初即开始依靠四川;唐皇在关中不能立足时,便选择南避入蜀,利用四川的财力、物力再作恢复;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也将赢得战争的希望,押在了四川。及至当代,四川依然是中国的战略后方……

四川:中国的避难所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迫于“安史之乱”,唐明皇李隆基带着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开始逃亡,目的地正是四川。

那里不仅是避难之所,也是杨贵妃的故乡。杨玉环的父亲是蜀州(今四川崇州市)的司户(主管民户的佐吏),在蜀州附近的都江堰市聚源镇,迄今还保留着杨玉环幼年时不小心掉进过的“落妃池”遗址。

杨贵妃没有想到,回乡的路竟变成了奔赴黄泉的路。途经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内)时,六军止步不发,李隆基无可奈何地赐死杨贵妃,以平众怨。从此,他开始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忧伤。

李隆基选择“蜀”作为避难所,并不是盲目之举。回溯历史的长河,可以发现,蜀——唐代的山南道和剑南道,幅员辽阔,包括今陕西、甘肃、云南和重庆的部分土地,它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有都江堰庇佑,水旱从人,是朝廷的粮仓钱库,成都还是当时的商业集散地、大都会。

唐朝从建立之初,即开始依靠四川。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缔造了唐朝。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关中饥饿的难民们入蜀,渡过饥荒。

在唐王朝的统一和强盛中,四川功不可没,唐皇感恩,也多以重臣、贵戚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等。而且,自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至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在担任三川节度使的93人中,先后有40人入朝为相。因此,剑南三川被认为是“宰相回翔之地”。

在这个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由盛极而衰走向没落的途中,四川对朝廷的支撑也一如既往。所以,唐朝君主在关中不能立足时,多选择南避入蜀,利用四川的财力、物力再作恢复。上述的唐玄宗李隆基一行七月到达成都,十月二日得以返回长安。

四川:中国的避难所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着某种程度的重复。唐代之后一千多年,中国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也将赢得战争的希望,押在了四川。

1935年,国民政府逐渐将国防中心移向西南。蒋介石站在大比例尺的军事地图前,坚定地说:“只要能够坚守住四川,守住西南,哪怕是丢失了关内的15个省,也一定能够打败日本。”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言,确定以四川为抗战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938年12月1日,蒋介石政府正式开始在重庆黄山云岫办公。

蒋介石很清楚,守住陪都,要害是经营四川,控制西南。于是,为了赢得民众拥护,他把四川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做出要把四川建成经济实力雄厚的抗战复兴基地的姿态。

然而,难民如潮涌,加上日军封锁,4千万人要吃饭,对蒋介石来讲便是第一难题。在他兼任四川省主席5个月后,康定等地的米价已经上涨了一倍。他设立了物价平准处,强硬推行平价购销,取缔囤积居奇。

偏偏天不作美,旱灾连年,连成都也开始闹春荒。到9月11日,灾荒依然没有渡过,蒋介石不得不发表《为实施粮食管理告四川同胞书》,严令各地迅速杜绝藏粮不售现象,并向全省人民发出呼吁,体谅国家困难,踊跃捐献军粮——这实际上就是向川人乞讨。

如此情形下,四川其实已经有些不堪重负,但还是不得不全力付出:出粮、出钱、出人、出力。

先说钱和粮。尽管蜀中饥馑,仅1941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也从四川收谷8228.6万市石,占当时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四川负担了30%以上。另一方面,且不说修公路、修机场、运送各种物资,征用了数以百万计的四川民工;八年抗战中,川人积极参军,前后应征的就在300万人以上。当时,四川总人口不过4千万,也就是说,平均13人中就有1人应征入伍。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6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的第二天,《新民报》随即发表了社论《莫忘四川》,文章写到:“……四川对于抗战的贡献是特殊的,抗战期中,四川不仅为中枢政府所在,容纳了所有全国性的行政机关,养活了不愿做奴隶的官民,就以支持抗战一事而论,征兵征粮,以四川的负担为最重;出钱出力,又总是率先倡导。假如没有四川,我们就不能想象抗战何以能支持如此之久……”

四川:中国的避难所

抗战期间,伴随国民政府的西迁,中国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进行了西迁,其中大部分迁到了四川。

说到西迁,四川合江人卢作孚值得浓墨重彩来描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后,国民政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任主任委员,组织了著名的“武汉大撤退”。

当时,小城宜昌难民已多达三四万人。江边空地,密密匝匝地堆满了待运的物资。自那时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平水期,过后便是大半年的枯水期。也就是说,40天内所有的人货都必须运走。

卢作孚亲自部署:缩短航时,把整个运程改成三段,分段行驶;每艘船以吃水深浅、马力大小为依据,重新调配;为增加运客量,改卧舱为座舱;三峡不能夜航,夜晚装卸,白天抢航……

武汉大撤退和其他西迁路线抢运入川的民族工业,很快在四川这张宽大而厚实的温床上,恢复了元气。据统计,随国民党内迁的工厂总计达600余家,重庆、南充、乐山、泸州、宜宾、内江等地建起了钢铁、兵工、机械、纺织、造纸、化工、制糖等工厂,四川成为了战时后方的重要工业区。

除了工业,在陪都时期,四川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抗战爆发前,全国有国立、私立高校108所,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大都市。抗战爆发后,这些学校大部分迁往西南、西北等地,而迁到四川的计有48所。到抗战后期,四川的高等学校共有56所,为战前的4倍,已成为全国教育最发达的省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