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因為舞臺現場提詞器的故障,《青春環遊記》中白宇、範丞丞、段美洋不得不以一種“忘詞”的尷尬狀態完成3000人舞臺的演出,而這一場景幾乎打破了一整期節目輕鬆娛樂的走向。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在很大程度上,這一幕的發生不能算作偶然,伏爾泰很早就提出:每一場戲必須要表現一場爭鬥。而在綜藝製作方眼中,對於衝突性的需求,似乎早就從一種單純的內容組件變成一種營銷宣發方式。

這種情況當然不會是《青春環遊記》一家獨有,從營銷誕生時,這種依靠衝突進行營銷的手段就已經存在,只是由於綜藝獨有的影視形式以及互聯網的發展,讓衝突營銷的影響力變得更加強大。

衝突的劇情能在較短時間內吸引更多人們的目光,然而當綜藝節目過度依賴衝突時,誰也說不好懸在他們頭上的那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何時會落下。


漩渦中的綜藝節目

距離節目播出一天之內,《青春環遊記》已經經歷了各家粉絲眾望所歸終於播出,到提詞器出現故障,範丞丞為舞臺出錯道歉,再到白宇粉絲不滿節目組的不公對待,公開要求“請浙江衛視青春環遊記道歉”。可以說,重重熱門綜藝追擊下,《青春環遊記》毫無疑問成為了主角。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5月4日,這檔有浙江衛視自制的文化旅遊探索類綜藝同時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芒果TV、中國藍TV播出,由於當紅演員白宇、偶像範丞丞的加入,以及王凱、吳謹言、胡先煦等嘉賓的觀眾緣較好,該綜藝可以說未播先火,不少粉絲都在等待著這檔綜藝的播出。

然而節目播出後,白宇、範丞丞的粉絲卻炸了鍋。節目中最後一個環節為嘉賓在準備時間不充足的情況下進行3000人舞臺演出,而在白宇、範丞丞、段美洋節目開始時提詞器出現故障,範丞丞唱rap時全程忘詞,白宇也在下臺之後肉眼可見的黑了臉,面對這些現場事故,三人在節目之後重新登場向觀眾道歉。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節目播出不久,範丞丞在微博上發出了一條“謝罪”消息,主動為這次舞臺的失誤道歉。“範丞丞承擔責任”話題被刷上了熱搜第一;

另一面,白宇粉絲稱節目“惡意剪輯”,認為該事件表露出節目組對藝人的不尊重,“希望節目組能夠正是問題。直面部分觀眾的合理要求,還全體參演人員一個真相。”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白宇粉絲表達對節目組的不滿


這不是第一次綜藝節目發生衝突,類似事件在過往綜藝中比比皆是:《即刻電音》中張藝興和大張偉粉絲現場開撕、《演員的誕生》中袁立手撕節目組“惡意剪輯”,甚至《明日之子》與《中國有嘻哈》正面PK之時靠節目衝突爭取觀眾關注度,“薛之謙摔話筒”與“GAI撕PG One”正面交鋒。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可以看到,如今的綜藝想要出圈都會費盡心機地打造一些矛盾點,最好能讓受眾先變成“吃瓜群眾”,效果如何自然立竿見影:

《即可電音》、《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等等綜藝或多或少都依靠這些矛盾打開了觀眾市場,讓觀眾在海量的綜藝中“看到了”這檔節目,並抱以好奇心開始持續關注;

《演員的誕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失誤”、“激化衝突”獲得討論量,即便走到第二季招式還是不變——將演員楊蓉的名字“錯打成”王蓉。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效果頗佳的營銷方式,甚至有盛行之風,多部綜藝齊刷刷地走上這條有些危險的捷徑。一次成功可以是偶然,但如今捷徑已經變成一條通往羅馬的大道。


優雅的吃瓜群眾

為什麼衝突最吸引人?在當下這個人人皆是吃瓜者的互聯網時代,這個問題看起來並不值得討論。畢竟,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瓜不吃更待何時?

5月8日,新京報發佈了一篇文章,用一種優雅的姿態,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分析了對於在互聯網社會中生存的人們,作為吃瓜群眾談論八卦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正常的生活方式。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美國隨筆作家約瑟夫·愛潑斯坦作品《八卦:並不淺薄的愛好》


“到今天,我們所有人的人生問題,都可以拿明星的故事和名字來聊,他給了我們一個話題來聊”。竇文濤的這句話想必每個網民都深有所感,事實上,我們的眼睛和大腦都在不由自主的對八卦產生敏感,這不僅讓我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和社會,更給予我們一個討論價值觀的工具。

從受眾心理角度看,追求奇聞異事總有天然的誘惑力,西方“黃色新聞”盛行時期,新聞行業對“煽色腥”的追求也是將這種“迎合受眾需求”發揮到了極致。到如今,影視綜為了獲得更多關注以挽救票房或收視,也更多地選擇使用這種“高效”的宣傳手段——主動製造八卦。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普利策與赫斯特的黃色新聞大戰


媒介生態從傳者本位轉換為傳受一體之後,受眾的權利開始升級: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輿論場中,每個受眾夠可以把關事實、拼貼事實碎片,真相來源於事實的挖掘與不斷核實。這位“衝突化營銷”提供了大前提。

每一個想要“攪動風雲”的宣傳方都會用模稜兩可的態度去處理一個爭議性事件,這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不夠,而這種“混亂”恰恰就是他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話語權的轉變讓輿論中受眾的地位變高,可以明顯看到,粉絲、吃瓜群眾已經成為了這種矛盾事件的中心,成為“橫征討伐”的主要付諸者。而作為輿論中心,影視綜方要不選擇冷處理,靜靜看著事件在可控範圍內發酵,要不就再添一把火。

對於綜藝來說,由於真人秀的比例較大,出現矛盾的可能性更多,因此衝突營銷對綜藝的加成明顯更大。一個成功的矛盾事件在網絡的發酵週期大概在一週以內,這與大部分綜藝的更新週期相吻合,使得流量從“吃瓜者”轉變為“觀眾”的效果較為明顯。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PG One、GAI、蔡徐坤等為綜藝提供了主要衝突點


流量轉移達成以後,綜藝還有兩個選擇:一,用內容留住觀眾;二,繼續營造衝突,收割下一批流量。

雖然也有綜藝錯失機遇,但事實上,《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演員的誕生》、《變形計》等多部綜藝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這種公式取得成功,成為爆款。

黑流量也是流量,但黑流量真的沒有“隱疾”嗎?


“黑流量”的代價

由於每一期節目都有一個爭議話題,開播剛19天,《演員的誕生》在騰訊視頻上的播放量就已經累計到5.3億了。這樣的數據確實惹眼,但對於爭議帶來的後果,綜藝節目真的做好承受的準備了嗎?

因為過度玩弄惡意剪輯,演員袁立在微博上對《演員的誕生》進行了多次曝光及控訴,認為節目將其剪輯成一個“瘋子”,更爆出節目的黑幕行為。本來因為鄭爽、歐陽娜娜等流量獲勝就引起網友的不滿,袁立的控訴更如同一顆炸彈。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袁立微博曝光《演員的誕生》內幕


在袁立爆出該事件後,陳意涵、金星、樂嘉等人都在微博上公開表明對綜藝節目亂剪輯現象的控訴,網友對該節目的印象也逐漸從“題材新穎”到“不報希望”,《演員的誕生》在觀眾心目中變成了“戲精的誕生”。

非常不幸的是,幾個從節目中脫穎而出的演員——週一圍、翟天臨等人後來也不斷出現負面新聞。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豆瓣網友對《演員的誕生》的評價


如果沒有壯士斷腕的實力,盲目選擇用衝突吸引流量,對綜藝來說其實是一場不平等的交易。即使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即刻電音》是一部水準較高的綜藝,綜藝的宗旨也是讓電音“出圈”。但因為兩位導師及粉絲的激烈矛盾,讓這檔綜藝對許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來說,有些勸退。

畢竟,吃瓜很快樂,但要降低level參與到“糟心事”中,對網友來說,代價還是有點大。

如何把握好衝突營銷的度,達到繼保護好綜藝的口碑和長線發展,又能吸引“高貴路人”正真貢獻點擊量,是綜藝營銷必須要考量的一個問題。

相比於挑戰粉絲及路人的神經,有些綜藝就顯得比較高明,他們直接將價值觀問題拋出,引發網友討論,而不是拘泥於恩恩怨怨、雞毛蒜皮的小事。

如《我家那小子》、《女兒們的男朋友》販賣焦慮;《嚮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打造全新生活價值觀;《奇葩說》、《吐糟大會》更是將矛盾化為綜藝的高級硬件 ,實際上,這些都是能引起矛盾和討論量的營銷手段。


用衝突換取流量,綜藝節目的這筆賬該怎麼算?


不同題材的綜藝,衝突營銷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惡意製造衝突必須是三思而後的下策。“愛惜羽毛”是每一個意圖長線發展的綜藝必須考慮的問題。

借用著名經紀人楊天真的一句話,綜藝節目不能一直創造出一個機會,再迎來一個困境,這樣只會陷在一個漩渦裡,而不是在一個正常的增速之中。

作者 / 卡拉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