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cjdjyhggg


如果我们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我们都会发现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就是阴平这个关键点,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后,一招险棋,一刀封喉。 这一刀封喉就极容易让人想起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蜀将魏延提出了那条极为冒险的一招险棋——兵出子午谷,历史没有假如,但后人总会设想,若当年诸葛丞相真的下了这么一招险棋会怎么样呢?



邓艾这一着险棋直接绕过蜀汉的重兵防线,邓艾取道最不可能的阴平道,获得了进攻蜀地的绝佳机会。若是当年诸葛丞相真的派魏延兵出子午谷,会不会也能直接绕过曹魏的重兵防线,取道子午谷之后,获得进攻长安还于旧都的绝佳机会呢,答案谁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就算魏延突然出现在长安脚下,曹魏也不可能骤然灭亡,甚至包括长安都不会那么轻易的丢失,势必会经历过一番激烈的交战。

但是当魏军出现在成都之下的时候,我们的后主直接就选择听从朝廷中的主和派的建议,选择了开城投降,使得正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姜维发出了我们正准备死战,陛下何故先投降的感慨,将士们也纷纷拔刀砍石头,这太憋屈了。


蜀汉之亡似乎没有前兆,但这并不准确,实际上,蜀汉灭亡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一些前兆了,在诸葛亮死后,益州本土豪族与外来的刘备带来的班底一直在相互较劲,漫长的内耗使得姜维负气领兵在外屯粮,而内部刘禅非但不想办法进行补救,反而去宠幸宦官黄浩,这还没完,刘禅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斗争完全是被动的,当时蜀汉内部流行的一直是投降悲观主义,挡在成都之前本该有一座重镇,那就是绵竹,在绵竹的的蜀汉军队的首领恰好是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他似乎并没有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好运气。

实际上,当时绵竹作为后方,并没有太大的边防压力,而且诸葛瞻他是一个文官,所以面对突然出现的邓艾的魏军,诸葛瞻举止颇为失措,站在后世分析在当时其实最好的办法应该据守不出,火速派人前往成都请求支援。 但是诸葛瞻没有这样选择,诸葛瞻选择了出城野战。


极有可能是因为当时邓艾呈现给诸葛瞻的形象是疲惫之军,想想也是,刚刚走过了阴平道,一路急行的魏军,怎么可能不疲惫呢?诸葛瞻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如此绝佳的机会不能错过,于是,悲剧发生了,虽然魏军已然是疲惫之军,但比之这种三四线留守预备军队占有绝对优势,错误的估计了形式的诸葛瞻战死沙场。

曹魏大军此刻出现在了刘禅所在的城下,刘禅几乎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商议对策,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投降派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原因无他,正如当年曹操南下,吞并刘表基业后,兵锋直指江东之时,那时候的孙权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倡议对策,不也是投降声音一大片吗?原因真的非常简单,后来鲁肃总结给孙权听的,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在你孙权这边是一个太守,投降了曹魏,还少不了我一个太守,但是您呢,你在东吴是主公,在曹魏,您会是什么呢?一席话说完,孙权恍然大悟,坚定的主战了,遂有赤壁之战,以弱胜强。


但是刘禅首先朝廷内部盛行悲观投降主义,其次他本人一直不坚定,立场定位不准确,始终不在状态,朝廷上不是没有人想过坚守待援,甚至还有人建议联系南方孟获打游击,但刘禅都没有接受,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坚定的投降派谯周的鼓吹正统在曹魏理论,成都开门投降,刘禅成为后主,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

由于刘禅决策过快,别说当时远在南方的孟获,就连相对来讲近在咫尺的姜维等知道曹魏大军突入蜀地的时候,蜀汉已经投降了,根本来不及补救。 所以不是不带兵救,是蜀汉投降太快,即使有可能救,也没机会救。


夏目历史君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应当是指263年的司马昭伐蜀,那一年,孟获早就去世了,何谈救蜀汉。

孟获是南中一支少数民族,彝族的首领,在公元223年刘备去世的那一年,跟随益州豪族雍闿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汉,两年后,诸葛亮才发兵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并俘虏了孟获,诸葛亮为了争取南中地区的民心,没有杀孟获,而是赦免了他,之后,孟获终生不再反叛蜀汉。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38年后,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三路大军伐蜀,由钟会为主帅,魏军攻入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从沓中虚晃一枪,退守剑阁,将魏军全部挡在剑阁,进退不得,由于补给困难,而又无法攻克,钟会已有退兵打算,但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偷渡到成都,经过700余里的无人区,出现在成都腹地。

主战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兵临成都城下,这个时代蜀汉已到了即将灭亡之际。

这人时候来看一下当时蜀汉国内的军力分布情况:

汉中地区的诸葛亮时代兴建的汉城与乐城,仍在坚守,没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钟会军包围。



北边的姜维起先在剑阁,后来退守到东边的郪县,仍有万精兵,可救援成都。

东边的右将军阎宇镇守永安,而罗宪镇守江州,共有精失近万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边的郫县还有汶山郡,都在蜀汉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边虽有很多少数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于蜀汉,并不算做是蜀汉的直系,蜀汉在强盛时,命令这些少数民族武装救援也许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将灭亡之时,这些人 肯定是不会来救援的,他们对蜀汉并没有多少忠心。说到孟获,这个时候早就去世了,离诸葛亮征南中已经过了38年,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边只有蜀汉的翊军将军霍弋统率南中诸郡,计有精兵数万人,而且霍弋也向后主刘禅请示出兵救援成都。



那么这个时候的成都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成都被邓艾率军包围,邓艾军到成都城下时,仅有2万余人,而成都蜀汉朝堂之上关于是降是战还是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逃往南中,有人主张投靠东吴,有人主张坚持抵抗,但更多的人主张立即投降,后主刘禅在投降派大儒谯周的忽悠下,决定弃城投降,并且拒绝了蜀汉各方援军的救援。

不是不救啊,是刘禅下令不要救成都,是因为后主决定要投降了,于是蜀汉灭亡 ,灭亡于刘禅之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蜀汉灭亡,其实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灭亡的速度之快,就连司马昭都感到意外。本来,按照司马昭的最初预期,此番伐蜀能够成功夺取汉中,就已经是功德圆满。结果,钟会的10万大军从公元263年8月从长安出发,在9月初抵达汉中前线开始进攻,等到9月底时,汉中就已被钟会占据,前后总共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想当年,刘备为夺取汉中,花了近两年时间,刘备更是亲自上阵,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蜀汉精锐全线出动,这才从曹操手里拿下汉中。现在,钟会仅仅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夺走汉中,并很快又杀到剑阁。此时,蜀汉朝廷这才真正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但好在,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和钟会的魏军主力在剑阁对峙,算是暂时阻挡住魏军的功势。当时,蜀汉国内,除成都还有一万多军队外,东边镇守永安的右将军阎宇、以及镇守江州的罗宪,两人的军队加起来还有近两万多人。

同时,在南边镇守南中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万人。这些镇守边关的将领,此时也都得知魏军攻破汉中的消息,便纷纷派人向刘禅请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为在古代,没有皇帝许可,边关将领是不允许私自调动军队离开驻地,否则等同谋反,所以既然刘禅没主动下令调遣他们,他们就只能先请示再做安排。



然而,此后又过去不到半月,刘禅估计也就刚接到边关将领们的的请示,邓艾就已经成功偷渡阴平,兵不血刃攻下涪城。随后10天时间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来成都仅剩的一万军队到绵竹和邓艾展开决战,结果全军覆没。

其后,后主刘禅主动开城投降,蜀汉灭亡。此时,距钟会从长安出发抵达汉中前线的时间,才刚刚过去两个月。也就是说,蜀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灭亡,这速度快得让蜀汉的边关将领都反应不过来,更不用说还远在云南的孟获。

再进一步说,在魏军夺取汉中后,盘踞在云南的孟获,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也已经得到消息。但从时间推断看,孟获当时还活着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率军南征孟获,此时已过去近38年,当时孟获作为彝族首领,又是益州郡(今云南省)的最高长官,这样一个军政大佬在和诸葛亮交战时,年龄至少不会低于30岁。

这样算来,在司马昭灭蜀的时候,孟获至少也有六七十岁,这个年龄在古代算得上是非常高寿,很少有人能够活得这么长久,尤其是当时南中还属于未开化地带,环境恶劣不说,医疗条件也非常简陋,孟获想活到这个年纪,实在是件很难的事情。



退一万步说,假设孟获恰好高寿,他此时仍然还活着,当他得知魏军攻破汉中的消息后,会不会向其他镇守边关的将领那样,派人请示刘禅是否要出兵救援成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最开始南中四郡的雍凯、孟获、高定和朱褒发动叛乱,本意是希望能够从蜀汉独立出去,自己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对此,蜀汉政府自然不允许,所以诸葛亮才亲自带军南下平叛,在出征前,马谡建议诸葛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换句话说,与当地人打仗,最大的难度就是,对方占据地利、人和。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诸葛亮想用军事手段征服对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时的南中,也就是现如今的贵州和云南地区,那是十万大山、十万河流,以当时交通媒介的发展水平,诸葛亮敢深入这种地方,人家很容易采取进我退的游击战术,到时诸葛亮的大军恐怕不是累死,就是被玩死。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就采用马谡的计策,以军事进攻为辅、政治攻心为主,总而言之,提出诱人的谈判条件,寻找可以被策反的实力派。于是,一心要和诸葛亮抵抗到底的孟闿、高定、朱褒,或被投降派杀掉,或被诸葛亮围歼。剩下的孟获,在诸葛亮的威逼利诱下,半推半就的和诸葛亮签订友好条约。

最终,孟获承认一个蜀汉中央政府,而作为回报,诸葛亮也许诺,从此不再对孟获的辖区指派政府官员,也不在那里驻军。自此,诸葛亮的南征之战宣告结束。虽然说,这个结果对蜀汉政府和孟获都有好处,因为南中的蛮族,可以获得蜀汉中央政府提供的先进生产力,蜀汉中央政府可以从南中获得大量的牛马土特产。

但问题是,对于孟获来说,他只是迫于蜀汉政府的军事打击,才不得不挂起蜀汉的大旗。在他内心里,或者从他的利益最大化来说,如果条件允许,他肯定更愿意独立出去自己当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当得知蜀汉正被魏国打得狼狈不堪时,孟获的第一反应,就和当年听到刘备在夷陵惨败一样,那就是这正是趁机闹独立的好机会,他又怎么可能去派兵救援蜀汉呢?

事实上,在蜀汉灭亡后,南中的独立性就变得越来越强;等到魏晋南北朝时,中原王朝对这个地方控制是越来越薄弱,再等到隋朝时,这里已经正式建立起六个国家,被称之为六诏。后来到了唐朝,这六个国家中的蒙舍诏把其他五个国家都给灭掉,建立起南诏国,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后来如果不是元朝的征服,云南很可能就是另一个越南。


我是赵帅锅


263年,曹魏大将邓艾趁姜维大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的时机,兵行险招,率部下士卒从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克服崇山峻岭和重重险阻,挺进到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带领张飞子尚书张遵、黄权子尚书郎黄崇、李恢侄羽林右部督李球率领成都驻军迎敌,前锋被邓艾打败,退守绵竹,一场决战后大败,全军覆没,魏军直逼成都。


这时,刘禅派人四出求援,益州本土派光禄大夫谯周劝刘禅出降,当时兵围成都,城内兵力不足难以守御,群臣分成两派,一派主张逃奔南中,一派主张逃往东吴,以图再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谯周说,自古以来没有皇帝寄居他国而得以成功的例子,且投奔东吴,以现在的形势看,只有魏国吞并东吴,绝不可能出现吴国吞并魏国的可能,到时东吴灭亡,一同被俘,岂不是比现在投降还不如?如果要逃往南中,就应该提前计划,现在兵临城下,往南走追兵近在咫尺,跟随的人难保没有异心,那时祸生肘腋,悔之何及?刘禅便听从谯周的话,出城投降。


从谯周的一席话可以看出,南中距离成都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而成都兵力空虚,主力已被诸葛瞻打光,很难坚守待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其时刘禅派人到永安向阎宇求救,永安原有五千兵,因东吴孙綝掌政,大臣们不满,暗中向蜀汉求助,才让阎宇带五千兵在那以备不时之需,接到诏命后,阎宇立即启程,带了三千军士望成都出发,留下二千兵给罗宪守永安。从这里也可看出成都空虚到何种程度,守不到南中兵到。

南中在刘备败退入永安时,已经密谋叛乱,有割据的事实,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趁刘备在永安病逝之机,杀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越巂牂柯先后响应。诸葛亮因新主继位有更重要的内政外敌处理,二年后才出兵南中平叛,采用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方略,七擒七纵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孟获,南中得以平定,还吸引当地民众组建了一支蜀汉劲旅无当飞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支军队先后由王平、张嶷统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汉晋春秋》记载孟获后来升为御史中丞,跟随到成都任职,此战后南中虽没有大的乱事,但四郡民众并非完全心服,诸葛亮的不留兵策略也正是看到南中难以治理才做出的决定,不必在蛮荒之地消耗兵力,平乱十年后,叟夷又多次造反,杀了太守龚禄、焦璜,后任的太守也不敢到郡治上任,驻在边境,汶山的羌族也曾反叛,南中并不安静,除了路途遥远的原因,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依靠南中兵前来解围是不可能的。


南方鹏


据路边史载:孟获自归降担任蜀汉高官之后,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真诚拜服,五体投地。故而终诸葛亮之世,直到蜀后主刘禅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业业,造福乡梓,有大功于南方彝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相互之间的大融合。

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蜀汉后主阿斗降魏;

再后,晋武帝司马炎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

孟获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并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

孟获之所以在蜀亡国之时没出兵解围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当时的形势发展太快,孟获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时,蜀汉已降了。孟获的力量连蜀国也打不过,就更打不过魏国了,只好作罢。

2 当时蜀国内部斗争太激烈了。蜀国因为是外来的军事政权,也就是军阀。在当时如果想统治好一个地方,就需要和当地的氏族联手。而刘备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进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刘备的出身太低,不愿意与他合作。刘备就一直压制四川氏族势力。到了后期,四川本土势力在蜀国内部任职者很多,并直接促成了蜀汉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时,也派人告诉了孟获,警告他不要乱来。

3 根据上边的史实,大家就能发现孟获始终对蜀汉刘家是忠诚的,在蜀国灭亡后,还很关心阿斗。作为一个力量不强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这些了。


新知传习阁


蜀汉灭亡时,为什么孟获等南方部落不带兵前来解围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闭塞: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孟获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与南中道路崎岖难行,互相传递消息时间过长,成都被围,等收到消息,刘禅已自缚率众投降了。

二、无兵可调:

蜀汉全国人口不过20多万户,90多万人口,南中更是地广人稀,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为削弱南方势力,特搬迁比较彪悍的一万多户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号称无当飞军。所以南方部落能够北援的兵马,在蜀汉灭亡前40年就已经北上。现有的兵马属散兵游勇,无组织无纪律,经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来了,这支疲惫之师遭遇邓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并未真心归蜀: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七擒七纵才让孟获心服口服。南中地区总算安定,但也仅仅只是“纲纪粗定,奉汉粗安”的局面。蜀汉强盛时,南中部落碍于恩威并施的治理,还有部落数次作乱,杀害太守,诸葛亮只许派将军马忠前去监视。如今蜀汉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会趁火打劫,伺机造反,又怎会以身冒险,去得罪强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考虑逃到南中去负隅顽抗,谯周就有一番劝告:按谯周的说法,刘禅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举反叛,更别说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祝君阅读愉悦!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多数人受《三国演义》小说、评书的影像,总觉得诸葛亮对南蛮部落极好,对孟获等人极好,孟获等人也感恩戴德等等。

事实上,根本没那么简单!

以孟获为首的南蛮部落,在刘备去世不久,立刻发动叛乱,诸葛亮不得不亲自统率大军征伐。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诸葛亮为了收服人心,确实也施行过一些仁政。不过,南蛮部落与蜀汉政权既非同族,又非共同利益体,自然不会甘心被蜀汉政权驱策。

尤其是蜀汉大军北伐时,从南蛮征召了大量士兵,比如威名赫赫的无当飞军,就是南蛮人组建。蜀汉政权又是招兵,又是征粮,自然引起南蛮各部的不满。

果然就在诸葛亮撤军、兵发祁山的那一年,南蛮部落就开始叛乱。

《三国志》云:明年,亮出祁山,忠诣亮所,经营戎事。军还,督将军张嶷等讨汶山郡叛羌。又云: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徵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数年后,建宁郡杀太守正昂,缚太守张裔於吴,故都督常驻平夷县。至忠,乃移治味县,处民夷之间。

总之,南蛮几个郡风波不断,根本就没有甘心臣服。

因此,蜀汉灭亡之时,有人建议朝南中退避,却被刘禅等人拒绝。南蛮各部根本不值得信任。搞不好逃去南中,那些蛮人将刘禅擒获,献给魏军,到时候反倒不美。

小说讲究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讲究弘扬正能量。历史却并非这么简单。王八活千年的事情屡有发生。


叶之秋


蜀汉灭亡的时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错了,还带兵解围?那些人可不是白莲花,更和蜀汉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政治上的归属感。

中原政权(蜀汉也算中原政权的分支)与西南地区各方国部落有着延续了上千年的爱恨情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百越就经常和中原国家作战。当时,代表中原势力出现在南方的是楚国,这个国家一开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认可。但该国仍然视自己为华夏族一员,只不过对自己的爵位不满,认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后来楚国国君自己给自己封了王,从周朝到战国,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国君都以楚王自居,虽然中原国家管楚国国君叫做楚子。

楚国地处偏远的长江流域,积极北上的同时,还在不断南下开拓与百越作战。为了巩固那一地区,吴起改革的时候,还将大批楚国贵族迁往百越同化当地人。

(楚国对南方的扩张)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军继续对南方远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岛北部,并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统治。

(秦朝统一后对南方的扩张)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没有办法深入。虽然当年楚国曾经远征夜郎国,并在滇国建立了统治,但由于力量不足,很快被当地人同化,从而和中原失去了联系。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华夏力量才再一次进入这里,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国也敢与汉朝为敌,所以当地人是很难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当中原地区衰落后,当地也会成功翻盘。

(汉武帝时期首次将西南地区纳入本土)

究其原因,西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是中原人难以克服的,所以不能对这里持续施加影响力。

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湿热多雨。中原人身穿铠甲到这里作战的时候,冬天还好,到了夏天就难以忍受了,导致疫病蔓延,还没等打仗就损失惨重。而当地茂密的森林和十万大山,让擅长兵团作战的正规军很难展开兵力与当地人作战。当地人往往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与正规军开战游击战,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

(当地山川密布河网纵横,不利于中原军队作战)

即便勉强征服这里,对当地进行有效开发也非常困难,由于雨热同期,树木生长快速。古代捉急的生产力水平想要开垦出一片土地远比中原困难。降雨又会将失去草木保护的土地养分重走,把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变得极为贫瘠,导致饥荒蔓延,单位土地承载能力下降。

所以,中原政权对西南地区的大开发效果一直不好。当地人难以接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也就很没归属感了。当地人时叛时降,都快成传统了。

当地人口稀少,难以组织大规模军队

不过,由于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西南地区的生产力极为落后,大多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极为原始,单位产出极低。很多部落还在过采集游猎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1平方公里养不了几个人,也难以组织起大规模军队和中原王朝抗衡。

就拿诸葛亮远征孟获来说,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不足半年,也没有消耗多少粮食,所以讨伐孟获之后诸葛亮就能马上准备北伐战争。

那么,蜀汉灭亡时为什么孟获等西南部落没有出兵勤王呢。

原因就是,第一,当地人对蜀汉没有归属感,不会关心蜀汉政权的存亡。第二,当地部落势力弱小,即便想北上勤王,也没那个实力。

以上


历史风暴


诚邀,如题。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其实这两个原因很重要

其一,时间不允许

其实曹魏伐蜀时,也并没有想到这次能够如此顺理的拿下蜀汉,因为姜维很难缠,蜀汉又有山川之险要,事实上如果不是邓艾率领奇兵抄小路围困了成都,钟会那十八万大军是冲不过有姜维把手的剑阁的。说这个的原因就在于当蜀汉得到曹魏进攻的消息时,可能并没有料想到后果如此严重,所以就没有传令南中蛮族出兵作战,当邓艾大军围城的时候,估计又来不及了,

其二,南中蛮族也不会同意

蜀汉控制南中采用的是羁靡制度,南中各地长官由蛮族世袭,他们不识王化,可没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说白了蛮族部落仅仅依附于蜀汉,不是作为蜀汉政权的郡县体制中一部分,再者南中部落林立,即使孟获即便心念诸葛亮恩情,但他并不是南蛮部落首领,想要出动军队救援,就必须联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动军队。当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刻,因为部落太多,各个首领为了自己的利益,底子不可能都赞同出动军队拯救。总之,南中的蛮族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名义上的宗主,你说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因为南中地区根本没有实力来挽救蜀国最后的危机。

首先需要强调在正史上,孟获这个首领存不存在至今也受争议,但不管有没有这个人,南中地区各少数部落臣服于蜀国这是事实,所以当魏国发动灭蜀之战时,南中地区有没有能力支援蜀国,跟有没有孟获这个人不存在多大关系,只需要讨论当时南中地区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南中地区的实力远不如益州,先不说南中地区人丁稀少,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又分隔成了大大小小很多的部落,这些部落虽然臣服于蜀国也算是蜀国版图的一部分,但是从硬实力来讲,对益州根本提供不了太大的支援。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并随后去世之后,南中地区也发生了大规模叛乱,但诸葛亮仅用了3万左右的兵马就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动乱,这也间接的说明南中地区虽然山高皇帝远,军事价值程度不高,但实力有限,一旦面对敌人的重兵攻击,根本很难坚持,更别说诸葛亮平定南中,所动用的兵力还算不上是大兵团,想那魏国几次反击蜀国,动辄十几万的兵力,以南中地区的情况又如何能抵挡得住!

事实上,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地区一直也一直对蜀国进行军事支持,诸葛亮也曾经在南中地区广泛招兵以扩充蜀国的兵源,但南中地区的人力资源毕竟有限,蜀国从南中地区招兵,最多也不过万人左右,对于蜀国的军事力量也很难有太大的援助作用。

在魏国发动灭蜀之战的时候,由于事发突然,加上邓艾突然兵临成都城下,即便在前线担任阻击的姜维都难以反应,更别说远离成都的南中地区,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提供有力支援,即便能够提供支援,也无法对抗魏国的17万军队,毕竟诸葛亮平定南中也只动用了3万人,在魏国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只是杯水车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