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xvnnnjko


蜀汉灭亡,其实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灭亡的速度之快,就连司马昭都感到意外。本来,按照司马昭的最初预期,此番伐蜀能够成功夺取汉中,就已经是功德圆满。结果,钟会的10万大军从公元263年8月从长安出发,在9月初抵达汉中前线开始进攻,等到9月底时,汉中就已被钟会占据,前后总共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想当年,刘备为夺取汉中,花了近两年时间,刘备更是亲自上阵,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蜀汉精锐全线出动,这才从曹操手里拿下汉中。现在,钟会仅仅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夺走汉中,并很快又杀到剑阁。此时,蜀汉朝廷这才真正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但好在,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和钟会的魏军主力在剑阁对峙,算是暂时阻挡住魏军的功势。当时,蜀汉国内,除成都还有一万多军队外,东边镇守永安的右将军阎宇、以及镇守江州的罗宪,两人的军队加起来还有近两万多人。

同时,在南边镇守南中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万人。这些镇守边关的将领,此时也都得知魏军攻破汉中的消息,便纷纷派人向刘禅请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为在古代,没有皇帝许可,边关将领是不允许私自调动军队离开驻地,否则等同谋反,所以既然刘禅没主动下令调遣他们,他们就只能先请示再做安排。



然而,此后又过去不到半月,刘禅估计也就刚接到边关将领们的的请示,邓艾就已经成功偷渡阴平,兵不血刃攻下涪城。随后10天时间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来成都仅剩的一万军队到绵竹和邓艾展开决战,结果全军覆没。

其后,后主刘禅主动开城投降,蜀汉灭亡。此时,距钟会从长安出发抵达汉中前线的时间,才刚刚过去两个月。也就是说,蜀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灭亡,这速度快得让蜀汉的边关将领都反应不过来,更不用说还远在云南的孟获。

再进一步说,在魏军夺取汉中后,盘踞在云南的孟获,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也已经得到消息。但从时间推断看,孟获当时还活着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率军南征孟获,此时已过去近38年,当时孟获作为彝族首领,又是益州郡(今云南省)的最高长官,这样一个军政大佬在和诸葛亮交战时,年龄至少不会低于30岁。

这样算来,在司马昭灭蜀的时候,孟获至少也有六七十岁,这个年龄在古代算得上是非常高寿,很少有人能够活得这么长久,尤其是当时南中还属于未开化地带,环境恶劣不说,医疗条件也非常简陋,孟获想活到这个年纪,实在是件很难的事情。



退一万步说,假设孟获恰好高寿,他此时仍然还活着,当他得知魏军攻破汉中的消息后,会不会向其他镇守边关的将领那样,派人请示刘禅是否要出兵救援成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最开始南中四郡的雍凯、孟获、高定和朱褒发动叛乱,本意是希望能够从蜀汉独立出去,自己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对此,蜀汉政府自然不允许,所以诸葛亮才亲自带军南下平叛,在出征前,马谡建议诸葛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换句话说,与当地人打仗,最大的难度就是,对方占据地利、人和。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诸葛亮想用军事手段征服对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时的南中,也就是现如今的贵州和云南地区,那是十万大山、十万河流,以当时交通媒介的发展水平,诸葛亮敢深入这种地方,人家很容易采取进我退的游击战术,到时诸葛亮的大军恐怕不是累死,就是被玩死。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就采用马谡的计策,以军事进攻为辅、政治攻心为主,总而言之,提出诱人的谈判条件,寻找可以被策反的实力派。于是,一心要和诸葛亮抵抗到底的孟闿、高定、朱褒,或被投降派杀掉,或被诸葛亮围歼。剩下的孟获,在诸葛亮的威逼利诱下,半推半就的和诸葛亮签订友好条约。

最终,孟获承认一个蜀汉中央政府,而作为回报,诸葛亮也许诺,从此不再对孟获的辖区指派政府官员,也不在那里驻军。自此,诸葛亮的南征之战宣告结束。虽然说,这个结果对蜀汉政府和孟获都有好处,因为南中的蛮族,可以获得蜀汉中央政府提供的先进生产力,蜀汉中央政府可以从南中获得大量的牛马土特产。

但问题是,对于孟获来说,他只是迫于蜀汉政府的军事打击,才不得不挂起蜀汉的大旗。在他内心里,或者从他的利益最大化来说,如果条件允许,他肯定更愿意独立出去自己当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当得知蜀汉正被魏国打得狼狈不堪时,孟获的第一反应,就和当年听到刘备在夷陵惨败一样,那就是这正是趁机闹独立的好机会,他又怎么可能去派兵救援蜀汉呢?

事实上,在蜀汉灭亡后,南中的独立性就变得越来越强;等到魏晋南北朝时,中原王朝对这个地方控制是越来越薄弱,再等到隋朝时,这里已经正式建立起六个国家,被称之为六诏。后来到了唐朝,这六个国家中的蒙舍诏把其他五个国家都给灭掉,建立起南诏国,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后来如果不是元朝的征服,云南很可能就是另一个越南。


我是赵帅锅


蜀汉灭亡时,按照常理推论,只有南方的南中四郡离成都最近,也保留有一定兵力。那么为什么孟获这些南方部落不带兵前来解围呢?

这其实跟当时的大形势有关,南中四郡分别为益州郡(也称建宁郡)、永昌郡、牂柯郡、越巂郡,其中牂柯郡、越巂郡离成都最近,益州郡、、永昌郡离得最远,基本到东南边界了。而孟获在益州郡,如果他真的有心支援成都,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那么孟获等人会支援成都吗?不会。早在夷陵之战时,刘备新败,国力大损,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同时发生叛乱,蜀汉东南一片混乱。后来,诸葛亮率军南下一直打到益州腹地,杀死越巂郡叛将高定,牂柯郡叛将朱褒,以及益州叛将雍闓,诸葛亮没有选择杀死益州大族孟获,而是选择多次释放孟获,又多次擒获,最后征服了孟获。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留当地人作为部族首领协助郡守治理,基本达到了纲纪粗安的地步。粗安意思就是马马虎虎,夷汉之间保持相对和平而已。后期叟夷部落数次作乱,多次杀害太守,致使越巂太守没人敢去上任,诸葛亮没有再采取大的军事行动,而是派将军马忠前去治理。

诸葛亮又设置庲降都督总管南中四郡政务,庲降都督张翼执法严厉,造成了夷族首领刘胄发动叛乱。没有办法,诸葛亮又调马忠回来任庲降都督,平定了刘胄叛乱,从此以后,马忠作为镇南将军,镇守南中四郡,确保蜀汉南方的平安。

蜀汉灭亡时很突然,当时邓艾军三万人正奔赴成都,刘禅和朝中大臣如惊弓之鸟,慌忙在朝中议论形式。此时马忠得到消息,成都危矣,已经打算出兵回援成都了,但是孟获这些南方部落是不会跟他去的。为什么呢?

蜀汉国力强盛时,南方部落碍于马忠恩威并重的治理,对蜀汉还算忠心。蜀汉北伐的许多兵力都是从南中抽调的。例如著名的无当飞军,就是由南中的少数民族青壮年组成,是北伐军中的特种部队,战斗力相当强悍。

但是如今蜀汉岌岌可危,如同当年刘备新丧时一样,这些南方部落只会趁火打劫,伺机造反,想让他们加入回援成都的队伍,非常困难。因此,马忠想要回援成都,既要考虑南中的稳定,也要考虑成都的危急,这是个非常难以下决断的事情。但是即使这样,马忠也做好了回援的打算。可惜的是,还没有等到马忠回援,刘禅已经开城投降了。

那么既然南方部落不能够回援成都,还有哪些地方能回援成都呢?我们就来整体分析一下当时刘禅面临的形式。

蜀汉军力分布主要在三个地方,一个是永安,由邓芝率兵驻守,目的是防备东吴。二是汉中,由姜维镇守,也是蜀军的主力,既负责镇守汉中,又负责北伐曹魏。汉中主要由胡济防守,姜维主要负责进攻曹魏。三是南中,由马忠镇守,目的是防止南方叛乱。

蜀汉灭亡时,汉中已经失守,但是姜维的主力还在剑门关防守,而剑门关易守难攻,姜维完全可以抽兵回援成都。邓芝回援成都必须经过汉中,而汉中已经失守,邓芝无法支援成都。南中极易发生叛乱,因此马忠如果支援成都,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因此,如果支援成都,主要还靠姜维,其次是马忠。至于南方部落就不要想了,他们不发生叛乱已经是上天照顾了。

刘禅最后仓促投降,气的姜维拔剑砍石,马忠也是仰天长叹,因此,大家就不要再说刘禅是一代英主的话了,连大形势都看不清楚,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富贵,仓促间断送了刘备一辈子辛苦得来的基业,蜀汉至此灭亡,他难道不是罪人吗?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蜀汉灭亡时,南中还有马忠在那里镇守,但是南方部落向来反感外来人的统治,在蜀汉国力强盛时勉强服从,而一旦蜀汉遭遇危险,他们第一选择是叛乱,而不是去援助。因此,虽然南中离成都很近,马忠也抽不出多少兵力去支援成都,至于梦想着孟获这些南方部落去支援,基本是痴心妄想。成都能否躲过一劫,就看姜维是否能够尽快支援成都和刘禅能否坚守住,可惜最后结果是姜维还没来的及出兵支援,刘禅率先投降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每日趣评


蜀汉政权和以孟获为首的南中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好,诸葛亮去世后双方关系非常一般,甚至多次爆发冲突。南中部落不趁机骚扰蜀汉就算好了,至于派兵救援就别想了。



一、孟获其人

孟获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只出现在《汉晋春秋》和《襄阳记》中,他是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广西、贵州大部分)部落首领。由于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是什么民族,所以有人认为他是南迁的汉族,也有人认为他是彝族的祖先。但不管如何,他曾是南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夷汉所服”,这是毋庸置疑的。

225年,益州豪族雍闿在东吴的支持下叛乱,孟获同高定、朱褒等人响应,诸葛亮亲征南中。经过艰苦的战斗,诸葛亮平定叛乱,杀掉了雍闿、高定、朱褒等人,并留用孟获管理南中部落。此后关于孟获再无记载,不过我觉得他也不可能活到蜀汉灭亡之时。

二、蜀汉对南中地区的管理

南中地区气候潮湿,山地众多,民族复杂,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刘备称帝时,在这里设立庲降都督,驻地在朱提郡(云南昭通),防范南中部落。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叛后,南中地区的局面是“夷汉粗安”,也就是蛮夷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刚刚安定下来。

诸葛亮从南中地区获得了大量的物资,甚至还收编一部分善于山地作战的少数民族组成了精锐的无当飞军和元戎部队,活跃在北伐前线。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政治日趋黑暗和腐败,对南中地区的剥削日益加重,南中部落经常发起叛乱,蜀汉为此不断增兵。直至蜀汉灭亡时,安南将军霍弋手下有万余士兵驻扎在南中,可见蜀汉和南中关系之紧张。

三、历任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与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和汉中都督是蜀汉常置的四个都督,庲降都督主要负责防御蜀汉南线。庲降都督共有6任,分别为邓方(215-221)、李恢(215-221)、张翼(231-233)、马忠(233-249)、张表(249-?)和阎宇(?-258)。除邓方驻守在朱提郡(云南昭通)外,其余皆驻守在平夷县(贵州毕节)。最后一任庲降都督阎宇于258年卸任后,防御南线的任务交给了安南将军霍弋(霍峻之子)。


曹魏大军压境之时,霍弋曾要求派兵支援成都,但被刘禅拒绝。蜀汉灭亡后,霍弋归降曹魏,世代镇守南土。

四、刘禅曾想逃亡南中

诸葛瞻战死绵竹后,成都人心惶惶。面对败局刘禅想要逃亡南中地区,但遭到了益州大儒谯周的阻止。

谯周说,南中地区只是摄于诸葛亮才归附,丞相死后我们对他们的剥削很重,他们多有叛乱,并未诚心。再者,如果逃亡需要早做准备,仓促出行恐遭不测。最终刘禅打消了念头,选择出城投降。


石头说历史


因为南中地区根本没有实力来挽救蜀国最后的危机。

首先需要强调在正史上,孟获这个首领存不存在至今也受争议,但不管有没有这个人,南中地区各少数部落臣服于蜀国这是事实,所以当魏国发动灭蜀之战时,南中地区有没有能力支援蜀国,跟有没有孟获这个人不存在多大关系,只需要讨论当时南中地区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南中地区的实力远不如益州,先不说南中地区人丁稀少,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又分隔成了大大小小很多的部落,这些部落虽然臣服于蜀国也算是蜀国版图的一部分,但是从硬实力来讲,对益州根本提供不了太大的支援。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并随后去世之后,南中地区也发生了大规模叛乱,但诸葛亮仅用了3万左右的兵马就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动乱,这也间接的说明南中地区虽然山高皇帝远,军事价值程度不高,但实力有限,一旦面对敌人的重兵攻击,根本很难坚持,更别说诸葛亮平定南中,所动用的兵力还算不上是大兵团,想那魏国几次反击蜀国,动辄十几万的兵力,以南中地区的情况又如何能抵挡得住!

事实上,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地区一直也一直对蜀国进行军事支持,诸葛亮也曾经在南中地区广泛招兵以扩充蜀国的兵源,但南中地区的人力资源毕竟有限,蜀国从南中地区招兵,最多也不过万人左右,对于蜀国的军事力量也很难有太大的援助作用。

在魏国发动灭蜀之战的时候,由于事发突然,加上邓艾突然兵临成都城下,即便在前线担任阻击的姜维都难以反应,更别说远离成都的南中地区,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提供有力支援,即便能够提供支援,也无法对抗魏国的17万军队,毕竟诸葛亮平定南中也只动用了3万人,在魏国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只是杯水车薪。


辽宁资深球迷


据路边史载:孟获自归降担任蜀汉高官之后,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真诚拜服,五体投地。故而终诸葛亮之世,直到蜀后主刘禅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业业,造福乡梓,有大功于南方彝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相互之间的大融合。

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蜀汉后主阿斗降魏;

再后,晋武帝司马炎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

孟获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并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

孟获之所以在蜀亡国之时没出兵解围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当时的形势发展太快,孟获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时,蜀汉已降了。孟获的力量连蜀国也打不过,就更打不过魏国了,只好作罢。

2 当时蜀国内部斗争太激烈了。蜀国因为是外来的军事政权,也就是军阀。在当时如果想统治好一个地方,就需要和当地的氏族联手。而刘备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进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刘备的出身太低,不愿意与他合作。刘备就一直压制四川氏族势力。到了后期,四川本土势力在蜀国内部任职者很多,并直接促成了蜀汉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时,也派人告诉了孟获,警告他不要乱来。

3 根据上边的史实,大家就能发现孟获始终对蜀汉刘家是忠诚的,在蜀国灭亡后,还很关心阿斗。作为一个力量不强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这些了。


新知传习阁


首先要说明,这里只说演义里的事情,因为孟获其人是否真的存在,都是有争议的,更不要说其他,这里按演义里的说,其原因有三,其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取绵竹关,直逼成都,犹如神兵天降,刘禅等还没来得及反应,成都已经乱作一团,更不要说去知会孟获派兵增援,所以成都方面没有通知,这是一,其二,确实有人提出逃往南中,依附孟获,但是谯周说:陛下平时并没有什么恩德施于南中,况连年征战,对南中百姓盘剥较甚,逃往南中,必遭大祸。可以看出,由于蜀汉的连年征战,南中百姓赋税也较重,对蜀汉也是有怨言的,况且南中居民并无蜀魏势不两立的概念,未必真心对待刘禅,所以即便告知增援,恐怕也不会派兵增援,其三,南中距离成都路途遥远,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成都已经被围,等去通知孟获再等援兵赶到,时间跨度太长,成都恐怕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这三点原因中第二点恐怕是最重要的,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施惠于南中,南中首领和百姓并不是真正信服蜀汉,诸葛亮在时,孟获感恩丞相恩德和天威,那时孟获还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一死,有无恩德布施,空拍没有人会真心对待。


喜欢历史的学生


蜀汉将灭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不能带兵来救,说明了蜀汉对南中治理的成功!

孟获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孟获生卒年不详,我们无法知道蜀汉灭亡时孟获还在不在世,但是,即便他在世,他也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诸葛亮南征,打服了孟获,孟获表示: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是个明白人,口头承诺这玩意,一般是靠不住的,等他大军撤离,天高皇帝远的,什么都说不准!

诸葛亮也很“感动”: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留在这里太屈才了!不如和我们一起去成都享福!

于是,建宁、朱提的南中大姓,纷纷一起调到了蜀中做官!

所以,孟获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他早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在京退休老干部了!

能战之兵早就被抽走了!

诸葛亮知道:南中偏僻、其民善战好斗,即使孟获这些意见领袖走了,也是不稳定的!

要解决南中造反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让南中子弟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可以过上比造反更好的日子,才能解决问题!

诸葛亮采取了两个方法:

1、鼓励大姓富豪聘请少数民族“恶夷”做部曲。

这样,这些少数民族子弟跟着大户有吃有喝,自然就不会造反了;

2、征发南中劲卒。

诸葛亮把南中的青羌中能战之士调入蜀军,一起北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

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解决勇士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干脆把青羌万余户迁移到了蜀地!

如此,南中勇士获得了立功致富的机会,自然造反的少了!蜀汉,也多了一支能战之军!

双赢!

不想好好过日子的,也已经造反了!

诸葛亮尚无力大力发展南中经济,南中落后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造反依然免不了的!

所以,南中地区,一直断断续续有一些造反。

被诸葛亮称为“精通军事”的向宠,就是在镇压南方少数民族造反时牺牲的。

此外,霍弋也曾多次镇压少数民族造反!

如此,亲近蜀汉的勇士,多已加入蜀军北伐序列,不亲近蜀汉的勇士,多已经造反了。能指望去救蜀汉的兄弟不多了!

被错过的续命机会

即便如此,南中依然曾有两次机会给蜀汉续命!

第一次,魏攻蜀时,南中领建宁太守霍弋曾主动提出带兵北上,包围成都。

可是,后主表示:我们这里防御部署得很好,你们不必来了!

确实,谁能想到诸葛瞻大军败得那么快!

第二次,蜀国在最后一次讨论中,曾提出过:去南中!

不过,后主再次拒绝,果断出降!

当时,即使后主真的退到南中,也只能稍微延续一下蜀汉国祚而已。

汉中、西川都没守住,依靠南中之地,想要抗拒天兵,没什么机会。

总的来说,当时南中少数民族不能救援蜀汉,说明了蜀汉治理的成功。

假如这些少数民族的军力救蜀国,那他们就有实力在早些时候威胁蜀国!

因此,蜀汉要想获得稳定的后方,就必须充分削弱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军事力量!

蜀汉通过成功的治理,已经充分动员了南中的战争潜力、削弱了当地的军事力量!

到蜀汉将亡之时,再指望南中少数民族救命,痴人说梦而已!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蜀汉即将灭亡时,南方部落不来援,原因有三,一是无兵支援,二是无力支援,三是无心支援。

先看第一条,无兵。南中地区的精壮大部分已经被诸葛亮给搬迁到了成都,剩余的战斗力并非很足。

诸葛亮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乱之后,对南中地区的豪杰进行了一番整顿。除了委派他们担任蜀汉官职外,特意搬迁了比较彪悍的一万多户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号称无当飞军。231年蜀军北伐时,王平就是率领这些人马挡住了张郃的围攻,使得诸葛亮得以在正面大破司马懿主力。

蜀汉全国人口不过20多万户,南中地区面积虽大,人口密度较少。搬走1万多户精锐,还是很伤筋动骨的。这当然是诸葛亮一方面充实朝廷兵力,一方面削弱南方势力的计策。所以南方部落能够北援的兵马,在蜀汉灭亡前40年就已经北上了。孟获也已经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

再看第二条,无力。南方部族的兵马并不具备千里迢迢北上勤王的能力。

223年到225年南中地区叛乱时,反抗蜀汉的军队人数确实不少,但这些都是本乡本土征集的民兵,无组织无纪律。他们在高定、孟获等当地领袖率领下打打本土防御战、游击战还可以,但稍微遭遇正规的敌人就要吃亏。所以李恢在劣势下一个突袭就能反败为胜,诸葛亮几个月时间中就能玩七擒孟获。经过蜀汉镇压和抽调精锐北上后,剩余的南中本土武装更是无力化,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从云南到成都救援。就算来了,这支疲惫之师遭遇邓艾的精兵,表现也不会比诸葛瞻的成都部队更好。


最后看第三条,无心。南中地区对蜀汉始终是抱有反抗之心的。

虽然孟获被诸葛亮第七次生擒后,说过“南人不复反”,资治通鉴也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就在诸葛亮班师之后不久,南中又发生了夷人叛乱,杀害当地守将,被李恢迅速的剿灭。公元233年,南中夷人首领刘胄起兵造反,被马忠带领张嶷、张翼等平定。南中地区形势复杂,彻底根除叛乱是不可能的。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手段主要是让南中地区相对安定,以后发生的叛乱都是小打小闹,不会发生之前数郡叛乱动摇国家根基的事情。诸葛亮死后,南中地区更加动荡,以至于蜀汉必须驻扎一支兵力监视。

所以在蜀汉末年,南中地区对蜀汉并不是很忠诚的。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考虑逃到南中去负隅顽抗,谯周就有一番劝告: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

按谯周的说法,刘禅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举反叛,更别说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当然,诸葛亮当初在南中的建设还是有一定成效。传说诸葛瞻的第三子诸葛质在蜀亡后不愿降魏,就前往南中,投奔孟获之后孟虬去了。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三国趣话共享)


巴山夜雨涮锅


这个蜀汉灭亡和孟获关系不大,说白了就是你蜀汉灭亡和我孟获没一点关系,谁来当顶头上司都一样。再者蜀汉灭亡时间太快,只有三个月,其实到了后期,蜀汉的别忘已成定局,我之前文章讨论过。

我们都知道,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顺利的当上了昭烈皇帝。但是,在刘备和诸葛亮死后,蜀国国内的局势开始动荡不安起来。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命令邓艾、钟会、诸葛绪三人率领大军伐蜀,从8月魏国开始进攻,到11月蜀汉灭亡,仅仅用了三个月!难道蜀汉没有一点防御能力吗?为什么那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

魏灭蜀之战

不少人都觉得这肯定是邓艾的功劳,邓艾率领几千精锐从阴平率军越过了高山峻岭,直接偷袭到了江油。到了江油后守军直接投降,邓艾就带着这些人一路向南,将诸葛瞻击败,导致了后主刘禅的投降。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邓艾为什么能那么顺利的直接就偷袭成功了呢?几千人就能在蜀国纵深为所欲为,蜀国的防御军队都去了哪呢?

邓艾剧照

这还得从诸葛亮死后说起。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替了诸葛亮的军权,但是政权却没在姜维身上,政权当然也不该在姜维身上,姜维只能带兵打仗,处理国家政务并不行。处理国政的是蒋琬和费祎,这两个人都是荆州人士,是诸葛亮带来的荆州派。诸葛亮在世时就把荆州带来的士族和蜀中的士族关系处理的很好,只不过荆州派的权力比较大。

诸葛亮剧照

蒋琬掌政时走的是诸葛亮的路,将益州派的权力掌控的很好,既能很好的利用益州派的能力,又没让益州派的权力超过荆州派。虽然说这样还行,但是久而久之益州派就会心怀不满,益州派是本地人士,哪有其他人到了自己地盘上还耀武扬威的。直到费炜掌权后,提拔了陈祗,这个人也是荆州派,但是陈祗为了支撑姜维的北伐用了宦官黄皓,导致了后来的黄皓弄权。

在钟会集结大军时,姜维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上表刘禅派大将张翼等人扼守要道抵抗钟会进攻。但是黄皓不以为然,直接无视姜维的上表,封锁了这个消息,使得钟会进攻时能率军长驱直入。事实上这并不是黄皓第一次排挤姜维,之前姜维北伐失败后,黄皓就劝刘禅将其罢官,姜维听到后就上表杀黄皓,但是刘禅保持中立,既没有杀黄皓也没有将姜维罢官。姜维为了避祸,率领大军去了沓中屯田,可以说当时蜀汉所有的进攻性兵力都被姜维带走了,从此姜维在北方的沓中拥兵自重。

钟会剧照

直到魏军伐蜀时,姜维仍在沓中,被邓艾,杨欣,王颀三人率军牵制。幸好姜维判断清了形势,率领大军直接撤退,前往剑阁抵挡住了钟会主力。姜维的做法十分明智,剑阁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也是北方入蜀的唯一大道,守住了剑阁就守住了川蜀。

麻烦就麻烦在邓艾身上,邓艾率军从阴平偷袭而来,邓艾走的是景谷古道,诸葛亮在世时曾在这里设防,但是后来被刘禅废弃掉了。邓艾直接偷袭了江油,江油守军投降,这就要说到我们之前说过的荆州派与益州派的关系了。益州派对荆州派掌权不满,以至于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也就是说谁来我投降谁。当时江油守军有几千人,邓艾军在翻山越岭时死伤过半,守住江油一点问题都没有。

姜维剧照

就算江油失守,邓艾是偷袭而来,根本没有粮草供给,只需要接下来的城固守等着邓艾粮草耗尽就可以了。但是,诸葛亮儿子诸葛瞻要出风头,率军想要歼灭邓艾,不料自己学艺不精,被邓艾打的大败。到此时,事情仍然可以挽回,成都守军好几万,守上几个月应该不成问题,只需要等着姜维分兵来救就行,反正剑阁也用不了那么多人守着。

刘禅和诸葛亮

但是,益州派谯周联结黄皓,对刘禅进行了劝说,虽然当时群臣都反对投降,但是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刘禅还是听信了谯周的话,率军投降了。谯周在之前就多次上表阻碍诸葛亮和姜维北伐,这次更是直接劝说皇帝投降了,邓艾自从进了蜀国的纵深,就打了一仗,剩下的全是别人来投降。这样一来,蜀国就灭亡了,总的来说蜀国灭亡的原因就是出在益州派和荆州派的矛盾上,荆州派虽然掌握了实权,但是这毕竟是人家益州的地方,益州派横竖都要被人压迫着,还不如直接投降魏国。

兵力方面孟获的兵力只孟获控制,说白了孟获就是个藩属国,说不定换了个君主就不用进贡了呢。


备备哟说文讲史


诚邀,如题。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其实这两个原因很重要

其一,时间不允许

其实曹魏伐蜀时,也并没有想到这次能够如此顺理的拿下蜀汉,因为姜维很难缠,蜀汉又有山川之险要,事实上如果不是邓艾率领奇兵抄小路围困了成都,钟会那十八万大军是冲不过有姜维把手的剑阁的。说这个的原因就在于当蜀汉得到曹魏进攻的消息时,可能并没有料想到后果如此严重,所以就没有传令南中蛮族出兵作战,当邓艾大军围城的时候,估计又来不及了,

其二,南中蛮族也不会同意

蜀汉控制南中采用的是羁靡制度,南中各地长官由蛮族世袭,他们不识王化,可没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说白了蛮族部落仅仅依附于蜀汉,不是作为蜀汉政权的郡县体制中一部分,再者南中部落林立,即使孟获即便心念诸葛亮恩情,但他并不是南蛮部落首领,想要出动军队救援,就必须联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动军队。当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刻,因为部落太多,各个首领为了自己的利益,底子不可能都赞同出动军队拯救。总之,南中的蛮族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名义上的宗主,你说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