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殷郊时,武王姬发为何要跪着求情?燃灯和姜子牙又为何执意不听?

街角在-等待


我们通常认为的武王姬发,一定是对无道昏君深恶痛疾,恨不能手刃之,然后励精图治,运筹帷幄,最终大获全胜的英武果敢形象。


但是,《封神演义》原著里面武王姬发的形象,与我们通常认为的有所不同。

不但武王形象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连西伯侯姬昌的形象也不是伪善的。

这或许会与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或者我们一般人认为的有所不同,但《封神演义》里面,他们不乏智慧,但也确确实实是仁德君子。

比如,西伯侯姬昌,在前往朝歌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此番前去凶多吉少,该有七年之难,但并不畏惧,亦拒绝了长子伯邑考的以身代父难的请求,是为大智大勇。临行之前,他嘱托国事,吩咐伯邑考守法安民,弟兄和睦,特地与母亲太姜以及元妃等人作别,是为大仁大孝。

总体来说,姬昌的人品是没有什么说道的,即使后来身居羑里,也是感化众人,被赦归的时候大家也是牵羊担酒,十里相送。可见圣人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然而,圣人虽然品行完美,却也难以避免人生之不幸。

对于姬昌来说,他智勇双全,仁孝慈爱,遇到好人自然不需担心。

但是遇到了小人,那就难免灾祸了。

本来,姬昌在朝歌的口碑声望都不错,交际范围也很广,获得比干、黄飞虎、微子等人力谏,因此很容易就从纣王和妲己一开始布下的天罗地网中逃脱。

不想费仲、尤浑等奸臣仍然不肯放过他,故意趁着百官给他践行的机会设计让他喝酒后来演算商朝国运如何,二人终身如何,明摆着给他挖坑。

不料姬昌“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姬昌,果然中计。

如果姬昌不曾喝酒,也许就不会“酒后吐真言”,但他虽是仁德君子,却是少了防人之心,最终不得不屈居羑里七年,形同软禁。

后来,虽然迫不得已食子之肉,但皆情非得已,岂不抑郁于心,惨痛于衷。

七年之灾既满,姬昌励精图治,越发礼贤下士,网罗了姜子牙等一批能人。

纵然受了姜尚怂恿前去讨伐蛊惑圣聪等崇侯虎,其本意也不过劝君王为尧舜而已。

出发点是非常好的。

王曰:“卿言虽是,奈孤与崇侯虎一样爵位,岂有擅自征伐之理?”子牙曰:“天下利病,许诸人直言无隐。况主公受天子白旄黄钺,得专征伐......大王今发仁慈之心,救民于水火。倘天子改恶从善,而效法尧、舜之主,大王此功,万年不朽矣。”文王闻子牙之言,劝纣王为尧、舜,其心甚悦,便曰:“丞相行师,谁为主将去伐崇侯虎?”子牙曰:“臣愿与大王代劳,以效犬马。”文王恐子牙杀伐太重,自思:“我去还有酌量。”

没想到的是,姜子牙擅自做主,和崇黑虎里应外合,将崇侯虎父子皆行斩杀。

文王在旁,本不忍加诛昔日同僚,却一不小心见了崇侯虎首级,至此郁郁而病。

因为他知道自己此行有违本心:一不该擅自征伐,二不该自行擅立崇黑虎(其实西伯侯对崇黑虎陷害其弟的不义之行颇为不满,只是骑虎难下)。

死前,他也知道有些事可能已经偏离了自己最初的轨道,即他本对天子忠心耿耿,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做了对不起天子的事情,而且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西岐必然会在姜子牙的带领下讨伐殷商。

所以,他临死前特地吩咐姜子牙:“纵君恶贯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

姜子牙泪流满面地答应了。

同样,他也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儿子姬发不要以臣伐君,不要“遗讥后世”。

最后,文王死前还说了一句“孤蒙纣王不世之恩,臣再不能睹天颜直谏,再不能演八卦羑里化民也!”

死前最后一句话不提自己被害死的长子伯邑考,居然念念不忘纣王和羑里之民,是忠君爱民之士无疑也!


身为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必然对父亲死前的一幕历历在目,时时刻刻不敢忘其教诲。这就导致他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无法坚决。

但武王毕竟号为武王,不是文王。这就说明了武王与文王的不同。

武王和殷商公然开始做对是从招纳殷商叛臣黄飞虎开始的。

当然,或许也可以追溯到更早,那就是自立武王。本来,这等事情,无论如何也是需要禀报朝廷的。可是他们居然不禀报,可见其妄自尊大的野心。

此外,一个被殷商四处追杀的“叛臣贼子”,居然在历经重重磨难之下投到了他武王名下。

一则说明西周此时到盛名,三分天下,周已有二。二则说明武王翦商的决心。

不然,西周何以宁愿冒着损兵折将的危险而去招纳殷商的叛臣?要知道,从此以后,西岐面临了三十六路诸侯的征讨,死伤无数。可见,武王的野心已经按捺不住了。

每次面对敌人,姜尚打出的旗号,也不过是凤鸣岐山,周室当兴而已。

可是天命这种东西最是玄乎,不到最后一刻,谁有权力说天命已定?更何况你姜子牙道行浅微,那些能人又焉能服你?

在姜子牙,这样的理由是完全可以的,各为其主罢了。但在武王,他却用起这个理由来非常不顺手。一方面,纣王还是他名义上的主子;另一方面,姬昌死前也千叮咛万祝嘱咐不能伐商。

而和殷郊的交战,虽然不是直接面对纣王,却是面对纣王之子——未来的储君殷郊。

因此,为了避免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武王必须演出这荡气回肠的一幕来。

武王曰:“相父今日把储君夹在山中,大罪俱在我姬发了。望列位老师大开恻隐,怜念姬发,放了殿下罢!”燃灯道人笑曰:“贤王不知天数。殷郊违逆天命,怎能逃脱,大王尽过君臣之礼便罢了。大王又不可逆天行事。”武王两次三番劝止。子牙正色言曰:“老臣不过顺天应人,断不敢逆天而误主公也。”武王含泪,撮土焚香,跪拜在地,称臣泣诉曰:“臣非不救殿下,奈众老师要顺守天命,实非臣之罪也。”

看武王这番“表演”,他好像是迫于无奈被裹挟进入了这场“封神大战”之中,很多身不由己。但也实在让人感叹他的演技拙劣。如果他真的忠于纣王,真心可怜殷郊,那何以殷洪绝命的时候,不见他有任何表示呢?

其实,只不过是因为殷郊是未来的储君罢了。他不想背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这样的话,燃灯和子牙又如何能听呢?

他们本来就身负天命,必须让武王继承大统,让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各司其职,而殷郊恰是其中之一,他们又怎么能不下手呢?

这才是其中之一,莫慌,武王还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当姜子牙上表让武王“吊民伐罪”之时,武王百般推辞,也拉出了不忠不孝这两个理由(毕竟姬昌死前千叮咛万嘱咐过他),直到散宜生提出了“观政于商”这个理由,武王才算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个提议。

话说回来,“吊民伐罪”和“观政于商”到底有何区别呢?

前者侧重兴师问罪,自矜天命,未免给人感觉太过骄傲自大,姜子牙等臣子骄傲一下可以,但以武王的身份,这样狂妄就不合适了;后者侧重矫正得失,态度一下子谦卑了很多,还有一种“清君侧”的感觉。(历来反叛之人,都深入地学会了这一点。“大楚兴,陈胜王”是前者的曲折表现;吴王刘濞筹划的“七国之乱”,则是对后者的扭曲。)

所谓“帝王心术”,无非如此。

故而,当武王和子牙即将与四百诸侯会合之时,子牙暗暗吩咐众位诸侯以“观政于商”为由去请武王,而武王也正好装聋作哑,推为不知。

其实,所谓的“观政于商”不过是借口罢了。武王只要是正常人的心智,又岂会不知?

于是,当个别不知好歹的诸侯如彭祖寿等人不小心点明了武王的心事的时候,武王也只好假意谦让。

再后来,作者为了体现武王的仁德,说他连“鼓进金止”的意思也不知道。于是乎整个大战,各诸侯都在争相报仇,纣王英勇,诸侯死伤无数,而只有武王按兵不动,坐收渔翁之利。

姜文焕等众将纣王围在核心,还一鞭打伤了纣王后背。过后,武王发话:“今日这场恶战,大失君臣名分,姜君侯又伤主上一鞭,使孤心下甚是不忍。”借力打力,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到最后,纣王在鹿台放了一把大火,宣告殷商彻底灭亡。

武王见状,掩面不忍看视,兜马回营。

更别说像《史记》中说的那样“遂斩纣头,县(悬)之白旗”了。

没了纣王,姜文焕再次建议武王承继大统,早登大位。

武王还是百般推辞,众位诸侯一起请愿也不答应。

后来,还是姜子牙承接了这个“骗人”的活儿,说咱们别说了,先祭祀天地吧,后面如果有了大贤人,武王你再让位不迟。

武王这才答应。

从武王的种种行为来看,他的这些举动,不乏伪善的成分。

整个伐纣过程,武王看似被姜子牙裹挟,被众仙家裹挟,其实乃是君臣间唱的一出“双簧”,一个人在台前表演,一个人在幕后遥控。必要时,一起唱戏。

到底,武王还是与乃父文王不同:文王是真的忠心一片,不敢也不忍去伐纣的;而武王则是在装样子。“武”字说明了一切。


半瓣花上阅乾坤


武王为何要哭着为殷郊求情?姜子牙与燃灯为何一定要杀了殷郊?

小刘侃封神

姜子牙即将金台拜将,赤精子派殷洪下山助周伐纣。

但来到山脚下之后,殷洪便被申公豹说反,最后印证了自己的誓言,身化飞灰而死。

后来广成子派殷郊下山。

申公豹采用同样的招数要说反殷郊,但是殷郊心智坚定,不被江山权利诱惑。

无奈,申公豹告诉殷郊,殷洪被姜子牙杀死了。

至此,殷郊坚定的内心终于出现了破绽,立马就改变旗帜,助纣伐周。

殷郊手中有广成子在他下山时送的番天印。

而要想克制番天印必须四面旗,分别是玉虚杏黄旗,在姜子牙手中;青莲宝色旗,在西方教接引道人手中;离地焰光旗,在八景宫老子手中;素色云界旗又叫聚仙旗,在瑶池金母手中。

广成子借来了四面旗,让武王用聚仙旗在岐山西面阻拦殷郊。

当时,姜子牙并未告诉武王,在岐山西面是要杀死殷郊,只是告诉他拿聚仙旗去退兵。

后来,燃灯用山夹住殷郊,要杀了他。

就在此时,武王在山顶上,看到殷郊这等模样,下马跪在地上,对殷郊大呼道:“千岁,小臣姬发,奉法克守臣节,并不敢欺君枉上,相父今日令殿下如此,使孤有万年污名!相父今日把储君夹在山中,大罪俱在我姬发了。望列位老师大开恻隐,怜念姬发,放了殿下罢。”

武王让燃灯与姜子牙放了殷郊,可是他们二人依旧命武吉犁了殷郊。

聊到这里,问题便来了,武王为何不让杀殷郊?燃灯与姜子牙为何一定要杀了殷郊呢?

武王是一个很注重名节的人,而且他也必须要注重名节,因为他不能背上造反的污名。

所以,他必须要为殷郊求情。

武王也知道殷郊必死,而且他心中还十二分的窃喜。但他必须表现出悲伤的样子。

后来,武王又说了一句话,把杀殷郊的罪名,一下就推给了燃灯与姜子牙他们这一众神仙。

武王含泪撮土焚香,跪拜在地,称臣泣诉曰:“臣非不救殿下,奈众老师要顺守天命,实非臣之罪也!

武王把杀殷郊的罪名推得干干净净。

那么燃灯与姜子牙为何要执意杀了殷郊呢?就这么不给武王面子?

小刘分析

一,天意如此

当时,姜子牙把跪在地下的武王搀扶起来说道:“殷郊违逆天命,大数如此,怎能脱逃!大王要尽人臣之道,行礼以尽主公之德可也。”

武王把杀殷郊的罪名推给了姜子牙和燃灯,然而姜子牙也知道武王的心思,说了武王一句,行礼以尽主公之德可也。

意思便是告诉武王,知道你是想立德,立德之后也就罢了。

二,杀鸡儆猴,给武王看,让他听话。

武王把殷郊当成太子看待。但是姜子牙以及燃灯他们可不把这人间太子当回事,让武王明白,他们可是敢杀太子的。

姜子牙知道武王很聪明,会领悟他们如此做的用意。

三,殷郊对师傅出手,必须要死。

广成子被殷郊拿翻天印打的四处逃窜,这脸可丢大发了。

广成子又是阐教弟子,他又是十二金仙之一,不严厉的处置殷郊,阐教都没面子了。

四,杀殷郊,灭商朝国运。

商朝的国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天意,二是人为。

(一),天意指的是多年前的一件事。

纣王题诗亵渎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想要杀了纣王,但她来到朝歌城上空,正要出手,殷郊殷洪二位殿下头顶两道红光冲天而起。

看到红光,女娲娘娘掐指一算,知道纣王还有二十八年的气运。因此她才会派出轩辕坟三妖去迷惑纣王!

天意之下,殷郊代表着商朝的国运,殷郊不死,商朝不灭。

(二),人为。

殷郊不死,纵然纣王自焚而死,那么商朝还是有继承人的。

武王不可能背上造反的罪名,所以他就没办法抢夺殷郊的江山,相反他还要帮助殷郊把东南两路诸侯的造反给平定。

但是殷郊死了,他是太子,商朝后继无人,这样的江山谁都可以拥有。当然,因为武王实力最强,别人也不敢抢。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小刘侃封神


如果我说,这一段正好描绘出武王的城府之深。很可能会有很多朋友不赞同,无妨,下面说说我的道理。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 伐纣,是女娲娘娘的旨意。纣指的是谁?大家都清楚。 纣王,失德,残暴,失信于民,难以在坐拥天下。



那么这就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来了,如果说纣王以不配做天下之主了,推翻他就是了,矛头并没有完全指向殷商王朝,至少这一点在殷商老百姓的心里很清晰。因为顺应民意恨的只有纣王一人,这其中可不包括商王朝历代君主。

假设一下,推翻商纣王,让他的子嗣登基上位做下一代君主,这不算大逆不道,在古代封建社会完全是可以说的通的。 好,那么关键部分来了。周是要代替商取而代之的。这种情况下他姬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殷郊殷洪兄弟俩啊,这哥俩不死,始终是重大隐患,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起。



但是要用什么方法至殷郊于死地呢?

哎,一石二鸟催命之计。 武王以尊贵身份跪地向姜子牙与燃灯道人,替殷郊求情,一来开显其宅心仁厚,显其王者海纳百川的度量胸怀,二来,这个时候,即使姜子牙心中并没有想到做掉殷郊,也会很快至殷郊于死地的。



为什么? 姜子牙是谁?80岁封相享人间富贵的相父啊。他的身家利益是完全与周王朝绑在一起的。(抛开玉虚原始天尊法旨不说,就说出于私心)大家说他心中会怎么想:你小子太过于宅心仁厚了,这殷郊是谁?你坐那天下第一把椅子最大的竞争对手,你今天放了他,明天他登高一呼登基上位,还有你什么戏可唱?再说你今天放了他,明天他会放过你吗?



所以,必须快刀斩乱麻,而且。。。不但殷郊要死,殷洪也得。。。只有绝了他的根没了念想才能成大事! 就这样,武王姬发的一段求情戏,倒成了殷郊的催命符。


左左1980


杀殷郊时,武王表现得很痛苦,先请,后跪,然后是泪如雨下,表现得很是无奈,但里面有个很有趣的问题是

殷郊临死前,可以向任何人求饶,但唯独不向武王说软话,为什么,因为他明白,周武王,才是最想杀他的人。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上看,岐周一脉早有反心,当然,这里说的是小说,不必拿历史说话,但即便放到小说里,岐周一脉也是很不安分的。

西伯侯姬昌,逃命归国的事暂且不提,但归国不久,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是打着诛暴的旗号讨伐北伯侯崇侯虎,崇侯虎什么人,跟他官爵一样,一样是四镇诸侯,即便有天大的过错,也不该由他惩罚,况且,姬昌为什么要讨伐崇侯虎呢,很简单,崇侯虎是纣王宠臣,镇守北方,是保护朝歌的羽翼,姬昌消灭崇侯虎后,一来可以得个好名声,二来呢,也为将来东进,从两翼包抄朝歌,铺平道路。

当然,姬昌的事只是推断,没有多少说服力,但武王就很有意味了,小说里为了渲染姬昌的仁慈,写得很清楚,姬昌临死之前,反复交代,要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做殷商顺民 ,否则,死后不好相见,姜子牙听不听不用多说,那么,周武王听了吗,也没有,他有一个很是包含深意的举动。

这个举动则跟黄飞虎有关,黄飞虎是殷商叛臣,他收纳黄飞虎,就摆明了要跟殷商,跟纣王对着干,当然,也许这只是出于怜悯,但给黄飞虎封官的时候,他就很明白的表明自己的立场了,什么立场。

黄飞虎在殷商,官拜镇国武成王,到了西岐后,武王只改了两个字,将镇国武成王改成开过武成王,意思还不明显吗,既然要当殷商的忠臣,那黄飞虎的这个开国武成王,要开谁的国。

姜子牙何等聪明,周武王的这点把戏看不出来,只不过顾着他的面子,没有点破罢了,殷郊也明白这一点,他是殷商储君,周武王开国,首先就要拿掉他的脑袋,他才不那么傻,去做没有任何希望的事,至于武王跪请姜子牙、燃灯,不过像皇帝即位前的反复退让,不过是面子货,谁能把他当真呢。


草根也谈历史


1.神仙的事,武王话语权有限;

2.俩人封神榜上有名,得舍肉身,必须得死;

3.斩草除根,以免后患,姜子牙是要享人家富贵,可不想以后天天被人惦记着报杀父之仇,灭国之恨,更不想让他俩被武王利用来制衡自己,,而在燃灯眼里,武王的价值肯定是比不上姜子牙的一个人情的,肯定得给姜子牙一个面子的,还有姜子牙本就不是个善茬,西伯侯也曾为崇黑虎求过情,还不是一样说砍就砍了


独崖孤客


殷效是封神榜的定下的人物,而封神榜是更高的神决定的,其他执行者没有权力改动,姜子牙等知道封神的来龙去脉,而武王只是凡人不知道其中道理,只是按照自己的仁义道德标准去表达。


danny0523


不知道你看的是那个版本,至少我看原著《封神演义》的时候没有一段


潇潇夜雨不眠人


撇开真心来说。这是收买民心。刘帮做过。朱元璋还有清朝进京时都做过。


天外神客


看不起周武王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