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士底獄烈火到巴黎聖母院失火

悲情法蘭西 | 從巴士底獄烈火到巴黎聖母院失火

1793年,瘋狂的革命黨人砍下了國王路易十六的頭顱,整個法蘭西陷入著魔般的失控。

他們衝進巴黎聖母院,洗劫了這個“法蘭西的女主人”。殿內28尊《聖經》猶太君王雕像,被一一拖到廣場“斬首”。除了內院門上的聖母像得以保存,大量藝術珍品被掠奪而空。一組由八個小鐘兩個大鐘組成的鐘琴被熔燬,只剩下一口大鐘。

此後,巴黎聖母院被革命黨人改名為“理性神殿”,用於舉辦各種革命及反宗教活動。啟蒙運動哲學家們的半身塑像和自由女神像,取代了原先的耶穌雕像。

這座神聖殿堂已千瘡百孔,“剩下一座沒有靈魂的石頭建築”。破爛不堪的的大殿內,存滿了草料和儲備糧,一群身穿性感服裝的女性以及打了雞血的男人經常擁擠於此,他們一邊跳舞,一邊唱革命讚歌,嘲笑天主教。

200多年後,即2019年4月15日晚18時50分許,巴黎聖母院塔樓失火,一小時後火情迅速蔓延,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

這場火災持續了14個小時,歐洲最高建築藝術水平代表、天主教象徵——哥特式塔尖在大火中倒塌。所幸的是,教堂的主體結構得以保留,重要文物“荊棘皇冠”和路易九世的一件長袍已被成功救出。

從巴士底獄烈火到巴黎聖母院失火,法蘭西從高盧雄雞淪為燒雞。這200多年,她到底經歷什麼?若法蘭西是一位風情萬種的女人,那她也曾經遇到過蓋世英雄,如今為何淪為沐露沾霜般的寡婦?

當年,革命黨人砍掉了路易十六的頭顱,蹂躪了他們的皇后和公主,將天主、耶穌、聖母送上審判臺。他們親手閹割了這隻高盧雄雞,也閹割了貴族精神以及法蘭西傳統。從此,法蘭西這位不食人間煙火的貴婦跌落塵世凡間,成為一名美豔的怨婦。

拿破崙,是唯一一位披著金甲聖衣,踏著七色祥雲來迎娶這位美婦的蓋世英雄。在拿破崙的軍帳之下,法蘭西過著“人間四月天”的美好日子。天主教得以恢復,巴黎聖母院停敲了十年之久的大鐘重新奏響鐘鳴,拿破崙在此地加冕成為法蘭西皇帝。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也寫下了千古名著、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

然而,“我猜中的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拿破崙被英國人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法蘭西唱起幽怨哀傷的孤島輓歌。普法戰爭中失利後,法國巴黎公社運動爆發,巴黎聖母院在戰火中差點被付諸一炬。

拿破崙是法蘭西最後一個英雄,他的離去,意味著法蘭西丟掉了最後一絲尊嚴與血性。

一戰,法國表現差強人意。二戰,法國男人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巴黎淪陷。希特勒給巴黎駐軍司令馮·肖爾蒂茨下達命令:“只能給敵人留下這座城市的廢墟。摧毀所有古蹟,包括巴黎聖母院。”一週後,希特勒再次催促,並憤怒地尖叫道:“巴黎燒了嗎?”

天佑法蘭西,這位美婦還有一位值得依靠的男人,他就是夏爾·戴高樂。戴高樂將軍一生戎馬,在海外組建流亡政府,領導“自由法國軍隊”重返巴黎。

1945年8月26日,一場特別的彌撒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巴黎聖母院的鐘聲再次響起,成千上萬的巴黎人前來迎接這位法蘭西男人。

戴高樂,在美蘇爭霸的格局中,奉行戴高樂主義,試圖復興法蘭西昔日之榮光。他力敵斯大林,狙擊美元,他甚至將法國存放於紐聯儲曼哈頓下城總部大樓地下室金庫價值4億美元的黃金,一次性地轉運回了巴黎的法蘭西銀行。

1970年,戴高樂去世。時任法國總統蓬皮杜,在宣佈戴高樂去世的噩耗時無不悲傷地說道:

“戴高樂死了,法國變成了寡婦。”

在當今民粹主義火燒連城的時代,這位歷經風霜的寡婦猶如西風殘月,擁抱“小男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以賭國運。

不過,這位顏值有餘、老道不足的總統難以控制住人心四溢的局面。“黃背心”運動瀰漫整個法蘭西,成千上萬人湧上巴黎街頭,香榭麗舍大街淪為“戰場”,一些餐廳被付之一炬。

馬克龍怒斥示威者:“試圖燒燬整個法蘭西。”話音剛落,巴黎聖母院失火,世界各國為之痛心。馬克龍四處化緣,決心重建巴黎聖母院,亦有富豪慷慨解囊相助。然而,“黃背心”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法國富人為巴黎聖母院捐款,而不願意救濟窮人,痛斥法國貧富差距大。一些不想蹚這趟渾水者,表示收回捐贈承諾。

曾怒斷法王路易十六,又深愛蓋世英雄拿破崙,後痛別大男人戴高樂,今下嫁“小男人”馬克龍,法蘭西,這位美婦,一直沒有活出一個像樣的自己。

她痴情、極端又糊塗,曾經傲嬌地付之一炬,親手斷送國脈情種,當內心空空如也之時,又倉皇拾起曾經棄之如敝履的東西。兩百多年來,反反覆覆,患得患失,法蘭西丟了什麼?法蘭西還剩什麼?

路易十六

法蘭西最後一個貴族

“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法國總統密特朗

1793年1月21日,上午十時,法國巴黎協和廣場,人潮洶湧,群情激昂,法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臺。

處決前,這位國王依然保持著國王的威嚴,完全沒有懦弱的樣子。他揚起頭高喊:“我雖然得死去,但絕沒有犯過任何指控我的罪行;我寬恕造成我死亡的人;我還要祈求上帝,在我的鮮血拋灑之後,法國的土地上再也不要流血了。”

不過,此時的法國民眾全然不會理會國王的忠告,在全場的躁動、亢奮、歡呼中,人頭落地。這位擅長開鎖不懂治國的法王,最終被自己設計的斷頭臺處決,法蘭西的歷史從此被改寫。路易十六遇難後,王后瑪麗沒有被立即處死,他們試圖花點時間盡情地汙衊她、羞辱她。瑪麗王后一生揮霍無度、恃寵而驕,法國民眾將更多的怨氣撒給這位“道德敗壞的女人”。瑪麗皇后被描繪成邪惡兇殘的魔女、無恥的蕩婦,民眾將所有的怒火都發洩到這位女人身上。

9個月後,在一片嘲笑、怒罵聲中,瑪麗王后被推上斷頭臺。與她的丈夫一樣,直到最後死亡,瑪麗都沒有丟掉王后的尊嚴。她雙手被反綁,被激憤的人群推搡向前時沒有站穩,一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桑松的腳。瑪麗王后淡定自若又滿臉羞愧地跟劊子手講:“對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瑪麗王后的頭顱被砍下後示眾,而後被扔棄到亂墳崗中草草掩埋。法國政治家米拉波說:“她是當時凡爾賽中唯一的男子漢”。

在西方歷史學家眼中,沒有任何事情比法國大革命更偉大、更源遠流長,但又更盲目失控、無法預料。

1788年春天一場旱災襲擊法國,糧食銳減。這年夏天的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農田顆粒無收。到了冬天,寒流來襲,麵包價格大漲,患病和死亡人數大增,饑荒在整個法國蔓延。

但是,此時,誰也沒有想過要爆發一場革命來改變這一切。

路易十六也是被他爺爺路易十五所坑。路易十五沒有“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雄才,卻一心好戰,且驕奢淫逸、作風糜爛。路易十五連續征戰,與英國爆發七年戰爭,又支持美國獨立戰爭,以致國力透支、國庫虧空,當時法國國債高達20億法郎。

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力主改革,先後啟用了經濟學家杜爾閣、銀行家內克爾,試圖向貴族和教會徵收富人稅,來彌補路易十五留下的財政赤字。

路易十六召開了高級貴族組成的顯貴會議,貴族們公然反抗國王的徵稅要求。負責此事的財政大臣卡隆引咎辭職。路易十六甚至不惜放逐抗旨的巴黎高等法院法官以作為威脅。但是,路易十六顯然拗不過這些老謀深算、財力雄厚的貴族。路易十六捉襟見肘時,居然沒有一個貴族願意給王室提供貸款。

無奈之下,路易十六聽從了新任財政總監內克爾的建議,重新召開三級會議(此前被終止召開長達177年,由第三等級的平民組成)商討共度難關之策。

1789年5月,從83個省而來的代表們聚集在凡爾賽宮參加三級會議。令路易十六沒有想到的是,第三等級的代表們不但反對徵稅,還向國王索要與第一等級(教會)、第二等級(貴族)同等的權利,並在路易十六沒有批准的情況下自行成立了“國民議會”,宣佈自己在國家立法上的絕對權威。

聽聞了這一切的路易十六怒不可遏,關閉了三級會議大廳梅尼大會堂,宣佈三級會議決議無效。此時,奧爾良公爵等一批一二等級代表支持三級會議成立的國民議會,併成立了為制定憲法約束王權的30人憲法委員會,國民議會正式更名為“國民制憲會議”。

整個巴黎和凡爾賽都在慶祝這次巨大勝利。一位後來親歷了大革命的英國旅行家在旅行日記中寫道:“所有事情都已經了結,革命結束了”。

到止為止,這就是歐洲人所理解的革命。但是,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連法國人都不敢想象。

當時,一位初出茅廬的年青政治家伊曼紐爾·西哀士轉向的《第三等級是什麼》,在第三等級的支持者之間口口相傳。一位印刷廠老闆在一次公共集會上公然侮辱他的工人,激發了巴黎民眾的憤怒。數百名工人洗劫了他的住宅,並與警察發生了衝突。路易十六為了防止巴黎城內騷亂,授意僱傭軍和保王黨軍團在巴黎城外集結待命。

此時,巴黎城內人心惶惶,有蓄意生事者開始謠傳,國王要屠殺第三等級的支持者。

1789年7月13日清晨,恐慌的巴黎民眾開始四處尋找武器武裝自己。他們洗劫了巴黎城內的武器商店,砸破門窗,逼著店主交出武器;聖安託萬區一家刀具店內830把刀被市民搶走。日次,巴黎民眾佔領了巴黎榮軍院,搶走了2.8萬支步槍和10多門大炮,但是並沒有找到火藥。

這時有人開始吶喊:巴士底獄當中貯存著火藥。更有人開始謠傳說,聖德尼區的軍隊已經出發前來鎮壓,巴士底獄的大炮正在瞄準東郊的聖安託萬。

“到巴士底獄去!”的口號聲頓時在整個巴黎此起彼伏。從上午九時起,各區的民兵和群眾扛著剛得到的槍支、長矛、大刀等,源源不斷的湧向巴士底獄。

巴士底獄,是一個矗立在巴黎城郊的固如金湯的軍事要塞,始建於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目的是抵禦英國對巴黎的入侵。巴士底獄外建有深達三米的壕溝,與塞內河相連,但這關鍵時刻,壕溝里居然沒有水。

巴士底獄裡面只有114名守備軍人,由德·洛內擔任指揮官。為了避免流血衝突,德·洛邀請一個代表團進入巴士底獄,並盛情款待他們。但是,此時路易十六居然還沒收到信息。

下午一點三十分,還未見代表團出來,人群開始騷動,越來越多人聚集到巴士底獄外面。此時,人群有人高喊,巴士底獄裡關押了一千多名犯人,他們在裡面受盡折磨,代表團定然被他們囚禁,我們必須解救他們。上萬名群眾蜂擁而上,他們用斧頭斬斷了吊橋鐵鏈,第一道大門被突破。

一名瑞士籍士兵在慌亂之中,擅自開了第一槍。槍聲響起後,民眾高呼:“攻陷巴士底獄!”戰鬥只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城樓守兵舉起白旗,承諾給民眾彈藥,放下主吊橋,人群擁了進去,巴士底獄就這樣被佔領了。

路易十六並未調集正在巴黎城外等候的3萬多禁衛軍前來鎮壓。巴士底獄整個戰鬥,只有1名守衛軍被打死,城外死亡人數也不過20多名。當人群衝入巴士底獄才發現,裡面只關押了7名犯人,其中4名還是精神病患者。

指揮官德·洛內在被押往市政廳的路上,被一名廚師用隨身攜帶的菜刀割下了頭顱。當德·洛內的頭顱懸掛在長杆上,人群情緒瞬間被點燃,他們奔走相告,“巴士底獄被攻佔了”,整個法國開始陷入瘋狂。

當時,當法國貴族們都四散奔逃,只有路易十六依然天真地認為,他的臣民不會對他提過分的要求。王后瑪麗則一針見血地指出,“革命就是造反”,要求路易十六出逃法國。

1789年8月26日,國民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宣佈“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

直到王室被長期囚禁,路易十六才發覺不對勁。趁著夜色,路易十六、王后及王室成員,經喬裝後逐一悄悄穿過隱秘的通道溜出王宮。

但是,該死的路易十六出城之後,完全放鬆了警惕。他宛如郊遊一般頻頻下車與周邊農民交流,問詢當年收成如何,甚至有農民認出他來,他也不甚了了。最終,他們一行人經過聖默努爾德的驛站時,被市議會派去的人追回。

被押送回巴黎後,一些激進者極為氣憤,聲稱要廢除國王。當時第三等級的成分極為複雜,有資產階級、普通市民、農民、手工業者等,他們對革命的理解、出發點以及利益訴求都不同。以

米拉波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以及貴族主張溫和改良,要求保留國王。以羅伯斯庇爾為代表的雅各賓派,試圖廢除國王,徹底革命。他們兩派在制憲會議上齊刷刷地分坐兩邊,激進的坐左邊,溫和的坐右邊,兩邊對抗激烈。這就是左派、右派的由來

爭論的焦點是國王是否適合接受法律審判。最開始,有錢有文化的溫和派佔據主導權,他們宣佈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路易十六被迫承認君主立憲制。

但是,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解救法國王室。在歐洲,各國王室之間的關係甚密,大體上都是由這幾個王室家族掌控歐洲政權。王后瑪麗是奧地利皇帝的妹妹,她提前洩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

雅各賓派領導巴黎人民再次暴動,他們攻佔了杜伊勒裡王宮拘禁了國王、王后,奪取了政權,廢除了君主立憲制。

不久後,路易十六以叛國罪被處死。路易十六頭顱被砍後,法王“希望法國不再流血”的遺願不但沒有實現,相反的是,法國的斷頭臺工作越來越繁忙。不到50天的時間,僅巴黎一地就處死了1376人,平均每週196人,到羅伯斯庇爾被處死的時候,著名的劊子手夏爾桑松已經砍掉了2700個腦袋

從國王、王后、教士、貴族,到雅各賓黨人,紛紛被押上斷頭臺。最後,砍頭的“榮耀”逐漸落到了平民身上,被砍頭的農民和工人就有近萬人。斷頭臺的效率驚人,21名吉倫特派用了30分鐘,31名稅務官用了35分鐘,54名紅衫黨用了28分鐘。此後三年,被斬首的“反革命分子”,達7萬人之多;法國貴族被徹底剿滅。

法國政治家德·梅斯特爾一針見血地指出:“法國革命具有惡魔的特點。”

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說:“法蘭西豈止喪失了舊政府,簡直喪失了一切政府,與其說法蘭西成為人類的災難與恐怖,不如說它幾乎成了屈辱與憐憫的對象。但是,從這座被謀殺的君主制的墳墓中,卻走出來一個醜陋、龐大、超出人類全部想象力的可怕的怪物。這個醜陋的怪物徑直向目標地奔去,不為危險所懼,不因悔恨卻步;它無視一切固有的準則,無視一切常規的手段,誰都要對它的存在不理解,便被它擊倒。”

法國大革命的初衷是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但後來卻演變成黨派暴政、暴力屠殺以及恐怖活動。

第三等級中混雜著非常多暴民,他們唯恐天下不亂,努力破壞一箇舊世界,卻沒有想過建立一個新世界;他們用大革命與舊制度劃一道界限,廢除、搗毀過去所有的一切,包括貴族傳統、宗教信仰以及法蘭西文化;他們洗劫巴黎聖母院,汙點神像,屠殺平民。此後,整個法國陷入無政府主義的混戰狀態之中。

歐洲歷史學家對此提出一個尖銳問題:

革命是否就是暴政的別名

東方帝國的革命邏輯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們早已習慣了推倒重來的傳統。但是,歐洲長時間是王室執政,在他們眼中,革命只是新勢力與貴族、王室的權力鬥爭,可以在內部協商範圍內解決,戰火絕不會燒到他們身上,更沒有屠殺國王的先例。

當年英國搞革命,國內混亂,荷蘭執政官威廉二世來英國主持大局。國王詹姆斯二世出逃,被威廉二世截獲,後者放其逃亡法國。威廉二世實際上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他後來的身份既是奧蘭治親王、荷蘭執政,又是英國國王。

這就是歐洲人對革命的理解法國人將革命玩成這樣,大規模地屠殺王室和貴族讓整個歐洲王室及貴族感到顫慄、恐怖,革命中的殘暴和恐怖。當年,美國開國者們對聯邦體制缺乏自信,他們緊盯著法國大革命,看看老大哥怎麼玩。當路易十六的頭顱被砍下時,華盛頓、傑斐遜、漢密爾頓等大跌眼鏡,並大加批判。

英國著名政治學家、保守黨精神領袖博克在《法國大革命》一書中提出,法國大革命摧毀了西方的風俗和道德,可能把整個歐洲引向暴政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米涅說:“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懷和品德來說,是最適合於他那個時代的。當人們對獨斷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滿時,他就自願地放棄這種專制的做法;當人們對路易十五的荒淫揮霍感到憤恨時,他能夠品行端方,生活儉樸。人們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改革時,他也能夠體察公眾的需要並要給予滿足。”

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指出:“對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要改革的時刻。”

祝革命200週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人常說,通往地獄的道路是由善良的願望鋪成的

路易十六,心地善良、仁慈正直,但是他這種天真、浪漫、軟弱的性格,最終葬送了法蘭西千年傳統以及歷史文化。失控的革命,給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帶來巨大的災難。

法蘭西,這名貴婦,以極端地方式,與自己的過去一刀兩斷,否定了宗教,否定了傳統,否定了一切。


拿破崙·波拿巴

法蘭西最後一個英雄

“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彷彿比立著的拿破崙還要更高大些。拿破崙是戰爭中的米開朗琪羅,是重建廢墟的宗師巨匠。”——法國文豪雨果

1798年8月,法國艦隊在阿布基爾海戰中被英國皇家海軍摧毀,陸上部隊被圍困在埃及。此時,英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撒丁王國等組成的第二次反法聯軍大舉逼近法國,巴黎危在旦夕。

此時,遠征埃及的拿破崙·波拿巴機智地避開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艦隊,秘密趕回了巴黎。回到巴黎的拿破崙,被當成“救星”來歡迎,在眾人擁戴和支持下,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一統大革命以來混亂的局面。拿破崙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了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初衷,大革命已經結束。”自革命者處決了路易十六後,法國就與整個歐洲為敵,不斷地被反法聯軍圍剿。在危難之際,法蘭西這位美婦,慌不擇路,死死抱緊這位雄獅般勇猛的軍人——拿破崙。她深刻地意識到斷送傳統及強勢政權的可怕,已顧不了軍人當政的危險,將拿破崙奉為拯救法蘭西的英雄。

當仁不讓的拿破崙在奪取政權後,親自領軍越過阿爾卑斯山,擊敗了意大利與熱那亞方面的奧軍,獲得了著名的馬倫哥戰役大捷,第二次反法同盟破產。

這次勝利樹立了拿破崙在國內的權威,法國人開始瘋狂地擁戴這位軍人獨裁者,似乎全然忘記了他們剛剛爆發了大革命以及在屠殺了自己的國王。

拿破崙開始恢復前些年視如瘟疫般的舊制度,他恢復了基督教,命人重修巴黎聖母院。他修改了憲法成為終身執政官,法蘭西共和國變成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

參議院批准他為第一執政官,任期為十年,屆滿還可再續一任。拿破崙對此頗為不滿,他想要的是終身制執政官。於是,在四百萬人的公投中,只有幾十人投了反對票。拿破崙自得滿滿地說:“從現在起我和別的君主一樣,他們也不過執政終身而已。”

不過,不少人並非真正擁戴他,而是攝於淫威,或利用他抵禦外敵。拿破崙在巴黎舉行凱旋儀式進入盧森堡宮時,前來歡迎的人大不如之前。他當場質問警務部長:“你為什麼不事先安排一下,製造一點氣氛呢?

我們仍然是古高盧人的後裔,既不能忍受自由,也不無法忍受壓迫。

“這是什麼意思?”

在您這位公民執政最近的舉措中,巴黎人看到了全部自由的喪失,看到了絕對專制的跡象。

憑藉這句話,拿破崙罷免了這位部長的職務,同時解散了警務部,將之劃歸司法部管轄。

在聖克盧宮的辦公桌上,拿破崙擺放著兩尊半身像:西庇阿和漢尼拔。專制皇帝才符合他的胃口。當時一本小冊子《凱撒、克倫威爾和拿破崙》激怒了他,因為這本書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獨裁的念頭。

1800年聖誕節夜晚,拿破崙帶著妻子約瑟芬及女兒乘坐一輛馬車前往歌劇院。在經過一條狹窄小巷時,旁邊的馬車發生爆炸,20名路人死於非命,拿破崙及妻女毫髮未損。到了歌劇院,拿破崙平靜地對周圍人說:“哪些傢伙想炸死我。請給我一份名單。”當晚上演的是海頓的《創世紀》,拿破崙顯得很平靜。

不久,護民院和兩院五分之一的成員被罷免,73家報社中61家被查封,所有小冊子和劇目都必須經過審查。當參議院提醒他注意新聞出版自由時,他反問道:

難道你認為在這樣的情勢下還能允許民眾集會嗎?……在英國則是兩碼事,那裡的政府已經有悠久的歷史。而我們的政府是新生兒,總有人會說我的壞話。

此時,法國人為了生存保命,只能將自由精神憂鬱地排在門外,然後用受到束縛的目光注視著這位軍人執政官一步步成為新的“法王”。

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裡珠光與寶石交相輝映,顯然這裡即將舉行一場盛大的晚會。大臣們仔細研究每一個細節,力求這次比法國曆代國王任何一次加冕都更加隆重。他們甚至翻閱了“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加冕羊皮卷,有一位博物館館長甚至呈上了查理大帝的權杖。

當管風琴奏響樂曲,加冕隊伍浩浩蕩蕩地走進殿堂,嚴肅的拿破崙和優雅的約瑟芬走到教皇庇護七世面前。所有人都注視著拿破崙,等待他向教皇行跪拜之禮。畢竟人們還未見過拿破崙向誰下跪過。

突然,拿破崙從教皇手上拿過皇冠,轉過身面向人群,背對著教皇,親自戴在了自己與妻子約瑟芬的頭上,寓意“自己奮鬥出的皇位”。從此,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

這一次,教皇顏面掃地。此後,不少事情變得諷刺和尷尬。法郎硬幣上刻印著他的頭像,下面寫著“根據共和國憲法當選皇帝”。攻陷巴士底獄紀念日的慶祝活動依然宏大壯觀,但更多流於表面的政治形式。革命歷被廢止,逐漸回到了舊曆。

最諷刺的莫過於,當拿破崙稱帝后,那些曾經贊成處決路易十六的人中,有130人在拿破崙手下任職。他們稱呼拿破崙為“陛下”,與當年稱呼路易十六及波旁王朝的國王一樣人們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就在十多年前他們為所謂的自由浴血奮戰,大肆屠殺

拿破崙屢立奇功,讓法蘭西重現昔日歐洲霸主之榮光。他對著臣民高呼:“我們將成為歐洲的主宰。”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的第三次反法聯軍再度來襲。拿破崙離開巴黎揮師東進,在烏爾姆戰役中擊敗反法聯軍。12月,奧斯特里茨戰役爆發,法蘭西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俄羅斯帝國皇帝均親自參戰,史稱“三皇會戰”。拿破崙以弱勝強,反法聯盟投降,拿破崙走上人生巔峰。拿破崙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這一歷史悠久的帝國就此終結。

在第五次反法聯軍被擊潰後,拿破崙已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者,並迫使奧地利簽訂了《維也納和約》,迎娶了奧地利公主。

拿破崙成為繼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的又一代歐洲霸主。法蘭西帝國稱雄歐洲,達到鼎盛。

此時,野心爆棚的拿破崙非常不明智地率57萬大軍遠征俄國。開始時,法軍連戰連捷,拿破崙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贏得了博羅季諾戰役的慘勝。1812年9月16日,法軍進入莫斯科,拿破崙原以為征服俄國勝利在望。怎料,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採取堅壁清野之戰術,帶著生力軍戰略性地撤退到俄羅斯腹地。

拿破崙進入莫斯科城內,迎接他的是滿城大火,法軍在這座焦土之城中無法獲得足夠的補給。很快莫斯科寒流來襲,俄軍趁機大舉反撲,幾十萬法軍在瑟瑟寒風中作戰,大多數被凍死,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不到3萬人。

英國、普魯士、瑞典、俄國乘此良機組建第六次反法聯軍,他們繞過拿破崙直取巴黎。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聯軍佔領,法國無條件投降,拿破崙被迫退位。巴黎城郊的巴士底獄,這個原本用來抵禦敵人的要塞,早已被革命者拆除。巴黎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聯軍侵入城內。

反法聯盟決定,將拿破崙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上,保留其“皇帝”的稱號。在前往該島的路上,拿破崙險些被暗殺。一年後,拿破崙逃出小島,只率領700將士成功返回巴黎。法國民眾再次熱烈地迎接他們昔日的英雄,一群文武大臣都回到了拿破崙身邊,擁護他重振法蘭西帝國。

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很快組建了一支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與規模達70萬的第七次反法聯軍戰鬥。6月18日,拿破崙與英軍指揮官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遭遇。這是一場改變19世紀國際局勢的大決戰。

拿破崙利用騎兵衝鋒戰術,大破英軍方陣,眼看奪取聖約翰山高地在望,不料前來增援的普魯士軍隊殺出,英軍預備隊發起總攻,法軍慘敗。拿破崙痛失滑鐵盧,一代帝王霸業落下帷幕。

不過,法國民眾以及大臣們依然對這位英雄依依不捨,他們強烈要求拿破崙專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議會。但是,最終拿破崙拒絕發動人民抗戰,接受了再次被流放荒島的命運,不過此時他已被剝奪了皇帝名號。

在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這位英雄度過了最後的六年時光。在那裡,他潛心撰寫回憶錄。1821年5月5日,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9年後,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巴黎榮軍院。

巴黎榮軍院,這個曾經被革命者搶奪走2.8萬支步槍的地方,法國人失而復得、得而又失,戰亂延綿半個世紀,重新回到當年那個發瘋的地方。

歌德感嘆道:“必須再一次消滅此人!……然則世間萬事自有其規律,蟻多咬死象,在接二連三的災禍打擊下,最終連拿破崙也倒下了。”

法蘭西,曾經自毀長城,親手砍下了自己國王的頭顱,打著自由、平等的旗號大規模屠殺王室、貴族甚至平民。然後,在慌不擇路時,這位美婦死死抱住這位戰神,將其推舉為法蘭西英雄,擁戴他為法蘭西皇帝,任其行使一切權力。

大革命將法蘭西的一切社會秩序摧毀,他們為自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留下的居然是空洞的自由。當山河破碎、大敵當前時,法國人即將失去所有的自由,他們又努力重拾舊制度的瓦礫,試圖構建一座能夠抵禦外敵的大廈。

所幸的是,這位能征善戰的蓋世英雄並非只是一介武夫,他給法蘭西留下了珍貴的《法國民法典》。


夏爾·戴高樂

法蘭西最後一個男人

“戴高樂死了,法國變成了寡婦。”——法國總統蓬皮杜

1940年5月15日早晨七點半,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把丘吉爾吵醒了。丘吉爾伸手接起床邊的電話,對方用語氣凝重地英語說:“我們輸了。”

丘吉爾保持沉默,然而對方又說了一遍:“我們輸了,在這場戰鬥中,我們被打敗了。”丘吉爾問:“輸得怎麼會這麼快?”“在色當周圍的戰場,敵軍突破了我們的戰線,他們的裝甲車和坦克都開進來了。”

“我會去法國一趟,跟你當面詳談的。”

電話的那頭是法國總理保羅·雷諾。此時的法國危在旦夕,馬奇諾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約50英里長的缺口,200多萬法軍暴露在敵人的槍火之下,大批德軍裝甲師從天而降,長達150裡的防線陷入火海之中。

法國號稱歐洲大陸第一陸軍卻被德軍瞬間擊潰。法國完全是自食其果,早在1936年德軍越過萊茵河,法國因缺乏靈活出擊的機械化部隊不敢挺進萊茵河阻擊德軍,只能坐視希特勒擴充武裝。

早在兩年前,夏爾·戴高樂就寫了一本書《建立職業軍》,倡議建立一支裝甲師。但是,當時的法國政客醉心於政治鬥爭,對裝甲師嗤之以鼻,軍方則堅持固守馬奇諾防線。戴高樂曾經參加過一戰,在“凡爾登絞肉機”大戰中中毒氣昏迷,後被德軍俘虜,在戰俘營度過了接近三年。

1940年6月1日,戴高樂臨危受命,晉升為臨時准將。4天后,德軍對法軍發動總攻。這天晚上,他被雷諾總理任命為國防和陸軍部副國務秘書,成為軍中第四號人物。

法國命懸一線,戴高樂找到總司令魏剛商量對策。

魏剛淡定地說:“幾天前我就告訴你,德國人將在6月6日進攻索姆河。我無力抵抗他們。”

“不錯,他們正在渡索姆河,往後怎麼樣?”

“往後?那還不是塞納河和馬恩河。”

“在往後呢?”

“再往後?那就完啦!法蘭西帝國完了,至於全世界,不用幾天英國人就會和德國和談。”

很難想象,這是法軍最高指揮官的想法。戴高樂隨後找到雷諾總理計劃在非洲殖民地開闢戰場,並請求丘吉爾借用英國海軍幫助法國轉運物資到北非。就這一計劃,戴高樂急匆匆地一一拜訪了政界要員,總統、兩院議長、政府各部長。令戴高樂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與魏剛一樣都已經做好了投降的準備。

魏剛跳過總理直接致電丘吉爾來法國商談法軍投降事宜,丘吉爾擔心法國海軍因投降落入德國人手裡。6月16日,戴高樂乘艦抵倫敦與丘吉爾詳談物資轉運,獲得丘吉爾首肯後,戴高樂無比欣喜地趕回法國。

當晚九點半,戴高樂飛回法國,一下機他得知雷諾總理辭職了,84歲的貝當出任總理,74歲的魏剛擔任國防部長。戴高樂立即明白,貝當和魏剛即將向德國投降,法國大勢已去。於是,他決定第二天隨英國斯皮爾斯將軍隨機回倫敦。

深夜,他找到了雷諾,此時雷諾的精神已經崩潰,內心徹底被擊垮。不過,尚未交權的他,利用政府的秘密款項特權支出了10萬法郎資助戴高樂的復國計劃。

17日,戴高樂假裝去送斯皮爾斯將軍離開,在飛機滑行時,他突然拔腿追趕,飛奔攀上飛機。當飛機飛過滿目瘡痍的法蘭西大地時,孤身前往英國的戴高樂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踏上這片土地。抵達英國後,倫敦的藍天與寧靜讓他感慨萬分。

此時,貝當宣佈法國對德國投降,聲稱投降是一個新的開端,即“保證不朽的法蘭西永世長存的一個必要的條件”。法國維希傀儡政府宣判戴高樂死刑。

第二天,戴高樂在英國廣播公司電臺發出號召,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抵抗德國侵略。此時,戴高樂不知道的是,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正在一艘開往英國的船上。而他的妻子也不確定戴高樂在英國。

抵達英國法爾茅斯後,聰明的兒子菲利普找到了一份報紙,報紙上刊登著他父親的演講。菲利普拿著這張報紙找到警察局,在警察的幫助下,戴高樂與家人在他鄉團聚。戴高樂夫人緊緊地抱住自己丈夫,一刻都不肯鬆手,淚如雨下。

此時的法蘭西,就像戴高樂夫人一樣,只有戴高樂這一位男人可以依靠。這位瘦高硬朗的男人撐著法蘭西最後一塊脊樑。

戴高樂找到丘吉爾試圖獲得他的支持。丘吉爾半開玩笑地說:“將軍閣下,你覺得你一個人能代表法國嗎?”戴高樂生氣地說:“當然能!沒有一個政府有權合法地出賣它的國家和人民。現在,法國遭德國入侵,政府成員中只有我堅持抵抗。”

戴高樂與丘吉爾達成協議,通過無線電發表演說,宣佈成立自由法國政府(流亡政府),號召所有不肯投降的法國人來到自己身邊開始反抗。自由法國軍隊在英國軍隊中不屬於外籍兵團,擁有自己的國別和獨立性,這就相當於法國在名義上並未亡國

不過,美國以及同盟國成員依然拒絕承認戴高樂為法國合法代表,這讓戴高樂極為難堪和氣憤。

1941年,希特勒入侵蘇聯,重蹈拿破崙覆轍。戴高樂意識到復國在望,積極組織一切力量。1944年6月14日,盟軍諾曼底登陸,戴高樂第一時間抵達這片光復的國土上發表了第一次演說。

不過,當時美國人打算是,將解放了的法國看作是被戰勝國統治和佔領的國家,因此故意拖延解放巴黎的時間。戴高樂親臨盟軍指揮部,督促他們儘快攻入巴黎。8月24日,勒克萊爾將軍率領裝甲師解放法國,次日戴高樂重返巴黎,並在市政廳發表光復演說。

8月26日,戴高樂穿過香榭麗舍大街,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想起,巴黎民眾熱烈歡呼,法國再度獲得自由。

1945年11月13日,555名制憲議會代表選舉戴高樂為法國臨時政府總統。丘吉爾雖然在二戰中拯救了英國但此時卻被選民拋棄。得知戴高樂當選臨時政府總理後,丘吉爾立即給戴高樂寫了封祝賀信,寫道:“普盧塔克錯了!”

不過,好景不長,戴高樂因執政理念及軍事貸款與制憲議會發生了衝突,在就任2個月後被迫“下野”。法蘭西這群政客,在國家危難之際,沒有男人站出來保衛這個國家的女人,待法國光復時,個個醉心於爭權奪利。

此後十餘年,法國內閣不穩、執政混亂。直到1958年,對阿爾及利亞問題束手無策的法國政壇面臨危機,

總統勒內·科蒂以及政界人士紛紛呼籲戴高樂出來主持大局。

6月1日,議會的553票中以329票贊成通過授權戴高樂組建新政府。議會通過授權給予戴高樂期限為六個月的特別權利,並准許其進行憲法改革。戴高樂利用這一特權,將議會解散,並以總統制取代議會制,徹底終結了法國黨派長期干涉制憲議會的局面。

由於在二戰中充當了盟軍的“最佳豬隊友”,法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戴高樂當政後,試圖復興法蘭西。他公然宣稱:“法蘭西民族已經習慣於做歐洲的巨人”。

他在美蘇爭霸的大格局下,奉行戴高樂主義,爭取大國地位。

戴高樂拒絕美國的核武器保護,也拒絕簽署美、英、蘇三國在莫斯科締結的部分禁止核試驗的條約。最終,他在撒哈拉沙漠試爆了第一個原子彈。他與聯邦德國示好,試圖聯德抗英美,建立一個歐洲人的歐洲。戴高樂不斷地攻擊佈雷頓森林體系,甚至一次性從紐聯儲提走4億美元的黃金,直接導致美元體系崩潰。

不過,戴高樂過於專注於外交對抗,忽視了國內經濟改革,右翼勢力趁機崛起。1969年4月27日,79歲高齡的戴高樂再次“下野”。

戴高樂帶著憤怒離開了愛麗捨宮,不久便因心臟病發作離世。

尼克松說:“沒有戴高樂,法蘭西精神,這種以它的活力、它的銳氣、它的光輝以及它那把特殊性與普遍性融為一體的舉世無雙的特點,好幾個世紀以來都鼓舞著世界的精神——就也許已經消亡,而不會像今天這樣強大而有活力了。”

在戴高樂葬禮上,法國總統蓬皮杜作為主持人,悲傷地說:“戴高樂死了,法國變成了寡婦。”

200多年來,法蘭西,從優雅奢侈的貴婦淪為平庸的寡婦,從歐洲大陸第一強國淪為民粹主義泛起的“問題國家”。

當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試圖徵稅,結果巴黎發生暴動。如今,馬克龍上調徵收燃油稅,法國人衝上街頭縱火抗議。自路易十六被砍頭後,法蘭西人極左極右、患得患失,他們斬斷了貴族精神及傳統,揮別了最後一位英雄拿破崙,趕走了最後一位男人戴高樂。

哈耶克說:“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那些‘大人物們’總想試圖將其變成天堂的東西。”哈耶克痛斥的“理性的濫用”以及無政府主義的自由,恰恰是法蘭西最深刻的教訓。

諷刺的是,如今的法國,香奈兒、迪奧、路易威登、紀梵希、聖羅蘭,都在吃著幾百年前貴族們積累的老本——奢侈、典雅、高貴、精美——法蘭西人曾經努力毀滅的這一切。


後記


“一場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個民族,其中發財慾望每日每時都在膨脹;另一方面是一個政府,它不斷刺激這種新熱情,又不斷從中作梗,點燃了它又把它撲滅,就這樣從兩方面推促自己的毀滅。”——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參考文獻

【1】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商務印書館;

【2】拿破崙傳,埃米爾·路德維希,長江出版社;

【3】戴高樂將軍,吳清和,上海辭書出版社;

【4】法國大革命,威廉·多伊爾,譯林出版社;

【5】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溫斯頓·丘吉爾,南方出版社;

【6】法國革命史,喬治·勒菲弗爾,商務印書館;

【7】劍橋法國史,羅傑·普賴斯,新星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