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古代是用什麼做琴絃的呢?又是怎麼製作的呢?

白居易的“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就很通俗的說明了琴絃的製作材料,這裡的絲就是蠶絲。一張古琴能否彈出動人的樂章,除了演奏者的技法,琴身的選材,琴絃也會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張琴即使材質再好,製作工藝再頂尖,如果琴絃不好,琴也是無法彈出妙音的。古琴的琴絃用蠶絲製成,七根琴絃,從徽位處由外而內依次為一、二、三、四、五、六、七,琴絃的粗細也隨之變化,一弦的琴絃最粗,到七絃最細,從一弦到七絃是一次遞減的。絲線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它的材質,工藝上的要求並不比制琴簡單。

古琴在古代是用什麼做琴絃的呢?又是怎麼製作的呢?

絲絃

要把極細的蠶絲製成堅韌的,有良好的彈性且能彈出美妙樂音的琴絃,需要把很多跟蠶絲纏合在一起,最細的七絃需要三百多根蠶絲並在一起,而最粗的一弦則需要上千根蠶絲。歷朝歷代的製作琴絃的方法是略有不同的,而且宋代以前,彈琴者大多能夠自己製作琴絃。這是因為彈琴的人不同,彈琴者使用的琴不同,對於琴絃的要求不同,琴家為了使自己彈出的音能夠完全跟自己的性格契合,大多選擇自己製作琴絃。現代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的“清英”一琴,一弦使用的琴絃更是有綠豆一般粗,雖不是自己做的,但肯定是特製的。

古琴在古代是用什麼做琴絃的呢?又是怎麼製作的呢?

鋼弦

北宋《琴書》中記載的制琴絃的方法分造弦法、煮弦法、纏弦法,實際上就是製作一根琴絃的三道工序。造弦法,製作琴絃之前需要先選擇上等的蠶絲,蠶絲有著明確的要求:明,白,精、瑩、勻、淨、溫、潤、細,符合這些要求的蠶絲才能被選作製作琴絃用。煮弦法還需要等到合適的天氣“凡煮弦須候天氣清明方可煮先須擇清水鍋子,不得用肥膩水須過弦。”,天氣清明才能煮弦,肥膩水就是做飯的時候沒洗乾淨有動物油的水,這裡對於水質的要求也很嚴格。煮的時候要加入小麥一起煮,主要是用來判斷蠶絲熟沒熟的,小麥煮綻開了,蠶絲就熟了。纏弦法則介紹了製作琴絃的最後一步,同時天氣也必須陰潤,陰潤的時候空氣溼度高,這時候纏弦不會因為太乾燥導致琴絃斷掉。琴絃纏合之後還需要在特別的中藥、膠中浸泡,經過多大繁雜的工序之後,琴絃才能堅韌耐久,才能發出絕妙的聲音。

古琴在古代是用什麼做琴絃的呢?又是怎麼製作的呢?

絲線因為用的是蠶絲,蠶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所以極其容易斷,古時候彈琴之前需要沐浴焚香,一部分是彈琴之前的儀式感,另外一部分就是如果彈琴的時候手沒洗乾淨,彈琴的時候受傷的汗漬等就會落到琴絃上,縮短了琴絃的壽命。到了現代,西方吉他等絃樂的傳入,使得國人對於琴絃的製作有了新的認識。鋼弦外再纏上尼龍使得制弦工序大大縮減,同時金屬材料也不會容易斷,制弦的成本大大降低。鋼弦雖然製作簡單,彈性大,但是失去了絲絃醇厚親切的韻味。絲絃和鋼弦各有其優劣,彈琴者選擇自己喜歡的琴絃就好。

古琴在古代是用什麼做琴絃的呢?又是怎麼製作的呢?

我是洛水琴客,文章每天更新,喜歡古琴,喜歡傳統文化,就請用力的點贊轉發加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