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楼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价与收入背离,今年又到临界点

每每谈起房地产,不少专业人士总是一股“迷之自信”,一会说城镇化率至少还有20%的空间,一会又说接下来会有5亿甚至6亿的农民进城买房,更令人不解的理由是,买房是千百年来国人的传统。

上世纪90年代房改之前咱们暂且不提,因为大部分都以福利分房和农民自建房为主,为什么20多年以来,唯独最近几年买房突然成“传统”了?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购房者、房企、炒房客各类群体没有对房子如此热衷?

6年前,楼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价与收入背离,今年又到临界点

说白了,还是房产增值所带来的“吸金”效应,使房产的投资乃至投机属性大大提升,早已远离自住的属性,如果真的客观看待目前的市场,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房地产早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近日,城市化学者任荣荣在第十六届(2019)蓝筹地产年会评审会上指出,房地产行业在2013年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顶了。

也就是说,6年前,楼市开始走“下坡路”。

这个观点跟经济学家姜超不谋而合,此前姜超指出,从城镇每千人新开工套数这个指标来看,我们的房地产巅峰期早在2013年就已经过去。

6年前,楼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价与收入背离,今年又到临界点

换个角度来看,2013年,其实是人口的买房需求和楼市的供给出现了反转,也是供过于求的分水岭。

数据方面也能支撑这个论断,从人口角度来说,统计显示,2013年以后,15到60岁的劳动力人口增速开始转负,城镇化水平也已经逼近60%,按国际标准的70%来看,未来空间显然很有限。

除此之外,任荣荣还有一个观点:从2016年以后,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房价与收入开始背离了。

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以前房价涨的时候人均收入增速跟着涨,趋势很合理,但3年前开始,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收入回升的速度。

6年前,楼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价与收入背离,今年又到临界点

看看最直观的房价收入比吧,最新统计显示,一个家庭想要在深圳买一套标准大小的房子,需要34.2年;在三亚需要29.8年,在北京需要25.4年,在上海需要26.1年,在厦门需要22.5年。

当然,这些城市可能不具备普遍性,毕竟人口众多,收入也是参差不齐,用人均经济总量参考房价可能会失真,不过,我们再看看小城市的房价形势如何。

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3382元每平,同比增长达8%,如果剔除一线、二线城市的数据,三线及以下城市均价高达10885元每平!

这个时候,难道我们还能肯定的说房价和收入没有背离吗?

事实上,无论是2013年还是2016年,只是大环境的变化,真正的临界点是今年。

6年前,楼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价与收入背离,今年又到临界点

经济学家林采宜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季度居民杠杆率已经攀升到了53.4%,与此同时,30大中城市(样本包括4个一线+19个二线+9个强三线,共32个)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速快速反弹,1月仅为-11.2%,2月回升至8.3%,3月进一步上升到21.9%,是2016年9月以来的最高单月增速。

这说明什么呢?在今年,购房者的潜力(杠杆)进一步被挖掘的情况下,实现了难得的商品房成交高增速,这就是楼市回暖的真相。

换句话说,这种靠加杠杆的方式,催动楼市前进的手段,已经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2019年,就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