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在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城關鎮有個泉水灣村,村子裡有個佔地面積達兩千多畝的朱氏建築群。這個建築群就是有著五百年曆史的朱氏祠堂和生活建築。清軍入關後,南明定武小朝廷於1646年----1663年在此設立皇宮,供皇帝朱本鉉居住。從現存的朱家祠堂、花園、大院和祖墳來看,其建築和遺存既有宗祠特點,又有皇宮風格,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築。

一、五百年的房縣朱氏祠堂

朱氏在房縣屬於郡望,其來源非常久遠。朱氏後人言:其始祖乃堯帝之子丹朱。堯帝五十八年,使后稷放帝子于丹水。後來,帝子丹朱避舜於房,舜讓,不克。朱遂封於房,為虞賓。現在房縣城東北有堯子埡、城西南二郎崗有丹朱墓遺址。

1368年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元殘暴的種族歧視政權,建立了大明王朝。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房縣以北百餘里的武當山大建道教宮觀,祭祀玄天上帝。此後,明朝歷代皇帝均視武當道觀為皇室家廟,皆奉玄天上帝為皇家守護之神。此時,房縣城外的泉水灣村,一座朱氏祠堂已經初具規模。朱氏族譜中記載:後人在維修祠堂時,發現樑柱上有修造於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的字樣。以此計算,房縣朱氏祠堂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是湖北省現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

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嘉靖皇帝頒佈詔書,允許民間“聯宗立廟”。此後,中國普通家族也能像帝王貴族一樣修建家廟,在祠堂裡祭祀祖宗了。無論什麼家族都可以根據意願和財力,修建或大或小的祠堂,以此記錄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改變了以前普通官吏和庶民沒有資格修建家廟,只能在戶外路祭祖宗的等級制度。嘉靖十五年允許民間“聯宗立廟”後,朝廷對於宗祠的建造還是有一定的限制,家族中出了幾品官,可以將宗祠建為幾開間的房屋,允許建幾個臺階,普通老百姓的家族可以建多大的宗祠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後來,家族建造宗祠的風氣漸濃,朝廷的這些規定逐漸弱化。

清朝政權穩定以後,對明朝皇室遺族採取了一些懷柔政策。如,順治十八年(1661),明朝奉國將軍朱議滃、藩王朱璟涑、朱至濬、朱鼎瀇分別被授予“騎都尉”和“雲騎尉”,並賜給俸祿、人口和田地等。雍正二年(1724),隨洪承疇被俘的明朝代王后裔朱之璉,被清雍正帝封為一等侯,並抬入正白旗,負責祭祀明朝皇帝。據記載,清朝滅亡後,朱之璉的第十代孫朱煜勳,仍然被稱為一等延恩侯,繼續在溥儀的流浪小朝廷裡出入。清道光九年(1830),房縣朱氏宗祠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建。修建後的祠堂仍保留著明朝時期皇室家廟的格局,並得到了清朝地方官員的認可。清道光九年,房縣朱氏宗祠這樣有皇室家廟風格的修建之所以被認可,就是清朝對明朝皇室的一種懷柔政策。

房縣朱氏建築群佔地面積達兩千多畝,主要建築包括朱氏祠堂、朱家花園、朱家老宅、朱家大院和一世祖墳,以及朱氏祠堂田地。僅就朱氏祠堂來說,它分為五進兩院,五進即牌坊、大門、儀門、享堂和寢堂;兩院即東西兩院。第一進牌坊現已被毀,但資料顯示,該牌坊是三間四柱三樓式建築,上面鐫刻有四個大字“明初故里”。房縣朱氏後人對“明初故里”的解釋是:明朝初年,房縣就有相當規模的朱氏人口在此生活,並修建了宗祠。

朱氏祠堂現存的大門、儀門、享堂和寢堂,被房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在申報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十堰市歷史學家匡裕從教授、《十堰市志》編修陳澤範副教授和十堰市原建委副主任朱天峰等人,在實地考察後認為:房縣朱氏祠堂內飾雕刻具有皇室宗祠風格,體現了皇家祠堂的特點;朱氏祠堂的建築風格和雕刻技術具有明朝中早期的特色。

二、十七年的南明定武皇宮

公元1644年,是明思宗崇禎十七年。這一年也是三個王朝的元年,即清世祖順治元年、大順朝(李自成)永昌元年、大西朝(張獻忠)大順元年。這一年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哥哥朱由崧在馬士英、史可法等人的扶持下於南京即皇帝位,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其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但,弘光皇帝在位僅一年多就被清朝所俘殺。此後,朱明王朝的皇族建立了多個小朝廷。其中,1646年明韓王朱本鉉被郝搖旗、李過等人擁立為皇帝,年號定武,建都房縣。十七年後的1663年,清軍穆裡瑪、圖海等八旗大軍進攻房縣等地的抗清武裝,皇帝朱本鉉在戰火中不知所蹤。定武王朝是堅持時間最長的抗清政權,房縣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後一個基地。

擁立朱本鉉的郝搖旗、李過等“夔東十三家軍”是明末農民起義武裝,沒有大的城池作依託,隊伍流動性強,只能在山嶽江河間與敵人周旋。朱本鉉在房縣稱帝時,只能因陋就簡地將老房縣城作為都城,將房縣朱氏祠堂旁的朱家老宅作為皇宮。

朱家老宅位於房縣老城的西邊,朱氏祠堂的東南面,祠堂和老宅之間隔著一條巷道,這條巷道叫朱家巷子,朱家巷子現在仍然還在。朱家老宅的大致範圍,即在如今的房縣城關鎮中西關、下西關一帶。清朝末年,因為國運的衰落和外國勢力的進入,家道中落的朱氏後人被迫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將朱家老宅賣給挪威傳教士。挪威傳教士在此建起了福音堂。解放後,這裡成為房縣人民醫院的所在地。隨著城鄉建設的發展,如今這裡變成了居民區,朱家老宅已經蕩然無存。

據估計,朱家老宅佔地面積約有十二三畝地,建有房屋108間。這些房屋大多都是白牆黑瓦,頂部砌築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的徽派建築。這一百多間徽派建築相互獨立,自成一體。但又互為依靠或有小巷連接,形成相對統一的整體。朱家老宅正中是一座有七間房子組成的四合院,明顯比周圍的房子要高大一些。四合院的正門口放著一對石獅,上三級臺階後垮過高高的門檻進入院子。坐南朝北的三間正房帶有閣樓,木結構的屋樑屋柱雕著各種吉祥圖案。據說,這裡就是南明定武皇帝朱本鉉居住了十七年的皇宮。這座因陋就簡的皇宮外面,除了有朱氏祠堂,還有朱家花園、箭道、客舍、馬廄等練兵和公務接待的場所。

朱本鉉(《罪維錄》中稱為朱本鉉),原名朱璟溧,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韓憲王朱松的第九世孫。清初被抗清復明的義軍擁立為定武皇帝,廟號為平宗,諡號為揆天顯道知仁貞信德文奮武靖肅敦康元皇帝。查繼佐寫的南明史書《罪維錄》中是這樣記載他的:“韓王本鉉,系太祖十九子憲王松之後,世封平涼。崇禎十六年,李賊自成陷陝,王被執,間脫。適獻賊陷楚,其部將郝永忠者梟悍,軍中望永忠搖旗輒奮,遂以郝搖旗著名,敵遇之震。及獻賊死,搖旗內款,獨奉韓王為主。自閩事壞,韓便稱尊,改元定武。嘗移後桂主,敘長幼,不稱臣。癸卯,來亨被困,棄七連,保譚家寨。永忠與二虎合力,從來亨北御,大戰四晝夜,北協湖廣之師大挫。已而,巫山不能守,先敗。房山旋敗,韓主不終。”查繼佐(1601—1676)是當代作家金鏞的宗祖。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曾在南明魯王政權中任兵部總務主事、方郎中、御史監軍等職。作為那段歷史的當事人,他記錄的定武皇帝史事可信度很高。

1663年,定武皇帝朱本鉉不知所蹤,而同時期房縣則出現了一個叫朱遇龍的民間之人。朱遇龍,字吉人,號雲從,生活在距今四百年左右的明末清初,房縣朱氏後人稱其為“一世祖”。朱遇龍的墳墓在今房縣西門河的北面,呼北高速公路的南面,與朱氏祠堂隔河相望。朱氏祠堂的牌坊、大門、儀門、享堂和寢堂與朱遇龍的墳墓在一條中軸線上。種種跡象表明,朱遇龍或許就是定武皇帝朱本鉉本人。

1、從朱遇龍生活的年代來看。朱遇龍生活在距今四百年左右的明末清初,其長子房傳承了十四代。而朱本鉉於1646年在房縣被擁立為帝,在房縣朱家老宅的皇宮裡生活了十七年。

2、從朱氏祠堂的建築和裝飾來看。現存的房縣朱氏祠堂在建築和裝飾方面,有許多不同與普通祠堂,帶有帝王元素的東西。如在祠堂主要的殿堂----祭祀殿的大門橫樑上,雕刻著兩條龍和一個大大的“帝”字。這些不同尋常的東西,在後面做專門介紹。

3、從朱本鉉非同尋常的經歷來看。明太祖朱元璋在將皇子分封到各地做親王(一字王)時,為他們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則和方法。韓王房的字譜是:“衝範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但到“亶”字派即朱本鉉(朱亶塉)時,遇到了甲申年天下大亂。朱本鉉逃亡房縣,被擁立為帝。十七年後,清軍剿殺抗清武裝,朱本鉉在次逃亡潛入民間。可能是為了隱藏皇室身份,他改名為朱遇龍,並重新為後代定立字譜為:“龍色兆世文,大元瑞彩雲,聖德志天永,賢良耀鳳麟。”朱本鉉兩次驚險地成功逃亡,經歷無數次艱難險阻,具有超強的風險防控能力。他潛居房縣民間的可能性很大。

4、從房縣朱氏的家族源流來看。房縣朱氏早在明朝末年農民起義以前就已經存在,並修建起了祠堂,牌坊上的“明初故里”就是證明。但是,現在他們供奉的“一世祖”朱遇龍只是明末清初的人,朱遇龍以前在房縣生活了一百多年的朱氏到哪裡去了呢?其實,在房縣軍店鎮指北村和化龍鎮大埡山等村鎮,還有七處朱氏族人居住地。他們有的是在明末清初為防備官府斬草除根,而主動分散遷徙來的。有的可能是“明初故里”的朱氏老戶,為給定武皇帝騰出房屋做“皇宮”,而主動搬出來的。出於對家族尊貴者的敬重,他們皆奉明末清初來到房縣的朱本鉉為“一世祖”。而朱遇龍可能和朱本鉉就是一個人。

三、獨具特色的建築和遺存

作為一個偏居鄂西北山區的抵抗運動的名譽領導者,定武皇帝朱本鉉沒有堅固的都城和華麗的皇宮。但房縣城外這座朱氏建築群,還是比普通祠堂和民居要高大獨特的多。其獨特之處有:

1、佔地面積大,建築物多。房縣朱氏建築群佔地面積很大。據當地老人回憶,僅朱氏祠堂、花園、大院和朱家老宅這些連片建築,在清末時方圓就還有約一平方公里。加上西門河對面的朱家老墳和祠堂田地,總佔地面積約有兩千多畝。建築群裡功能分區十分清楚,公務接待、生活起居、生產經營、練武、祭祀各成一體。現在能夠看到的保存較為完好的祠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眾多的建築物中,朱家老宅是定武皇帝的皇宮;朱氏祠堂是接待抗清義軍首領和家族祭祀的場所;箭道是義軍士兵和朱氏子弟的練武場;朱家花園是唱戲娛樂的地方;朱家大院和老宅的部分房屋,用於朱氏族人和士兵生活起居。

2、祠堂建築具有明顯的皇家祠堂特色。房縣朱氏祠堂在建築上比照中國傳統的宮廷布局,以彰顯皇族的尊貴。朱氏祠堂為宮廷建築式樣,採用了中軸線對稱的佈局。祠堂院落空間為五進,即牌坊、大門、儀門、享堂、寢堂,祠堂後院設置了庭園。享堂是祠堂的正廳,它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的場所,在整個祠堂中是規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裝飾最華麗的建築。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位或紀念對象的地方,它的後面設有神龕。寢堂設計巧妙,做工精細,充分體現了皇家祠堂的特點。

3、祠堂內外裝飾精美,雕刻細膩。朱氏祠堂的內外有眾的裝飾和雕刻,以龍、鳳、麒麟、螯、梅、蘭、瓶為主,尤以龍為多,達26條。預示著朱氏家族的“至高無上”、“平安富貴”和“吉祥如意”。在祠堂前殿的穿枋兩面均有精美的浮雕,浮雕的內容即有“程子四箴”,也有“辛酉歲敬”等字樣。大殿浮雕、石雕有經孝故事、龍、鳳、麒麟、動物等吉祥喻意的圖案。前後廊為曲拱頂棚樣式,粉刷著紅色油漆,顯得富麗堂皇。外牆花窗基座為四塊三米長的長方形南山石,左邊兩塊石頭上刻著“雄雞戴冠”、“獨佔鰲頭”、“天子門生、三元及第”浮雕,左邊兩塊石頭上刻著“鯉魚跳龍門”和“喜鵲登梅”浮雕。享堂前簷上有以浮雕手法雕刻的龍、鳳、宅院和雲紋圖案,這些圖案除少數在文革中遭到損壞外,大部保存完好。大門兩側有一對石鼓,石鼓上以浮雕手法刻有鹿、鶴、鳳凰和麒麟。最為獨特的是,在祭祀殿石質大門橫樑上,雕刻著兩條雙龍和一個大大的“帝”字。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帝”字不是普通家族能夠使用的。它似乎在向世人暗示,房縣朱氏祠堂的皇室身份。

4、獨特的朝向和建築。一般來說,鄂西北地區祠堂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而房縣朱氏祠堂的朝向則是坐南朝北,這與地方習俗頗為不合。其朝北的坐向,寓意為嚮往著北方京城裡的大明皇宮,不忘自己是朱明的血統。高大的“一世祖”朱遇龍的墳墓坐北朝南,隔著西門河與祠堂遙遙相對。兩者在一個水平面上,也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雙方遙相呼應,讓人浮想聯翩......現存的房縣朱氏宗祠,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是湖北省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朱氏祠堂原有五進東西兩個大院,現存兩進、兩院、三開間、四天井,實有房屋26間,佔地1000多平米。祠堂原來還帶有花牆、圓門、客舍、箭道、牌枋、馬廄、私塾等配套建築,現部分遺址仍然清晰可見。這座祠堂是明代“習文尚武、院中有院”建築風格。東院為正殿,與箭道相連,屋頂高、開間大、進深長,是祠堂整體中最具有建築藝術和文化底蘊的部分。正殿分前後兩殿,前殿為議事殿,有十六根大柱支撐,雙臂合抱粗的大梁,立柱穿枋,石雕柱基,襯鬥支架。後殿為祭祀殿,十八根大柱支撐著莊重的神殿,在供奉先祖靈位的神龕兩側,雕刻著枝繁葉茂的圖案。西院為宗族私塾,是朱氏子弟和附近孩子啟蒙讀書的地方。宗祠屋脊上有“麒麟送子”、“雙龍戲珠”、“吉祥如意”等雕塑。

房縣是南明定武小朝廷設立過都城的地方,朱氏祠堂及其他建築是定武皇帝的皇宮和公務接待場所。三四百年前,血雨腥風的抗清硝煙早已散去;多次死裡逃生、精明無比的皇帝朱本鉉晾已作古;朱家老宅先是作為皇宮,後被挪威人改作福音堂,現已蕩然無存;朱氏祠堂則有幸保存至今,成為了房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長河裡,有多少謎團需要後人去破解。沉寂的建築中,有無數故事等待我們來講述。房縣有著這樣一個:悠久的朱氏祠堂,短暫的定武皇宮。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和朱家老宅(定武皇宮)位置圖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鳥瞰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1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2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3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4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5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大門橫額上的“雙龍拱帝”石雕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6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7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8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9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10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11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房縣朱氏祠堂(局部)內景12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時的皇宮在湖北房縣被發現    楊立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