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祭祀先祖?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著名的清明詩,寫透了每逢清明時節,在掃墓祭祖的路上,人們悽迷紛亂的心境。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

那麼,清明節祭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祭祖有什麼意義呢?

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祭祀先祖?

清明節祭祖的來源

根據民間傳說,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時被介子推用自己大腿肉做的肉湯救了一命。後來介子隱居綿山。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下令燒山。被發現時介子推和母親已經倒在一棵老柳樹下。他留下的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到了唐代,唐玄宗規定在寒食節掃墓。《新唐書》記載:“開元敕寒食上墓”,這說明唐代已經由官方規定將寒食節定為掃墓的日期。唐代是我國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

唐代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相傳迄今。

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祭祀先祖?

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祭祀”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史記.禮書》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

人類最原始的信仰有兩種: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早期人類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史記.禮書》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祭祀鬼神可以說是人與自然的一種溝通方式,是人在對自然的敬畏中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祭祀祖先則是古人們認為祖先雖死,但靈魂猶在,可以降福禍於子孫,於是他們虔誠地祭祀祖先,以求祖先庇佑。

古人的天命觀可以說是以德配天、以孝祭祖。此後祭祖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春節、清明節也是由這種天命觀形成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祭祀先祖?

古代,祭祀與保土衛疆是同等重要的。

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在於祭祀與武力。若是武力太弱,難免會被強國併吞;若是忽略祭祀,則國家無以凝聚民心,甚至會因而成為大國征伐的藉口。一個國家如果重視祭祀,將使百姓飲水思源,存心仁厚,而不至於為了爭奪利益而傷害公義。 

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祭祀先祖?

新時代祭祀的方式在變,但祭祀文化的傳承不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今天祭祀的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當前提倡人們進行網上祭祀活動,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祭祀形式變了,但我們對祖先的敬畏和緬懷仍是不變的。

清明祭祀,除了要準備豐盛潔淨的祭品、嚴格按照程序之外,最重要的是態度要嚴肅,心要虔誠。《論語》中有這樣的話“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說,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好像祖先真在那裡;祭神的時候,就好像神真在那裡。從這裡就能清楚地看出孔子對於祭神祭祖的態度。

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祭祀先祖?

今天對於祭祀我們也要同樣懷著敬畏的心理,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後都要懷著一顆虔敬之心。要像孔子主張的那樣“祭如在”,對於現在擁有的一切,能夠心存感恩,同時認真省察自己的言行與思想,那我們自身在祭祀的過程中也會受益良多。

祭祀是一種文化傳承,祭祀文化讓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強大的凝聚力。無論是戰亂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祭祀文化一直在民間傳承,紮根在所有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這種文化凝聚力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斷的內在原因,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

文化不斷,民族必興!

如喜歡此文請收藏轉發哦,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