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书圣”,女儿是皇后,还有个公主非他不嫁

优秀的人

不得不说,人与人真的就是不一样,有些人一生辛勤,最多能混个温饱;有些人天资聪颖,还出生富贵之家,随便整整弄弄、努力努力一不小心就能弄出个传世之作来。

今天我们要说的王献之同志就是这么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

王献之(344-386),“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这哥们自幼聪明好学,加上家庭条件那也是杠杠的,在书法上了他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在上篇聊他父亲的《兰亭集序》中我们说过,由于唐太宗并不喜欢王献之书法,使得他没有像其父王羲之那样有大量的作品留存于世。现在传世的草书墨宝《鸭头丸帖》、《中秋帖》等,都是唐摹本,但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老子是“书圣”,女儿是皇后,还有个公主非他不嫁

《中秋帖》

这哥们不光人聪明,以才华,做事有主意,对婚姻也是一样,打小就看中了自己的表姐郗道茂,郗家也是名门望族,郗道茂是王献之母亲的外甥女,比王献之大一岁,和王献之从小就很熟,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这么一个长得美丽贞静的表姐,王献之是老早就惦记上了。

到了婚嫁年龄,这哥们马上找到自己的老父亲王羲之同志去郗家求婚。一般人对这种事基本上都是找个媒人去问问,走下过场,但文人毕竟是文人,王羲之同志面对儿子的请求直接就写了一封求亲的书信,客气地说:“你家女孩有没有中意的对象?(如果没有),就和我家小郎结婚,那是再好不过了。希望你考虑一下。(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比亦当在君耶!”)

老子是“书圣”,女儿是皇后,还有个公主非他不嫁

没有多余的废话,小两口就在家长们的祝福下把婚给结了。婚后小两口你侬我侬,小日子过得着实不错。

但一个人太优秀了往往带来的不全是好事。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何况惦记你的还是当朝第一天团司马皇家的公主--司马道福。

司马道福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女,母亲贵人徐氏。最开始封余姚公主,早年出于一些原因不得不嫁给桓温之次子桓济(古代公主一般都这样,皇家的政治筹码),桓济想谋杀叔父桓冲,被流放。这位公主就又离婚恢复了单身。

余姚公主早就听说了王献之:又有风度,又有名节,又有才华。当年想嫁却没有机会。如今她从婚姻里解脱了,而且还很年轻。而郗道茂,虽然是王献之明媒正娶,但是没有儿子(只生了个女儿叫玉润,不过夭折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无子,就可以当做黜妻的理由。于是,她反复向皇太后央求,又去求皇帝下诏。

而皇太后也很喜欢王献之,就做主让孝武帝下旨诏命王献之为驸马。皇帝一纸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再娶。

这对郗道茂来说是晴天霹雳,这个可怜人在与王献之结婚后不到一年,父亲郗昙就去世了,这时要把她赶出王家,她可没地方去了。

老子是“书圣”,女儿是皇后,还有个公主非他不嫁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相传王献之当时也不肯另娶余姚公主,因为皇家自古就是个是非之地,而他逍遥自在惯了,但皇命难为,怎么办了?王献之想到了自残,于是乎用艾草烧伤了双脚,自称落下了残疾,行动不便,不能娶公主。但这个方法显然没有奏效,因为公主声称不在乎,即使他瘸了,也要嫁。

最后没办法王献之还是离婚了娶了余姚公主,而后两人还生了一个女儿叫王神爱。后来嫁给我国著名的“白痴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道福侄子),被封皇后。司马道福死后,谥号愍,追封新安公主。

老子是“书圣”,女儿是皇后,还有个公主非他不嫁

在中国但凡名人,不管你是从小就声名远扬还是后来中年得志的,只要你有名了,都会有着或多或少、或者或假的轶事典故来彰显与众不同。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王献之同志当然也不例外。

1、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2、墨迹变牛

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3、偷儿恕毡

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盗贼惊慌而逃。

4、唯忆离婚

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5、二王高下

王徽之和王献之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王徽之急忙逃避,连木屐也来不及穿;王献之却神色安洋,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6、《桃叶歌》

王献之在与余姚公主结婚生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爱妓女桃叶为妾,桃叶受王献之宠爱,据说王献之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

王献之同志因为长期嗑药致疾(寒石散又名五石散,魏晋时上层社会流行的药方),为避娶余姚公主,又曾自残双足,导致落下后遗症,43岁时一生洒脱的王献之就告别了尘世。

岁月流逝,天纵才情留下传世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