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长子朱标不死,那个时候的朱棣攻打京城有多少胜算?

小颙小站


大明首任皇太子朱标,做了25年太子,执政15年,可惜天妒英才37岁英年早逝。他天生就是应该做皇帝,他的一生所学,就是如何做好一个皇帝。应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业务能力(执政经验)最强的皇太子。如果他没死的话,别说朱棣不会反,不敢反;就算朱棣真的反了,也是必败。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位,大明会如何发展?

1.蓝玉案就不会发生,大明的武力会更加强盛。

大明朝的军事帅才只有三位:徐达,常遇春,蓝玉。徐常二人去世后,蓝玉为大明朝第一帅才无可厚非。我们先看看蓝玉的战绩,他攻占过四川,平定过云南叛乱,打过雁门关,打到内蒙古,打到过吉林,我们可见蓝玉在大明国土上各个地方都作战过,实战经验极为丰富。

蓝玉与朱标的关系非常好,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是朱标的舅舅,蓝玉活着的时候就极力的维护朱标的储君地位。同时蓝玉也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执政班底中的第1位武将。

如果朱标顺利即位,君臣一心,再加上实战经验极为丰富(打了30年仗)的60万大明军,元蒙势力就不会有喘息的机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大明强盛的国力至少会持续100年.


2.大明会迁都

朱标在世的时候,曾经考察过洛阳,开封和长安,为了应对北方的战略威胁,少校个人认为,可能会迁都到长安。那时的大明朝首都长安,会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南京则会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北迁,会促使大明势力,往北部发展。为后世会形成一片更大的国土。

3.大明依旧会削藩,但手段会更加温和

以朱标在朝廷内外的人望加上朱标宽厚仁慈的性格,削藩手段会更加温和,效果会更加明显。而且不会有人敢反叛。


4.内阁制会提前形成。

朱标对文臣很重视,自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朱标应该会逐步恢复文臣治国,但为防止一人专权,内阁制便应运而生。

按理说,历史不会一个人的命运而发生转折,但实际历史往往因为一个人的命运而发生转折。

始皇帝去世后,胡亥矫诏即位,断送了大秦朝。

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建立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烛光斧影,北征失败。

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惨案叠生。


少校柳下惠


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显。如果朱标没有过早去世,成功地继承皇位,朱棣没有胆量、没有理由、也没有威望起兵造反,朱棣攻打南京没有什么胜算,更没有可能篡位成功。

首先来谈一谈朱棣为何不会起兵造反。一是中国传统嫡庶之分,长幼之分的影响根深蒂固。朱标既是朱元璋的长子,又是嫡子,又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在宗法上具有天然的继承优势。而朱棣作为皇四子,仅被封为燕王,即使是在亲王的册封序列中,也要排在晋王秦王之后,起兵在道义上得不到各路藩王、朝廷官员集团和天下百姓的认可。二是朱标得到朱元璋的悉心培养,具备帝王的良好素养。朱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自幼得到宋濂等名家大儒的指导,时常到民间体察民情,虽然主张仁义为主,与其父意见不合,但仍然得到朱元璋的充分认可和背书。三是朱标政治威望很高。作为其父从小加以培养的接班人,在朱元璋不在京城期间,多次担任监国,政治才能得到锻炼和认可,并时常奉旨外出巡视,在朝廷和地方积累了极高的政治威望,这是偏居边塞的藩王所不可比拟的。基于以上考虑,正常情况下,朱棣权衡利弊,绝不会贸然起兵造反。

接下来谈一谈朱棣起兵篡位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假如朱棣利令智昏,统帅所属军队南下争夺帝位,胜算几何。一是兵力有限。作为燕王,朱棣可以调动帝国北部和东北部的军队和所属护卫,数量不超过10万,与朝廷可以调动的军队相比,无疑处于下风。加上周边晋王代王秦王也兵力雄厚,特别是代王拥有的“朵颜三卫”战力彪悍,由于朱标一直对诸位兄弟很好,多次为秦王和晋王等藩王求情加以庇护,上述诸侯王对朱标大多感恩,倒向燕王阵营的概率很小,更不要说帝国南部和西南部还有大批藩王的军队可以作为朝廷的后备力量。二是师出无名,道义上处于劣势。以下犯上、以弟抗兄、以臣反君,在任何时候都是难以有效争取道义上的优势,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朱标没有极大过错的情况下,如果未能短时间内速战速决,失败的结局将不可避免。三是财力相对不足。帝国的财赋重地均位于江浙一带,没有受到大面积的战乱波及,可供养能力很强。而燕王所属燕赵之地,财赋能力相对不足,加上军队持久作战耗费钱粮无数,难以有效支撑长久。四是朱标没有过早去世的话,朱元璋不会因为担忧朱允炆难以掌控开国名将而过度大开杀戒。比如名将蓝玉桀骜不驯,但其与朱标关系交好,且有姻亲关系,朱标在位时期可以有效控制蓝玉。正常情况下,“蓝玉案”中涉及的众多名将都可以活到朱元璋归天之日。有蓝玉等名将坐镇军队,论战绩论资历论威望,都可以轻易胜过朱棣军队。

此外,朱元璋早已有迁都的打算,朱标是因奉旨勘察关中之地迁都事宜回程途中染病身亡,如果朱标没有早亡,朱元璋任内很有可能迁都长安,以关中易守难攻的地势,朱棣攻取长安难度要比攻取南京要大得多。

总的来看,尽管朱棣对皇位极为渴望,但作为嫡长兄的朱标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稳占皇位,朱棣不是一个莽夫,他会权衡利弊,尽管心有不甘,但也不会在朱标任内有所异动。再加上朱标一贯对兄弟宽厚,执政经验又很丰富,即使推行削藩,也会采取徐徐渐进的方式,不会大动干戈,给朱棣起兵的口实。



沧海拾遗录


如果朱元璋长子朱标不死,那个时候的朱棣攻打京城没有胜算。

首先我们先看看朱棣在朱允炆削藩之后,造反之路。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这段时间,两个人的争斗被称为“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兵力来看,朱棣号称30万大军,以当时朱棣驻防北京的常备防御兵力和后期秘密招募的人员,恐怕实际的兵力也就12-15万之间,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还是他的老底子也就5万左右。朱允炆这面,可以说是富甲四方,号称拥兵百万,这个数量多少还是有点夸大的。但是从后期的战斗中,50万的兵力还是有的。从兵力多少来看,朱棣基本是处在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地步。实际上,最后的胜利者是朱棣。



兵法有云: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可见决定战场胜负,主帅起决定性作用。朱棣年轻时跟着蓝玉身经百战,重创北元。后分封燕地,常年练兵。反观朱允炆这面没有什么可以用的大将,基本让他爷爷朱元璋给杀干净了。有一个铁铉守着济南城还是很有成就的。但是,朱棣听从谋士姚广孝,直取南京城,没有想到会像老虎捉鸡一样容易。现在看看,从朱棣造反,到最后胜利,建元元年到建元四年,在第四个年头才取的胜利,可见打的也是很艰难的。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不会大开杀戒,像蓝玉,蓝玉是朱标的拥护者。退一步讲,蓝玉太过于功高盖主,把他给杀了,但不会把下面所有淮西勋贵的将领都给杀了。当然,朱标下面的几个弟弟也不敢造反。朱标有兵有将,也是一个极大的威慑。更主要的是朱标根正苗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这个地位是谁也难以挑战的,朱棣一直标榜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关于这个总有一些隐晦的事情。当时的每一个人肯定都是知道的,尤其是朱标和朱棣两人。正统舆论的力量是伟大的,也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关于削藩,朱标也会为了后世的子孙考虑,削藩政策也不会操之过急,会更缓和。




从上面两个方面来看,将兵多寡,正统舆论来看,朱棣若造反,基本会马上被剿灭。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曹城少年


朱标不死,朱棣是不会反的。第一,朱标是朱棣的哥哥感情上能接受,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合理且合法。第二,朱标不死,就不会有消番的事情,不消番就不会造反!


大臭齐齐


不会攻了,出师无名,朱元璋把路都扫干净了,二代适合仁主吗。


手机用户52053234486


朱标不死,朱棣都出不了北平城!


结了冰的蓝


假设历史?有什么意义?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如果!历史上朱标就是先于他爹朱元璋死了。这个怎么改变?如果这都可以假设?那么就会有无数种可能性了,又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