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新片告訴我們,法國人也要逃脫“原生家庭”

近些日子上映的院線電影中,一部叫《歡迎來北方II 》

的法國電影引起大家的注意。電影講述巴黎著名設計師瓦倫汀一直隱藏自己北方出生的事實,聲稱自己是個孤兒,直到久未謀面的母親和兄嫂來到巴黎,展開一場雞同鴨講的鬧劇。後來瓦倫汀遭遇車禍,記憶回到17歲,鄉音復歸、身份錯位,故事急轉直下,最後在大團圓中收尾。

《歡迎來北方II》是一部典型的法式喜劇,但在喜劇外表下探討一系列法國社會積習的現象:法國的南北差異、巴黎對外鄉人的歧視、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原生家庭”困境等等。最終打造為一部裹含著溫情與感動的迴歸之旅,揭示出“勿忘初心”的教義。可以說,這也是一部典型的“寓教於樂”的作品。

相對而言,《歡迎來北方II》對中國觀眾並不友好,電影的笑點除了傳統喜劇習以為常用來製造笑料的通用機制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法國的北方口音與巴黎口音(標準法語)之間的差別,前者粗鄙、低俗與後者優雅、美麗形成鮮明對比。不懂法語的中國觀眾對此會感到困惑,如同一位外國觀眾想要看懂中國小品那樣。但如果聯想到中國實際也存在著因文化和口音差異導致的溝通障礙和鬧劇場面,大概能體味到相似的喜感。


這部新片告訴我們,法國人也要逃脫“原生家庭”


電影通過身份的錯位將戲劇衝突推向高潮。瓦倫汀在車禍後遭受精神錯亂,記憶回到17歲前,他將嫂子認定為自己的情人,從而揭開兩人不為人知的過往:原來兩人在高二時曾經有過一段鴛鴦戀情。因為失憶,瓦倫汀自然而然丟棄了讓他成為巴黎市民的標準法語,講起一口地道的北方方言。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瓦倫汀無論如何在巴黎獲得聲望(成為著名設計師)和摒棄自己的北方出身(稱自己是孤兒,說一口標準法語),歸根到底都難以逃脫自己的根——北方。

電影以一場車禍形象地呈現出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重新迴歸意識的病理學現象,這是從精神分析意義上得出的結論。劇情由此指向了背後的教義:無論人能走到多遠,故鄉和家庭的痕跡都會遺留在他的身上,我們要做的不該是拋棄自己的出身,而是認清自己從何而來,在漫漫人生路上“勿忘初心”。 引用當下流行的“原生家庭”話題便是:人無法逃脫“原生家庭”,只能在接受的基礎上認清它。

需要指出的是,這部電影雖然明目張膽地取名為《歡迎來北方II》,但與十年前在法國取得票房奇蹟的閤家歡喜劇《歡迎來北方》並沒有太多關聯。不明就裡的觀眾可能以為這是一部延續《歡迎來北方》劇情的續作,但事實上,兩部電影的相似點僅止於主創團隊的相同和表達主題的相似。由此可見,中方宣發團隊在強行挪用大“IP”的舉動上用意之深,將電影打造為一部票房冠軍的續集,無疑會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觀看慾望。


這部新片告訴我們,法國人也要逃脫“原生家庭”


這種宣發方式讓我們想到去年年末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時引發的口碑斷裂,宣發團隊被指責“將觀眾騙進電影院”。當時,《地球最後的夜晚》打出的宣傳口號是“一吻跨年”,這對於熱衷於儀式感的中國人來說具有極強的號召效應,其結果是大量“小鎮青年”本想借電影來鐫刻珍貴的跨年記憶,結果卻被沉默乏味的劇情折磨得沉沉睡去。電影最終引來一片責罵之聲。

雖然《歡迎來北方II》也有類似於此的討巧嫌疑,但因為片方僅在片名上做了小動作,結果不會那麼難堪。電影原名是“La ch'tite famille”,翻譯為中文的話,“北方一家人”或者“東北一家人”更加合適。但很顯然,兩者的翻譯帶有濃重的中國本土味道,尤其是後者,不僅已有一部同名電視劇,還容易讓人想到趙本山式的小品,這或許是宣發摒棄已有片名,另取它名的原因。

《歡迎來北方II》的導演丹尼·伯恩大有來頭,當年因執導《歡迎來北方》名聲大噪。《歡迎來北方》講述一個能幫助人們消除對北方“寒冷可怕”偏見的故事,吸引了1740萬法國觀眾到影院觀看,最終超越《虎口脫險》成為法國最賣座的喜劇片。《歡迎來北方II》的主題也是法國南北文化與口音上的差異,也是拿“北方”開刷,因此將其看成續集似乎也無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